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响深远

朱元璋的一锤定音,算是结束了这一场激烈的辩论……可是造成的震动却是影响深远,余波荡漾,甚至是愈演愈烈。

首先说老朱聚拢了文武三方,别看武将参与不进去辩论,但是大家伙带着耳朵,也听明白了一些事情。

比如李善长就向着褒奖他们的敌人。刘伯温站出来,替战死的弟兄仗义执言,跟李善长那些人针锋相对。

至于张先生,他不光站在武将这边,还更进一步,站在了百姓这边,被上位盛赞为朱家军的良心。

一个臣子,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放在张希孟身上,却又那么恰如其分。。

武将们基本上都承了张希孟的情,现在又知道张先生是真正替他们说话,加上前些时候,经过盗贼认证的清廉铁证。

张希孟学问好,人品清廉,又真心对待大家伙,站在大家这边……试问军中,谁敢不服!

张希孟不结党,不拉拢武夫,不会因为私利,就纠集一群人,但是毫无疑问,张希孟说话,这些武将,没谁敢无视。

而且大家伙也隐隐察觉出,作为一支以穷苦人为主的义军,他们的确有些不同之处, 不能拿老眼光看自己了。

军中的反应是缓慢的, 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于剩下的两方,却是立竿见影,颇受震撼。

首先就是刘伯温,他表现最积极, 一直站在张希孟这边。但他也只是觉得要照顾自己人的感受, 此时替大元忠臣招魂,并不合适。

但是随着张希孟最后的那一段, 等于告诉所有人, 哪怕推翻了大元朝,也不该替石抹宜孙这种人招魂。

因为除了忠义之外, 还有立场!

朱家军是穷苦人组成的队伍,未来建国, 也必定要站在穷苦人一边, 核心的主张也是均分田亩……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 石抹宜孙就不只是朱家军的对手,大元朝的死忠那么简单。

他还是大元朝的受益者, 世袭的副万户, 家产土地, 自不必说。他跟朱家军死磕到底,不惜全家身死, 也是因为朱家军的主张,触及到了他的根本!

“伯温兄, 既然如此,能不能稍微缓一缓,不要逼迫太急,万一元廷尽是石抹宜孙这样的人, 我们岂不是举步维艰?”宋濂回来之后, 就跟刘伯温念叨。

刘伯温呵呵一笑,“我说景濂兄, 你怎么还糊涂着?”

宋濂大惊,“这是什么意思?”

“当初张相纵论元廷之败,破除我等改朝换代的迷思,提出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均分田亩,救济斯民,这十六个字的主张,彼时我还只是觉得张相是要聚拢人心, 现在我才看出来,他是要重塑道德,再造纲常!”

宋濂眉头紧皱,乍听之下,他是不信的,毕竟千年延续下来的东西,岂是那么容易推翻的,他张希孟是人,不是神仙!

可是再仔细想想,貌似也不是没有道理。

“伯温兄,褒扬石抹宜孙,是在于儒家纲常,在于忠义气节……张相最后的那段话,说得却是石抹宜孙欺压百姓,坐享民脂民膏……”

“对!景濂兄果然敏锐!”刘伯温探身道:“张相的话,我至少看出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高深,让我叹为观止,五体投地啊!”

宋濂悚然,忙道:“愿闻高论!”

“这第一层,自然是区分敌我,不能放着我们的英雄不管,去吹捧敌人!”

宋濂道:“没错,这一层伯温兄也想到了。”

刘伯温咧嘴苦笑,他是想到了这一层,但后面的两层,却是他始料未及。

“张相第二层的意思,却是国家厉害和儒家纲常……对国家有利,和尊奉纲常,并不是一件事。这里面藏着国家和儒家的冲突。”

宋濂思忖片刻,努力回忆,他也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快道:“这一招是枫林先生接的,他反对把儒家和国家分开。”

刘伯温呵呵一笑,“他不过是强辩而已,如果张相直接询问上位,是要群臣站在国家这边,还是站在儒家这边,你看朱升怎么回答?”

宋濂忍不住吸了口气,“那么干的话,未免太过诛心了。”

刘伯温一笑,“没错,这就是张相厚道的地方,他的第三层就落在了百姓身上。石抹宜孙的忠义,并非是他这个人多了不起,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的私利是什么?值得搭上全家人的性命?这个私利就是压榨百姓,就是敲骨吸髓,就是誓死反对均田,不愿意让百姓得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此小人行径,又算什么忠义之士?”

宋濂颇为震撼,他稍微整理,也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虽然儒家也讲民为重,社稷次之,也讲仁政爱民……但是儒家的核心,还是纲常道德。

尤其是理学兴起之后,更是有这种倾向,只是空谈理气心性这些东西,不管怎么宣扬,都还是士大夫圈子,自娱自乐的东西,完全脱离百姓,浮在天上。

石抹宜孙这事情,就很明显暴露出儒家评价体系的弊病……因为按照儒家的观点,这人就是标准的义士,哪怕是敌人,也要给予尊重,也要褒扬他的忠义。

但是毫无疑问,这么干了,肯定会有一些人想不通,甚至会影响军心。

如果没有张希孟,肯定就是互相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乱七八糟的纠缠下去。

可是张希孟给出了更有高度的答案。

咱们要看石抹宜孙是不是真的站在老百姓这边?

