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两岸求同存异 自有中华民国空间

中国时报社论

海基会董事长吴豊山就任以来,持续释出期盼两岸和平、对话之基调,但在政治问题上据理力争,多次反驳或质疑陆方有关九二共识的表态。值得一提的是,大陆国台办对吴豊山的回应,并非采取针对传统民进党政治人物的「批判式」语言,而是采取「摆史实、讲道理」的说服态度。双方隔空交锋,有辩论却无指责,这种氛围来之不易,但若错过契机,也会稍纵即逝。

九二共识 战略模糊产物

仔细盘整国台办与吴豊山的论述,其实是「各说各话」,每一方都有道理,每一方都不能说错,争论焦点还是老问题。吴豊山质疑九二共识「没有中华民国的位置」,国台办则洋洋洒洒论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留下关键一句话「双方暂时搁置了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分歧」,暗示「中华民国的位置」就藏在「分歧」里面,并未否认台方的中华民国立场。吴豊山重提1992年两岸协商历史,称「自1992年后,这些争议与分歧,从未再有任何协商」,也是实话,否则两岸政治分歧就不可能困扰到今天。

从国台办与吴豊山的谈话看出,双方都认同「求同存异」的精神,也都认为两岸应该以此为基础恢复对话,但分歧在于双方对「同」与「异」的关系各执一词。

国台办认为,双方对于一中涵义的认知不同,也就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属于「小异」,只要求一中之「大同」,就能求同存异。反过来,海基会认为,陆方能否正视中华民国的问题,事关台澎金马2300万人民之安全与尊严,属于「大异」,若无法处理这问题,就难以「求同」,台方在两岸协商中就缺乏安全感。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32年前就浮现。1992年香港会谈时,海基会的表述方案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的表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可见,双方在「但书」的表述上各有侧重,我方侧重「异」、陆方侧重「同」,九二共识主要是「求同」,至于如何「存异」,双方模糊带过。

九二共识原是战略模糊的产物,大陆领导人习近平2019年涉台谈话中,首度表示九二共识的要义是「一个中国、共谋统一」,虽然上述措辞同时出现在1992年两岸两会函电往来之中,但确实令九二共识的意义转向战略清晰。不过,习近平在今年4月会见马英九时,又提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的认知」,国台办近日回应吴豊山时,也重申了这段话,说明陆方的九二共识论述又再度调回战略模糊。

与时俱进 提新两岸论述

如果基于1992年两岸会谈「求同存异、各自表述」的精神,去诠释习近平「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认知」这句话,民进党政府或海基会完全可以在维持中华民国存在空间的前提下,向对岸提出表述方案。例如,「两岸同属中华民国」、「大陆地区是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这些表述不仅完全符合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也符合两岸关系的历史和事实,更没有包含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等令民进党感觉尴尬的字眼,但均不同程度体现了两岸共识的核心涵义。

民进党屡屡以「九二共识是32年前产物」来否定其价值,呼吁对岸跳出历史框架,但民进党念兹在兹的《台湾前途决议文》,难道不也是25年前的产物吗?现在两岸时空环境、实力对比,又怎可以和1999年相提并论呢?若民进党可以跳出四分之一世纪前的思维框架,真正像赖清德总统提出「中华民国论述」那样,依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提出新版两岸论述,陆方也应不再纠结于字眼,以开放心态坐下来谈,恢复两岸大交流。

作为赖总统从民进党体系之外,亲自延揽的海基会董事长,吴豊山德高望重,若能调和鼎鼐,以高度政治智慧处理两岸分歧、与时俱进提出新版两岸论述,再令陆方同步释出善意、尊重我方立场,实现相向而行,两岸春暖花开应当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