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句话,嘉靖丝毫不疑徐阶,严嵩也难以穷追猛打,株连政敌。
倒是徐阶,对指斥他的学生并不恼怒,反而努力挽救。徐阶对严嵩说:“杨继盛询问二王,不能证明他与二王有交往。首辅不必太在意。毕竟圣上与二王有父子之情。如果此案波及二王,后果将不堪设想。”严嵩就此收手。
岁判绞刑,但嘉靖不杀杨继盛,且把他在狱中关着。徐阶也不急着救,他要等待机会。
但是有一件事徐阶不肯等,他利用次辅的权力慢慢地布局。严嵩不是拼命捞钱么?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傻。严嵩不是拼命提拔义子干儿打击正直官员么?我能说就说几句,尽量保护,不听也不硬顶。但严嵩能力上最大的盲点就是军事,徐阶就采用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办法,渐渐配备军事将领,包括六部尚书。被徐阶安排为礼部侍郎的欧阳德登上尚书位,兵部侍郎聂豹当上了兵部尚书。根据大明惯例,徐阶可以荫一子,他就上奏朝廷授任徐璠为右府都事。善战的将帅因战争偶然失利被贬,徐阶请奏起用。徐阶想,先对付鞑靼的骚扰,解百姓于倒悬,有了显效,慢慢再来治内吧。
徐阶渐渐展开布局,但不迟不早,他的爱徒张居正此时告病回乡了。这让他感到有点沮丧。在张居正看来,自己的恩师太没有担当。夏言刚愎,严嵩柔奸,柔能克刚,所以夏言失败了。可自己的恩师呢,既不刚,又不柔,倒像一块橡皮,遇到强压,往往压不出声。张居正太年轻,他不知道徐阶的橡皮性格,是身处乱局的最佳选择。橡皮的可贵是遇强压能屈、能退,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强压一减就弹回原样。有人说这种性格是滑头,恰恰相反,这正是政治家的风度。失望已极的翰林编修张居正在三十岁时告假养病去了。
接读张居正临走时交给自己的那封信,徐阶苦笑连连。信中说朝中有为大臣能臣“毅然以天下为己任”,有的入内阁不满一年就病逝了。礼部尚书欧阳德“人伦冠冕”,正当发挥作用之时,也病死了。时不我待,正人能臣相继去世,谁能与相公你共举大事呢?信中充满了时不我待的急迫,蕴涵了对徐阶优柔寡断的不满。希望徐阶亮出旗号,丢弃顾虑,与那恶势力公开一搏。五十一岁的大学士拜读三十岁编修的书信,觉得张居正说得都对,但现实是无法实施。在固执己见、颇护己短的嘉靖面前,弹劾严嵩,起来一个,倒掉一个。杨继盛不就摆在眼前吗?张居正劝恩师奋力一搏,不成功就告官回乡做隐士,但在老道的徐阶看来过于天真。严嵩掌权,你与严嵩决裂,还想安然退归林下?年轻人不知深浅,走就走吧,为师的苦心,以后你会明白的。
徐阶的强军措施得到嘉靖支持,在兵部尚书聂豹的配合下逐渐施行,长城一带抵御鞑靼的军事侵扰有了明显的效果。平价粮充裕,粮价抑制了,粮荒消失了;将帅稍有自主权,行动迅速了;军队精悍了,敢于出击了;自守一方,自当一面,不再动辄请求援兵了。总之,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间,对鞑靼的几场战争,不再处处挨打,已然胜负参半,形成相持态势。尤其是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蓟镇、山西、宣府、大同几场战争取得了胜利,嘉靖对严嵩、聂豹以下都“升赏有差”。
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