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台湾能为大陆的垃圾分类政策提供什么经验?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这是一个不太会用手机、喜欢看报纸、爱收听广播、喜欢将学生摆在全球人才中比较的老师。她常提醒学生重视口腔卫生,避免喝矿泉水,自己每天携带手帕、希望减少使用任何造成环境负担的物品,包括减少食用肉类。
今年中大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将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46个重点城市,由点到面逐步推动垃圾分类试办工作,预计2020年底要在上述城市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包括在上述城市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提供近5000辆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近1000辆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车等。这项举措尽管遭到不少大陆各界的质疑与反对声浪,但在大陆经济发展逐渐遇到环境保护的瓶颈与全球暖化等挑战之际,这项垃圾分类的推动,是继亚洲的日本、台湾、香港与新加坡之后对于环境保护的一大推进与努力,值得予以肯定。
▲北京「智能垃圾箱」会人脸识别 乱丢、不分类将被记。(图/中新社)
这也让我们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台湾,尤其是台北市,当年为了垃圾问题所引发的垃圾大战。一九九零年代初期,只要从松山机场一下飞机,举目所见就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垃圾山,成为台北街头的特殊「景象与气味」,让人退步三舍不敢靠近。然而曾几何时,经过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努力,从幼儿园与中小学各级学校垃圾分类做起,
透过可燃物、不可燃物与厨余等分类,一点一滴的教导学童如何做垃圾分类,回到家中跟父母宣导垃圾分类的做法。再加上后来的垃圾不落地,垃圾专用袋与少女祈祷垃圾车分收不同种类家庭废物及厨余等政策,以及社会上各种慈善团体与社会组织社团的宣导与配合,终于让台湾的垃圾分类与垃圾减量成为亚洲地区的少数成功典范。
记得多年前笔者曾接待来台参访的香港中学校长们访问,晚饭后在街头欣赏夜景时,顺道带着他们追逐台北垃圾车的情景,观摩当时的家家户户如何井然有序的提着垃圾专用袋,在特定收集地点等候垃圾车的到来,甚至成为都市中邻居相互寒暄问候的难得景象。没想到当时香港校长们一致的评语竟然是:台湾的垃圾车怎么不像香港的垃圾车那么臭?你们为何连厨余都可以回收,你们是如何做到的?笔者还记得当时是何等骄傲的为这群外宾介绍台湾垃圾分类的故事!
▲浙江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成立。(图/翻摄自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网站)
二十多年后,大陆终于也要推动垃圾分类了。根据2018年的调查,上述北上广等46个重点城市中,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也有些私立中小学校开始在推动这项政策,但不少大学内仍然未见执行,除了对于大陆特别发达的网购外卖纸盒包装,进行纸类回收外,其余的垃圾与资源回收等工作,似乎还未见动静,相关的宣导及具体落实行动,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上海7月起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但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方式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图/记者陈政录摄)
对于大陆实施垃圾分类所面临的问题,大陆官方也坦承,目前大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不多,也不了解其中的重要性;垃圾分类工作在大陆推展的范围十分有限,而且当前试办的46个城市只占大陆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目前推动的重点是如何让回收垃圾可再被利用,尤其像玻璃瓶等的收集、运输与再利用成本较高,需要政府更高的补贴才能推动。至于其他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往往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补助,而无法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大陆推动垃圾分类政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人类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能否为大陆提供垃圾分类的经验参考?值得国人思考。
热门点阅》
►帮助青年做到从聪明到自信的转型
►看更多【周祝瑛】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