元宵节吃汤圆 学者专家与青年对谈食物文化主体性与台湾味

▲学者专家与青年对谈食物文化主体性与台湾味。(图/记者陈弘修翻摄,下同)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今天是元宵节,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叶秀燕在晚间的一场青年座谈中指出,原住民饮食文化不只是经济来源,而是「革命武器」,不同族群的饮食带来不同的感官经验和文化传承,例如,东鲁凯人有特殊的walisukay,类似汉人的「汤圆」,并透过饮食来区别东鲁凯人和鲁凯人,这些原住民饮食特色是宝贵资产,也是区分台湾和中国的重要元素。

Y’s Day「周三青年日」12日晚间举行青年座谈,探讨主题为「食物的文化主体性:从元宵节看台湾味认同」,叶秀燕是在这场座谈会中做上述表示,同场受邀的学者专家还包括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专案助理教授许嘉麟、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曾龄仪、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以及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座谈会主持人、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在开场时表示,饮食看似是个「软性」的题目,但食物其实牵涉到认同、国族、主体性、论述话语权等议题,值得我们在品味美食滋味的同时,深入思考台湾在地的饮食文化。

▲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专案助理教授许嘉麟。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专案助理教授许嘉麟在分享观点时,特别从蛋黄酥和可丽饼这两种台湾和法国的节日美食切入。她表示,台湾制造和食用蛋黄酥的时间已很长,但近年则百花齐放,例如,台湾本土产制的三盆糖、红豆沙、咸鸭蛋。透过与国际食材的结合,台湾制造的美食借由法式改良饼皮、顶级奶油等,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也清楚地展现台湾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蓬勃发展,并反映出饮食在重新论述的过程中展现在地的饮食文化认同。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曾龄仪在分析食物来台的在地化和本土化过程的研究中,结合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厨师访谈,追寻「台湾味」的源头。她说,「分析饮食一定要从风土着手」,包括在地气候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人」。以沙茶酱为例,它来自潮州汕头,但自1945年「登台」以来,就被不断改良调制,成为今天台湾味的重要元素。曾龄仪也强调,「台湾味」目前还在形塑中,但还未被定型,因此很有活力,是我们不同地域台湾人可以共同追寻的过程。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曾龄仪。

▲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叶秀燕。

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叶秀燕表示,原住民饮食文化不只是经济来源,而是「革命武器」,不同族群的饮食带来不同的感官经验和文化传承,例如,阿美族人喜欢「苦味」,也伴随尊崇「勤劳吃苦」的文化;东鲁凯人则有特殊的walisukay,类似汉人的「汤圆」,并透过饮食来区别东鲁凯人和鲁凯人,这些原住民饮食特色是宝贵资产,也是区分台湾和中国的重要元素。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强调,文化是一连串的价值,难以形成却也不会轻易消失,因为文化需要知识作为后盾,才能稳定发展传承。他也以现代台湾饮食中的「糖」为例指出,甘蔗其实是「外来种」,而台湾人直到荷据时代才开始吃糖,且台湾蔗糖和日本九州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但是随着现代人追求「减糖」,也会逐渐造成台湾的饮食文化变迁。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

▲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认为,近期美食竞赛节目《夜市王》中乐华夜市推出的「梅花糕」,引发「台湾味」的定义争议,显示出台湾人在认同本土饮食文化时,并不只是考量食材,而是受到历史脉络、社会记忆及文化经验的影响。她提到,食物虽然看似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饮食文化的选择与话语权关系密切,例如,珍珠奶茶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受到中国品牌竞争,便涉及台湾如何确保自身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不被稀释。

郭玫岑也提到,中国近年来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请亚洲饮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像是近期通过的「中国新年」及各类地方菜系,也会直接影响台湾饮食在国际上的认知与定位,台湾应积极思考如何透过文化政策与产业发展,确立台湾味的国际定位,让台湾特色饮食也能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