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1)

谢冰莹

今年春天,我听到一个消息,说是一直住在旧金山的前辈女作家谢冰莹,似乎有了健忘症的现象,她的女儿拟接她共同生活。我听了连忙告诉我大女儿夏祖美,请她打个电话探听探听。因为孩子们都和谢阿姨很熟,又因住旧金山,也不时有来往。冰莹先生是独住在百老汇路的一家老人安养中心,一向都很平安。她原是和丈夫贾先生同住,贾先生过世后便独居于此多年了。朋友多,倒也不寂寞。我每赴美,都会到那个拥挤、塞满了东西的小屋去探望她,她见台湾来的人最高兴了。虽然拄着四脚拐杖,也是乐呵呵地给客人沏茶端点心。

冰莹先生的腿,是因为当年与贾先生移民赴美,在船上摔断的,直到上了岸才动手术,但那手术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多年来一直不良于行。但她是一个生命力和活动力很强的人,又节省,每次出门,不论是参加什么会,或者看朋友、买东西,都拄着拐杖赶公车,日子倒也过得潇洒。中间也回来过台湾两次。她在师大原还留有宿舍,让给别人住。记得梁实秋先生自美来函,就曾在信中有云:“……谢冰莹也有信来,据告不拟再开刀。我觉得她太不幸了,我很同情她。”可见她的腿一直受困扰。

等到祖美回电话告知我说:“我给谢阿姨打电话过去,报名说我是美丽(祖美小名),她不知道,我又说我是林海音的女儿,她似乎也茫然。又问她是否子女要接她同住,谢阿姨倒是承认,但又说不出确实地址。”我听了也很着急,怕自此失去连络,便叫女儿再打听仔细。过了一阵,祖美写来一信,详细地报告了她所探听的谢阿姨情况,是这样写的:

……我刚才打电话给谢阿姨的妹妹(严师母),她是谢阿姨的同父异母妹妹。谢阿姨的情形是:

大概在一年半前,他们就发觉谢阿姨有点不对劲,所谓的不对劲是有健忘症,我想也就是老人痴呆症吧!于是她的女儿决定接母亲去她家同住。大家不太赞成,因为女婿是洋人,但女儿特孝顺,坚持要接,就在两个月前女儿来了。但不巧,就在女儿来的当天晚上,谢阿姨半夜一点由床上起来上厕所,就摔倒了,把坐骨摔断,马上就住进医院开刀,接上一根钢管。没想不到几天,钢管就由里面穿出体外,原来是骨头碎了,于是只好再放一个人造骨头在里面,再接一次钢管。第二次开刀非常痛苦,人也昏迷了好几天,一共住院五十天。出院后医院安排她住到疗养院去,但那个疗养院,又破又潮湿,她女儿不愿意,于是只好送谢阿姨回自己家住。目前请了由大陆出来的一对夫妇照顾她。晚上那位太太住在那里。现在可以用钢架(walker)走几步,多半时候都是坐轮椅。好在谢阿姨平时身体底子好,否则这次开刀是不可能恢复到目前这个情况的。现在饮食已经可以吃正常人食物了。这些都是严师母告诉我的情形。妈就按照这个写或告诉您的朋友们吧!

祖美是于本年五月底发出这封信的,我收到后首先就给台南的苏雪林先生寄出,因为她们老姐儿俩是台湾硕果仅存的前辈女作家,又是好朋友。

看冰莹先生的情形,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她的身体在这种情形下,居然恢复了,本来冰莹先生这辈子就是以坚强的毅力在人生路上奔波,梁实秋先生说她是一个很厚道的人,一点儿也不错。现在只盼她脑力和她的身体一样渐渐恢复吧。写到这儿又想起一事,也是上半年时,我的儿媳来台,跟我谈起在旧金山有一次参加一个集会,别人谈话说如何敬佩已九十岁的冰莹先生,谁知轮她站起来说话,竟说她自己“已经八十岁了”等语,可见记忆力已差矣!

给苏雪林先生发出信不久,就收到她的回信,原来苏先生给冰莹写了一信,请祖美转交,信是这样写的:

冰莹:你好

我是苏雪林,不知你还记得否?以前你与我通信频繁,近三年来只字都无,不知何故?听说你近来又摔跤,入了医院,但已好些了。你的妹子严师母也到了美国陪伴你,又有一对中国籍夫妇侍奉你,我才放心了。我也常摔跤,病了近三年,但望你写几个字给我,要你亲笔。切盼。即颂近佳。

雪林启

1995.6.21

苏先生为了怕冰莹也忘记她,所以一开头就写“我是苏雪林”。我也不知此信发出,会有什么回音,谁知过了一个多星期,冰莹的回信就来了,而且确是亲笔的,她说:

雪林姐:您好,来信拜收,非常高兴!

冰莹也许是今年流年不利,常常跌倒,真是倒霉!

