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两岸一推一拉的民心之争

中国时报社论

中国大陆《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将于9月生效,根据对岸法律对台湾民众国籍之规定,条例中的「中国公民」包括台湾人。换言之,未来国人若在海外遇险,中国大陆外馆提供援助将具有法律依据。讽刺的是,不久前蔡政府刚刚通令「大陆人民非属中华民国国民」。当民进党「踢走」大陆人,大陆当局「罩」海外台人,两岸一推一拉背后是民心之争。

同等待遇 在陆台人诉求

大陆立法将台湾人纳入领事保护对象,并非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而是既有惯例的成文化、法制化,也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变迁。根据对岸《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台湾居民被定义为「居住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台湾地区被大陆官方视为「境外」,故长久以来台湾居民被视为「境外人士」、台商也被视为「外商」。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意味着「优待」,想必早期登陆的台湾人,都有类似体验。但随着大陆加入WTO、建立一视同仁的市场,再加上北京自身对台思维转变,习近平时代更倾向「同等待遇」的对台融合战略。同时,过去10年来,由大陆内需驱动的网路经济兴起,在陆台湾民众的「外人」标签,反带来诸多不便,要求「同等待遇」也变成不少在陆台人自下而上的诉求。

大陆的「融台法制化」固然有基於单方面的主观意愿或政治策略,但本质是两岸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客观塑造结果。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当台湾人到了大陆,如果不拿卡式台胞证、居住证,就不易申请到支付宝、微信帐号,也就难以在当地立足;同理,当台湾人到了国外遇到危险时,如果找不到台湾政府或外交单位,濒临山穷水尽之际,也不免会产生找大陆外馆的念头。

以1年前轰动全台的「柬埔寨事件」为例,去年8月底大陆外交部透露已经收到20多名台人求助,并已协助成功解救部分人员,而香港政府也在去年9月证实在北京支持下解救14名港人脱困并成功回港。由于至今没有台人公开披露自己被陆方成功解救的案例,故当然有理由怀疑陆方讯息是否真实准确、是否有政治宣传企图,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台人向民进党政府求助无门、我外交部推诿卸责、我警政单位束手无策,的确是事实。

融台政策 争取台湾人心

大陆《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生效后,若真有台湾人在海外深陷困境,主动寻求陆方外馆协助,一开始或许是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然一旦成功个案逐渐累积,「找大陆有用」的耳语必然会在海外台人圈传开,那么届时台湾人若再寻求大陆协助,就不再仅是现实所迫,而是变成一种主观性的路径依赖。如此一来,大陆不必派任何军机、军舰,不必大费周章挖角任何台湾友邦,就可以赢得台湾民心。反过来,当海外台人理所应当地认为「有困难找大陆」,两岸离心灵契合还远吗?

当然,单就大陆《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而言,政策从提出、生效到落实,注定需经历漫长的过程,也要严格接受民意检视。虽然大陆曾多次向战乱地区派出军舰、专机大规模撤侨,引起正面反响,但在网路上搜寻不少海外大陆民众对自家外馆领事服务的评价,也不乏尖锐批评和呛声。因此,大陆能否真的将「融台」落实、争取台湾人心,根本上还是要看执行层面的实效。就像过去几年大陆各地轰轰烈烈的「惠台竞赛」,究竟有多少落实、台湾民众有多少感知,还需打上问号。

不必否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照顾现居台湾的陆配、陆生,但民进党反中DNA决定了蔡政府两任以来,对大陆人民是「不友善」的基调:从刚上任时冷对陆客团「火烧车」,到后来疫情「小明之乱」,再到近期通令不再视大陆人民为国民,当政治凌驾政策,意识形态就必然凌驾常识与人性。反观大陆「融台」固然出于政治考量,但至少愿意从最具体的领事保护、支付宝开户等细微处做起,让台湾人感到方便、感到友善,长此以往两岸民心天平必然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