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孩子从大千世界中获得知识的开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得好,让孩子认识世界就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孩子从一出生,就对世界产生浓烈的兴趣,3岁的孩子更是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一个3岁的孩子经常会问家长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妈妈,这是什么?”“妈妈,为什么小鸟会飞?”“妈妈,这是什么花?”等等。这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快速成长。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不是让孩子到处看看、随意看看就可以了,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让孩子通过观察去认识观察到的事物,引导孩子揭示观察对象内部存在的规律。观察力是孩子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孩子观察能力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
观察就是引起孩子的注意,只有引起孩子注意,使孩子感兴趣,才会去观察,但是很多3岁的孩子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怎么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呢?只有让孩子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
第一,捕捉孩子的兴趣,引导观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观察就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就要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等。孩子具有超强的好奇心,这是成人比不了的。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事物会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要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
下面是一位家长的记录:
一次户外活动中,儿子在地上发现了一只蚯蚓,于是他便兴奋地招呼其他同行的小朋友来看。很多小朋友都不认识,都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像绳子一样,还会动呢!”儿子便自豪地说:“这就是蚯蚓,以前妈妈带我看过。”有几个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也知道的。”毛毛说:“我也见过,以前在家种花的时候看见的。”这时,又有几个小孩子也大声说道:“我家地里也有的。”孩子不停地谈论着这个蚯蚓。我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认识蚯蚓。从寻找五官到观看爬行,再观察、寻找蚯蚓的食物等,整个活动始终让儿子在兴趣中逐步扩大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处在城市中的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郊区去转一转,增加孩子的见识,在户外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第二,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广泛兴趣。
孩子有了观察的兴趣,还要让孩子有观察的目的,随便观察观察,就会失去观察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才会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的细节,就不会限于一般的感知。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其本质特征。所以,有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意义的观察,才会让孩子在观察中获得知识,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反之,如果幼儿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孩子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还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力,就要让孩子多观察、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从观察中积累经验和学识,从观察中培养孩子对于大千世界的广泛兴趣。因此在给孩子制订观察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年龄特点,引导孩子有目的地活动,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调动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对观察的广泛兴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第三,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审美取向来定,比如说让孩子多观察那些色彩鲜艳、新奇、活动的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孩子对他们喜欢的事物,不用家长的指导就会自主地去看看、摸摸、碰碰,在这样的观察中,孩子的各种感官都得到锻炼。但是,一个3岁的孩子,很难充分调动他的各种感官,所以,孩子自主的观察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只有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因此,家长要选择适合3岁孩子的观察对象,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全面观察。
例如:
观察花朵。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花丛中,让孩子观察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花朵,引导孩子用眼睛仔细观察,让孩子用手去摸一下花朵,感觉花的质地,然后,让孩子闻一闻不同花朵的气味,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花朵的全部特征。观察不是单单用眼睛去看,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的各种感官都参与,使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