现在家休息,收到您的信知道您近来不太好,我很挂念。我们常常不通信,这是不好的,有时我太不舒服,有时身体太坏,我什么都不想做,人懒得不像话,此后要振作起来,才像个人样。

雪林姐,请好好保重,不要过劳,以后我们常常通信吧!祝姐健康

愚妹冰莹草上7月7日

所谓“常常通信”,对于苏先生来讲,不是难事,苏先生几乎是无信不复,而且速度之快,没人能比得上。就以过年时的贺年片来说,我与何凡向不主动发片,但人家来了贺片,我们都会回的,礼貌嘛!只有苏先生这老前辈却是一向主动先贺年,弄得我们夫妇很难为情,所以去年要过年时,我就提醒何凡说,“我们今年一定要主动先寄贺片给苏先生,否则太不好意思了。”于是便破例先寄了去,谁知过几天便也收到苏先生的,原来我们彼此的贺片在路上相遇了!

凌叔华

我这篇敬老之作,原是要写我所熟识、目前高龄在世的谢冰莹(九十岁)、谢冰心(九十六岁)和苏雪林(一百岁)三位的,写冰莹时,我为找寻照片,意外地发现1970年我给凌叔华和谢冰莹拍的合照。我很高兴地抽出这张照片,不免边看边回忆,二十四年前的情景,一下涌向脑际。那年六月,“故宫博物院”的古画讨论会在台北举行,邀请了海内外的多位学者、画家、专家,凌叔华女士便是来参加古画讨论会的。我很兴奋,因为凌叔华是我在初中对新文艺开窍时的最心仪的作家。如今听说她将来台,怎不高兴。会在中山楼举行,我首先就和张秀亚联络,她也很兴奋,因为我俩都是“凌迷”。在那一两百人的茶会中,我和张秀亚是专门找凌叔华的。找到了以后,是谢冰莹先问她:“认识我吗?”凌叔华愣了半天竟没认出来,我觉得很奇怪,她们是同辈女作家呀!等到说明后,凌叔华才拉着冰莹的手说:“你瘦了好多啊!我简直认不出来了!”凌谢合影,便是我在会中给她们拍的“瘦了很多”的照片。

自那以后,我和凌叔华便略有音讯往来。她一直住在英国,她的第一篇(也是唯有的一篇)在台湾发表的作品《下一代》,便是由那时也在英国的徐钟珮寄来给我刊在《纯文学》月刊的。有了这一层文艺之交,我才算正式和心仪的凌叔华有了往来。在台湾,她的老朋友是苏雪林,她们当年曾同在武昌,还有一位女作家袁昌英,她们被称为是“珞珈山上三女杰”,是文学史料不可不提的。她到英国后,便都以英文写作,在研究方面,是专研究绘画了,因为她自己也是画家呢!她用英文写作是受了维吉尼亚·吴尔芙的影响和鼓励,吴尔芙一直鼓励她用英文写作,并且说要写自身熟悉的事物,这便是《古韵》(AncientMelodies)的由来了。

我于1990年的5月,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北京去。在北京只有一周的停留,是够紧张的了。夏家在北京原是大家庭,现在还有二三十口家人在京,我去了,他们很兴奋,天津、镇江的家人也来会亲,忙得不可开交时,侄子告诉我,凌叔华正因病住在石景山医院,侄子家也住那一带,可以陪我去探望病中的凌叔华。我算计时间以及其他种种不便,终于牺牲了探望我自年轻即心仪的作家的最后一面,虽为憾事,但也觉得在她病重时我前往,究竟还能认识我吗?果然在我21号离开北京,她就于次日离开人间了。我读报导,想到她能在九十高龄(她生于1904年)叶落归于北京,并且要求去几处地方(北海观景、故居史家胡同),也都达到目的,并且在京度过她的九十整寿生日,死亦无憾矣!可惜的是《古韵》一书,由年轻朋友傅光明翻译,直到她去世后才在台湾出版,凌叔华未得一见。

苏雪林

第7章 惠安馆 (6)第52章 未了的情缘——爱情的散步第42章 台北温泉漫写第8章 惠安馆 (7)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66章 玫 瑰 (1)第68章 会唱的球第86章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8章 惠安馆 (7)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84章 女子弄文诚可喜第40章 友 情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52章 未了的情缘——爱情的散步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75章 蟹壳黄 (2)第40章 友 情第23章 看华表第77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71章 萝卜干的滋味第75章 蟹壳黄 (2)第58章 堕胎记第67章 玫 瑰 (2)第20章 英子的乡恋第6章 惠安馆 (5)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77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2)第64章 雨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69章 两粒芝麻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43章 秋游狮头山第65章 冬青树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73章 母亲是好榜样第49章 爱与牵手第26章 陈谷子烂芝麻第32章 虎坊桥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49章 爱与牵手第6章 惠安馆 (5)第48章 新竹白粉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46章 竹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43章 秋游狮头山第35章 我的童玩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29章 卖冻儿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74章 蟹壳黄 (1)第83章 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第18章 后 记第4章 惠安馆 (3)第2章 惠安馆 (1)第74章 蟹壳黄 (1)第31章 一张地图第46章 竹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73章 母亲是好榜样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67章 玫 瑰 (2)第1章 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80章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23章 看华表第88章 念远方的沉樱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章 惠安馆 (2)第55章 一件旗袍第92章 遥念胡蝶第46章 竹第88章 念远方的沉樱第37章 家住书坊边 (2)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27章 文津街第32章 虎坊桥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56章 母亲的秘密第66章 玫 瑰 (1)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16章 驴打滚儿 (2)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31章 一张地图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31章 一张地图第77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2)第67章 玫 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