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日益嚣张。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倭寇掠抢苏州、松江;二月,倭寇攻松江,县丞刘东阳战死;三月,倭寇又掠苏州、松江,入侵浙江宁波;四月,犯嘉兴,陷嘉善。总之,一年之内,倭患竟达十余次,仅浙江军民被倭寇残害的就达二十余万人,东南沿海告急。
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苏州、松江乃朝廷税赋重地,东南沿海如果不保,朝廷财赋就受到威胁,这可是当务之急呀。嘉靖坐不住了,他知道严嵩拿不出什么计策,便召来徐阶问计:“倭贼蹂躏东南沿海,爱卿家乡也深受其害,朕知卿晓畅军事,是剿是和,计将安出?”
徐阶在县学读书时就亲闻家乡父老遭倭寇劫掠的惨状,自然痛恨之极,当下就说:“回陛下,东南诸郡乃国家财赋命脉所在,今蕞尔小丑竟成大患,危及国用。臣以为只有坚决征剿一法,姑息不得,更不可以安抚为名,纵其掳掠!”
徐阶对嘉靖的回话,语中留有伏笔,这伏笔就是杀机,自然是针对严嵩的。徐阶与严嵩并无个人私仇,但他强烈地感觉到,只要严嵩仍在首辅职位,这大明江山就无宁日。细观严嵩入阁以后,除了写青词,谄谀,捞取钱财,重用佞臣,陷害正人君子之外,于国家经济、军事,既无积极建言,又无尺寸之功,反倒是几次误国。俺答兵临北京,严嵩阻止出战;俺答饱掠撤兵,严嵩又阻追击,误国之罪,不可谓不大。对待东南沿海的倭寇,严嵩也毫无良策,相反,倒是从中干扰,致将帅被杀,尤为严重的是,他还重用义子赵文华,主张安抚,致倭贼更加猖獗。徐阶不想置严嵩于死地,却不得不努力把他拉下马来,免得他祸国殃民。而“不可以安抚为名,纵其掳掠”这句话,就是日后拉严嵩下马的伏笔。
倭寇从太祖洪武初就入扰中国,因当时明军强大善战,未酿成大祸。嗣后历代,倭患不息。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时,剿倭重臣其一为右副都御史王忬巡抚福建,王忬重用参将俞大猷、汤克宽,屡建奇功;另一剿倭重臣乃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江福建及江南军务,也时有胜绩。可自从严嵩义子时任工部侍郎的赵文华插手,剿倭大局,就分崩离析了。
赵文华向嘉靖提议的剿倭大计说来可笑,竟是“祷祀东海之神镇之”。实在是把剿倭大计当儿戏,简直是见鬼了。但这见鬼的胡搞,竟深得一生中都在弄鬼的嘉靖的嘉许。严嵩大喜,便票拟让赵文华往江南祭东海,更兼“督察沿海军务”,于是,赵文华以钦差名义来到江南。在大发利市的同时,赵文华倾轧官吏,官民被扰,江南就此益无宁日。
赵文华奉旨祭海,又督察沿海军务,上头有严嵩罩着,一路上摆谱显威,做张做智,江南地方官员,想巴结严嵩的,无不千里迎送,大摆宴席,灯红酒绿,昏天黑地,然后一箱一箱的财物,扛上堂来。到一地,玩一地;走一路,卷一票,张狂得可以。凡不想巴结严嵩的,也不敢怠慢,只得忍气恭迎,设席言欢,最后,也不得不送上厚礼。敢顶的江南官员凤毛麟角,可见官场风气之一斑。
欺凌百官,公私告扰,还不算大害,他那大害却是不懂军事,偏要瞎指挥,就像他的义父害死御边大将曾铣一样,害死了一个总督沿海军务的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