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借口:怨叹天赋

人们好像真的很喜欢「天赋」这个词,光是听到就觉得心头一震,好像有把天赋神圣化的倾向。(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本书作者赵玟英原为音乐剧作家、作词人,还是在五所大学兼七堂课的大学讲师,是位标准斜杠人士。某天,她在课堂上倒了下来,被判定为过劳,对自己完全失去自信。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接触了「为我写作」课程,也与研究阅读治疗的心理学家进行咨询,将一直以来隐藏在内心的许多负面情绪摊开来,原本坚信无疑的思考方式因此崩溃,但心却变得宽广,也不容易生气了。

后来她决定以阅读治疗师、写作治疗讲师的身分展开第二人生。在「心灵补充课程」上,她发现学生们为了家庭、学校、职场、感情、外貌等问题感到心累。她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过劳前的样子,开始与学生一起研究了解内心的方法。这段经历整理为本书,带我们一起思考

【精彩书摘

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的《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极能力》(天下杂志出版,二○二○)一书中,有一章提到「我们的天赋迷思」。人们好像真的很喜欢「天赋」这个词,光是听到就觉得心头一震,好像有把天赋神圣化的倾向,将天赋视为天赐予的礼物或祝福,不是靠努力拥有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天赋的人就能表现出卓越性绝对性的能力,是让一切皆成为可能的神秘力量。

让人们这种想法更加坚定的刺激,就是像电视节目「英才发掘团」中出现的孩子们。仅仅五岁的孩子,只要听过的音乐都可以用小提琴演奏出来;还不满十岁的孩子,拥有高超的集中力,画出的作品令人咋舌。观众们看了都心想「那就是天赋啊!」在推崇的同时,也犯下了把有无天赋视为绝对的致命错误,认为「没有天赋的人不管再怎么努力,都赢不了有天赋的人」。这样想的结果,会不自觉产生「既然一开始就出现那么大的差异,那根本不需要努力了」的态度。多亏那些有天赋的人,让我获得不用努力的免罪符。

但有一点大家都忽略了,我们全都有潜在能力,没有人是例外的。只是这「潜在」二字,意指有能力但是被锁住(藏住)了,被锁住的潜力从内往外显露,就是那个人的才能。因此,关键不是有没有天赋,而是能否将我的潜力发挥出来。

在《恒毅力》一书中,安琪拉这么说:天赋只是一种潜力,如果不努力就无法发挥。想像一下拥有音乐天赋的人,如果只是像埃及木乃伊一样静静地躺着,他的潜力能发挥出来吗?我们看着在奥运比赛中得到卓越成绩的运动员,或是在演唱会上展现优秀实力的歌手或演奏家,看到他们现在了不起的一面,我们会想到「他有天赋,所以可以做得那样完美!」但是我们都没想到,他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不知持续练习了多长时间。

当然,有天赋的话,确实有益于更快掌握技术,但不变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努力。只有努力才能成为技术,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果。其实我们都知道,比起才能本身,努力更重要,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相信,天生的才能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努力这件事太辛苦了,一旦开始努力就必须要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不想轻易开始。这时,如果有人说「老实讲,没有天赋的话是很难赶上的」,就会觉得真是太好了,因为这可以成为我现在不努力的辩解和借口,能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我有像别人那样闪闪发光的天赋,我也有机会成功,那么我当然会努力。」真的是那样吗?不,再强调一次,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只是被锁起来,未曾努力展现而已。

那么,我怎样才能知道我的潜力呢?和才能一样,应该寻找与别人不同的差异。不过,这种差异的标准如果一开始就放在跟别人比起来,我做得多好、做得多出色,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有能力,在潜在的状态下也不会那么突出。因此,刚开始应该看看我的哪一面是「自然的」,与别人不同。

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讲,就是不努力也可以很轻易达成目标的意思。举例来说,有人的耐性与别人不同,从小到大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人。不管是在孩子们看到针头就大哭大闹时,或是在部队接受训练累得要死时,那种可以默不作声坚持下去的人,在耐性上他就是具有潜在能力。也许有人会反驳「耐性」算是什么才能。但是,忍耐是能够实现一切的巨大能力。天生的才华再好,如果没有耐性无法坚持努力,那么光彩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如果有耐性,潜力到最终都会开花结果。这样还觉得耐性不算什么吗?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虽然不像「英才发掘团」里出来的孩子一样,但这孩子七岁开始就展现绘画天赋,可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非常擅长绘制地图老师上课讲的笑话也能像漫画一样描绘出来,比起用说的,用画来表达说明更方便,是特别喜欢看画的人。即使随手涂鸦,朋友们也会忍不住「哇!」觉得很神奇,并被要求给自己画一个。画画对他来说是最简单、最舒服、最自然的,这就是对画画有天赋。

