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啖蟹 (2)

乡音制麻花不曰店而曰摊,盖大抵简陋,只两高凳架木板,于其上和面搓条,傍一炉可烙烧饼,一油锅炸麻花,徒弟用长竹筷翻弄,择其黄熟者夹置铁丝笼中,有客来买时便用竹丝穿了打结递给他。做麻花的手执一小木棍,用以摊赶湿面,却时时空敲木板,滴答有声调,此为麻花摊的一种特色,可以代呼声,告诉人家正在开淘有火热麻花吃也。麻花摊在早晨也兼卖粥,米粒少而汁厚,或谓其加小粉,亦未知真假。平常粥价一碗三文,麻花一股二文,客取麻花折断放碗内,令盛粥其上,如《板桥家书》所说,“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代价一共只要五文钱,名曰麻花粥。又有花十二文买一包蒸羊肉,用鲜荷叶包了拿来,放在热粥底下,略加盐花,别有风味,名曰羊肉粥,然而价增两倍,已不是寻常百姓的吃法了。

麻花摊兼做烧饼,贴炉内烤之,俗称洞里火烧。小时候曾见一种似麻花单股而细,名曰油龙,又以小块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儿食品,价各一文,辛亥年回乡便都已不见了。面条交错作“八结”形者曰巧果,二条缠圆木上如藤蔓,炸熟木自脱去,名曰倭缠。其最简单者两股稍粗,互扭如绳,长约寸许,一文一个,名油馓子。以上各物《越谚》皆失载,孙伯龙著《南通方言疏证》卷四释小食中有馓子一项,注云:

“《州志》方言,馓子,油炸环饼也。”又引《丹铅总录》等云寒具今名曰馓子。寒具是什么东西,我从前不大清楚。据《庶物异名疏》云:

“林洪《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来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据此乃油腻粘胶之物,故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污桓玄之书画者。”看这情景岂非是蜜供一类的物事乎?刘禹锡寒具诗乃云: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并不佳,取其颇能描写出寒具的模样,大抵形如北京西域斋制的奶油镯子,却用油煎一下罢了,至于和靖后人所说外面搽糖的或系另一做法,若是那么粘胶的东西,刘君恐亦未必如此说也。《和名类聚抄》引古字书云:“饼,形如葛藤者也。”则与倭缠颇相像,巧果油馓子又与“结果”及“捻头”近似,盖此皆寒具之一,名学因形而异,前诗所咏只是似环的那一种耳。麻花摊所制各物殆多系寒具之遗,在今日亦是最平民化的食物,因为到处皆有的缘故,不见得会令人引起乡思,我只感慨为什么为著述家所舍弃,那样地不见经传。刘在园范啸风二君之记及油炸鬼真可以说是豪杰之士,我还想费些工夫翻阅近代笔记,看看有没有别的记录,只怕大家太热心于载道,无暇做这“玩物丧志”的勾当也。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粘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颇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怀疑是女用人偷了。这女用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呈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第34章 黄州东坡菜 (2)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44章 猪头肉沧桑录 (2)第21章 扬州名点蜂糖糕第51章 南北的点心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24章 啖蟹 (1)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22章 霜天烂漫菜根香 (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21章 扬州名点蜂糖糕第21章 扬州名点蜂糖糕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章 煎饼花儿(1)第44章 猪头肉沧桑录 (2)第15章 过桥爆鳝段 (1)第12章 开封灌汤包子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7章 你真的会吃烤鸭了吗 (1)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11章 开封灌汤包子 (1)第46章 “佛跳墙”正本 (2)第10章 喝豆汁儿 (2)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43章 猪头肉沧桑录 (1)第4章 煎饼花儿(2)第50章 话说扬州的吃 (2)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37章 吃瓜子 (1)第24章 啖蟹 (1)第18章 野鸭鹌鹑斑鸠鵽第38章 吃瓜子 (2)第14章 宋嫂鱼羹第9章 喝豆汁儿 (1)第49章 话说扬州的吃 (1)第28章 烫饭 (1)第20章 徽州馃第6章 指头粗的面,碗口大的馍第14章 宋嫂鱼羹第14章 宋嫂鱼羹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10章 喝豆汁儿 (2)第35章 大饼油条豆腐浆 (1)第8章 你真的会吃烤鸭了吗 (2)第52章 南北的点心 (2)第7章 你真的会吃烤鸭了吗 (1)第17章 又到藕粥飘香时第15章 过桥爆鳝段 (1)第46章 “佛跳墙”正本 (2)第10章 喝豆汁儿 (2)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4章 煎饼花儿(2)第2章 一鱼两吃黄河鲤第52章 南北的点心 (2)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25章 啖蟹 (2)第32章 从许饼说到常三第13章 螺蛳第51章 南北的点心 (1)第29章 烫饭 (2)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22章 霜天烂漫菜根香 (1)第28章 烫饭 (1)第47章 吃酒 (1)第7章 你真的会吃烤鸭了吗 (1)第28章 烫饭 (1)第49章 话说扬州的吃 (1)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44章 猪头肉沧桑录 (2)第48章 吃酒 (2)第46章 “佛跳墙”正本 (2)第16章 过桥爆鳝段 (2)第38章 吃瓜子 (2)第35章 大饼油条豆腐浆 (1)第5章 腊羊肉第14章 宋嫂鱼羹第13章 螺蛳第24章 啖蟹 (1)第15章 过桥爆鳝段 (1)第45章 “佛跳墙”正本 (1)第4章 煎饼花儿(2)第51章 南北的点心 (1)第14章 宋嫂鱼羹第44章 猪头肉沧桑录 (2)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21章 扬州名点蜂糖糕第8章 你真的会吃烤鸭了吗 (2)第17章 又到藕粥飘香时第15章 过桥爆鳝段 (1)第19章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第35章 大饼油条豆腐浆 (1)第6章 指头粗的面,碗口大的馍第20章 徽州馃第21章 扬州名点蜂糖糕第43章 猪头肉沧桑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