很显然不是啊!

他是大元朝的世袭副万户,为了大元朝,不惜全家殉难,跟朱家军作对到底……他又怎么可能接受均田,接受朱家军的主张。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真正接地气之后,再看石抹宜孙,那就是个死硬的混账!没有半点值得同情,乱箭穿身,简直便宜了他。

全家死绝,那也不过是除掉了一群祸害罢了。

谁跟百姓作对,谁就该是这个下场!

宋濂浑身震颤,如梦方醒,“我懂了,诚如伯温兄所言……自这十六个字起,张相便是在重新阐释纲常,重定道德啊!”

刘伯温哈哈大笑,“没错!上位有帝王胸襟,囊括四海;张相有圣贤格局,洞彻古今!圣君贤臣,能得一者,天下大治。如今有他们二人在,驱逐胡虏,中兴华夏,大业可期啊!”

宋濂更加震撼,良久沉默,这才缓缓道:“伯温兄,看起来,你是要誓死追随张相了?”

“嗯!过去的咱们,画地为牢,把自己圈了起来,格局眼界都太低了。景濂兄,这可是千年未有的良机,你可不要错过啊!”刘伯温热切道。

宋濂呵呵两声,“我?我不过是耍笔杆子的,却是未必有这么大的本事。不过我还是愿意替张相摇旗呐喊,略尽绵薄。”

刘伯温欣然点头,虽然张希孟不喜结党,但无论如何,这么大的事业格局,没有足够的支持力量,那是肯定不行的。

这就要说到李善长等人了。

其实他们和张希孟的冲突,还是落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面,让他们真正接受以百姓是否获利,作为衡量标准,难如登天!

有太多人,对待老百姓,只是当成鱼肉,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罢了。

他们捍卫儒家纲常的背后,却是在维护自己的利之所在。

或者说,这些人是有心取代元朝的人上人的。

虽然只是有些苗头,也不能欲加之罪,当下的老李,还是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工作能力强得离谱,调动资源,维持后勤,他都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是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争斗还在后面。

刘伯温化身张希孟的铁杆粉丝,积极奔走,拉拢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而在这三方之外,还有一方最关键,那就是朱元璋!

他最后定了调子,同时又把张希孟留下,还要深谈。

“先生说得这些,咱都听懂了,也深以为然。可若是没有先生的提点,咱没准就真的听了那帮人的话,厚葬那个孙子了!”

张希孟忍不住发笑,“主公,其实还有一层道理……处置胡三舍这个案子,主公的直觉就是对的,国法为重,哪怕大将叛变,也在所不惜。只要秉持律法为先,就错不了。切莫被所谓的道德乱了心思。倒不是说道德不重要,法理也是人情。但是却不能让道德践踏法令,更不能让道德凌驾一切。”

朱元璋心有所感,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了这背后的关键了……他作为首领,拥有最终的执法权力,法律规矩,最终说了算的人是他。

可道德不一样,尤其是儒家伦常,那个解释权并不在他的手里。

“先生处处为了咱着想,咱心里记下了……只是还有一点,想要真的重塑纲常,这事情怕不容易吧!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张希孟用力颔首,“主公睿智,其实咱们祭奠宗泽,阐释历史,就是在做这件事……如今又有忠勇将士,以身殉国,务必要重重嘉奖。处置胡三舍,是国法为先,奖励忠勇将士,是明确荣辱。至于那个孙子——正好区分敌我!如此条理分明,主公自然能尽收人心,所向无敌!”

听张希孟说到这里,老朱是开怀大笑,心悦诚服。

通了,彻底通了!

“先生,咱打算去诸暨,去看望将士,把先生所讲的事情落实了。”朱元璋想了想,又道:“咱准备给牺牲的将士多分一倍的土地,免去他们家中田赋,还要给他们的孩子安排入学,更要在他们的家乡树碑立传……”老朱一口气说了很多,差不多全都囊括了。

“先生觉得还有什么补充的?”

张希孟一笑,“主公都说到了,如果非让我说,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之外,还要给牺牲将士荣誉,要让他们高人一等,提到了他们,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把他们视作榜样,而不是那些只会读书的才子儒生。”

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风破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师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张相公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雳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鼓第四百七十二章 请小明王退位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开工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奖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来,不许跪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标战李相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大哥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营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强鲶鱼效应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丰收时第八百四十七章 勋章来了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开两朵第八百章 债务,老朱背第七百八十七章 张家第三胎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印到手第二百五十一章 驻守洪都的人选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强鲶鱼效应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统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四百八十四章 贾鲁河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炖贪官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给你们胆子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乡的味道第七百六十三章 张相故智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六百一十章 冠军……侯,回来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烧出新乾坤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七十七章 剥皮见心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四百八十三章 张相小课堂又开课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许观的信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标的感悟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六百零七章 张相回到了忠诚的应天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宫,建学堂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税第四十四章 君智将勇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群贤也凑齐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八百四十章 聪明人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输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巾大联军第一百零九章 人间清醒朱元璋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还活着!第七百二十九章 双赢就是我赢两次第七百八十九章 驸马牵连其中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大哥第三百零四章 国珍飘零半生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胜而归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四十六章 平平无奇的张希孟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还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悬赏第四百三十二章 陈汉覆亡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军大都督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讲武德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卫司惹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