但那样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像「英才发掘团」的孩子一样呢?因为那种孩子的父母通常对于孩子擅长的部分会很早就予以关心,为了让长处可以继续发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给予支持。因为常常做就会越来越好,所以父母会在孩子面前不停称赞,让孩子也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好,如此一来便展现出色的成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但那些连才能都联接不上的人,大多不认为自己能自然地做的那些事情是珍贵的。因为我可以很轻松地做到,所以认为别人也一样可以轻松做到。换句话说,别人做的是很了不起、很特别的事,而我会做的是什么阿猫阿狗也会做的无关紧要的事(也有可能是自尊的问题)。再加上说不定那些人的父母连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画图都不知道,即使看到了,也可能说:「不要浪费时间做没用的事情,有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或多写汉字。」为了将我们的潜力转化为才能,必须领悟到它具有的可贵。

并不是只有唱歌好、跳舞好、画画好、乐器演奏好、数学题解答得好才是才能。倾听某人的故事,做出良好反应的能力;有困难的时候,首先站出来,以身作则的能力;在不管怎么混乱的情况之下都能冷静的能力;不管做什么事,一旦开始就会有始有终完成的能力;任何事都能迅速理解并有趣说明的能力;可以发现美丽事物的能力;看到任何东西都能迅速掌握构造重点的能力;可以把很多很好的想法归纳起来的能力;不觉得厌烦可以走很久的能力;吃了好吃的东西就能知道有什么材料的能力;可以很厉害分辨味道的能力;可以把听到的内容有条不紊地整理好的能力;可以将合适的颜色搭配在一起的能力;可以在一大堆衣服中找到便宜又质感好的衣服的能力;无论看什么都能找出细微瑕疵的能力等等……这些全都是才能。

即使拥有再好的潜力,如果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会永远失去表现的机会;相反地,看似微不足道的某种能力,在我了解其价值的瞬间,可能会闪闪发光。有的人不爱自己,相信自己不会有那么好的东西。但那种信念并非事实。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正等着我们自己发觉而一直在传送各种提示,我们有义务发现并让它苏醒,同时,有义务和世界上其他人分享这种能力。这是我的并不是别人的,是我身为我的原因。

(本文摘自《情绪过劳的我,有些话想对自己说》/三民书局)

作者简介

赵玟英(조민영)

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中央大学文创系硕士,中央大学戏剧学系博士学程结业。曾为音乐剧剧本作家及作词家。第一部公演的音乐剧为二○○五年的《冬之旅》,后续作品有《拉隆德》、《豆䇲皮》、《室友》、《B计划》等。曾在明知大学、汉阳大学、韩国艺术高中、诚信女子大学、檀国大学等担任讲师,教授音乐剧理论与历史。

三十八岁时因严重过劳症状,导致身心能量枯竭,在日常生活崩溃的瞬间,为了生存,开始学习检视自己的心灵。努力克服过劳的影响之后,以阅读治疗师、写作治疗讲师展开第二人生。现在以成人为对象在教育研修院、幼儿教育振兴院、各地图书馆、社福中心等地利用绘本、戏剧、卡片、写作等各种媒体,积极展开以探索内心为重点的阅读治疗课程。

在克服过劳之后,针对过去教过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心灵补充课程」。从二○一八年开始至今,在心灵补充课程中与六十四名学生面对面沟通,虽然大家面临的情况和事由不一样,但引发问题的心灵模式与作者当初陷入过劳的五种心理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回想起曾经把心理问题当作微不足道而置之不理的那些时候,为了向正在消耗自己心灵能量的人传授对策,因此决定写这本书。以多样的授课方式及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无数错误记录为基础,希望这本书能为因日常的疲劳而耗尽所有能量的读者带来自尊与自信。

译者简介

冯燕珠

新闻系毕业,曾任职记者、公关、企划。辞去工作只身赴韩进修,回国后踏入翻译界,翻剧也翻书。译有《老婆,今天可能有点辣》、《飞机云》、《若有来生》、《破果》,绘本《西瓜游泳池》、《奶奶的奇幻暑假》等。

《情绪过劳的我,有些话想对自己说》/三民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