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质与量 可更有弹性

其实,对作业量的感受因人而异,同样的作业量,有些孩子三两下就解决,有些孩子却得花几倍的时间才能搞定;这些差异可能来自孩子的学习力、专注力,以及对学科的兴趣。尤其随着年级增长,学科量和难度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就差异更大,欠交作业的比例也增加,有些人到最后干脆放弃不写,整个学习态度也就每下愈况。

再者,过去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累积或解题能力,因此作业形式多是大量抄写和各种题型的练习;即便在活化教学的潮流下,有些老师会采用报告或创作等多元的作业型态,但基本的练习似乎也少不了,结果徒增学生的负担,甚至家长也常要跟着忙!

适当的作业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果,然而除了量的问题,作业的「质」更重要。既然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有些基本知识的确需要足够的抄写或演算练习,有些则需要透过探究与实作的过程来建构。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安排,就应该更切合学习目的和能力培养,过度偏向哪一种都不利于学习。

既然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作业的量其实也可以因人而异。只要在符合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老师可以设定不同的作业标准和范围,同时采用正向鼓励的加分方式,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完成的目标。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挑战更进阶的作业,争取更多奖励;能力较差动作较慢的孩子,也不至于总是在缺交名单中。透过适性的作业安排,让每个孩子学习为自己的作业负责,并有追求进步的动机。(作者为康轩文教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