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回 京城发展

李彦通过《华夏文学》鼓吹实学,又担心被人攻击,不过他很快现,明代的文人对经世致用的实学并不排斥,屯田御史左光斗在拜访时,甚至细细询问了风力水车的情况。PaoShu8

因为《华夏商报》的畅销和影响,李彦早就是名声在外,进京以后有不少人前来拜访或送帖子出邀请,其中不乏左光斗这样的四品以上的大官。

李彦曾在报纸上鼓吹水田改良,左光斗对他很有好感,不过此人性格过于刚直,对于《华夏商报》后来采取类似于中立的态度很不满意:“君子当明辨是非,而坚守之岂可如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

这话虽然刺耳,李彦也没有太在意,笑着拱了拱手:“左大人所言甚是,不过李某也知道一句话,真理越辩越明,故而《华夏商报》不惧争鸣,是非曲折,自有公论。”

“真理越辩越明?”左光斗拧着眉头,沉声道:“话虽有理,但小人不可理喻,辩也无益。”

左光斗的话语中,表现出对小人的强烈厌憎,以及势不两立的决绝,李彦坐在他对面,也不禁感到有些自惭形秽,也幸亏没做什么亏心事,不然定要坐立不安。

“是,君子当弘扬正气,不过,有时也要考虑结果,毕竟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一件事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出点是好的,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李彦想了想,试图与左光斗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总不能用道德来评判。

何况,就算东林党自诩正气凛然,在未来还是引起很大争议,君子小人之分。有时候或许真的很难说。

只不过就好像李彦很难接受左光斗的观点,左光斗也拒绝接受李彦的说法,依然坚持他地观点,同样的事情还生在虽然认识的杨涟、魏大中等人的身上,就好像经常在网络上生的那些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李彦稍作试探便放弃了说服左光斗,毕竟交浅言深,何况对方来访是因为他地名气,而未必有多看重他。

在京城,李彦认识了许多后世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短短时日便有多位官员、文人、国子监的学生、士绅显贵或拜访、或邀请,让李彦不堪其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索性带上家丁。在北京的大街上游荡。

北京地街头与天津相比。显得更加热闹。旗幡招展。店肆林立。街道更宽。可行人也更多。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沸反盈天。

仔细算来。李彦来到明朝已经四个多月。做地事情不少。但也不多。真正拿得出手地也就是弹子锁和华夏社。其它如风车、车床、轴承等都没有弄出规模。其中固然有技术上地原因。也因为天津这个市场太小。不过十几万人。很多东西都挥不上作用。

虽然说天津地处漕运地要枢。运河上来往地商人很多。不过比起临清、北京又差了许多。前者是运河与华北地枢纽。南方地商品多在临清上岸。继而辐射华北市场。再往北地话。又多是直接送到北京。天津地作用更多体现在官方地漕运上。特别是为了支持辽东战场。筹集粮饷器具。

在这个交通尚不方便地时代。本地市场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成功地商人可以将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李彦地人手显然不够。缺乏这样地人才。

李彦一路行来。一路琢磨着在北京地展。弹子锁地潜力已尽。PaoShu8展空间也不大。出版业虽然能名利双收。不过风险也大。很容易招来非议。得步步小心。必须得展一种常规地产业才好。

上次与商人们接触。李彦知道这时代赚钱最多地。还是那些常见地商品。譬如布匹、丝绸、粮食等等。无它。就是量多而已。只不过这些行业也是开得最为充分。李彦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手段现在插足。

李彦看着那些生意很是不错的米行、布店、油坊,渐渐有了想法,他来这里不是单纯为了钱,既然无法直接进入这些行业,那就从周边着手好了记得有则管理案例,说当年美国西部“淘金热”,结果很多人去淘金,真正财的却是那些做淘金者生意的。

米粮、布匹这些生意都有人在做,李彦来做也不会与别人不同,但他可以做周边,譬如加工粮食、布匹的工具、机器。

李彦现自己过去执着于机床,还是眼界不够开阔,直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那么些店铺,才知道走了弯路。

要了解这个时代加工粮食,以及纺织的工具并不困难,包有才能够搜集到很多有用地资料,而且凭借着《华夏商报》与商人的关系,李彦甚至能去现场,或者弄来实物进行研究。

通常来说,所谓的稻米加工无非就是舂,用人力,也有极少用水力的,面粉的加工是石磨,都只能说是简单的工具。

对于这两种工具,李彦最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水力,北京与天津不同,周围有不少的山,利用水的落差,建几个水车应该不是问题。

因为有丰富地风车制造经验,造水车对于华夏工场地木匠来说,并不是问题,关键就是水轮的设计而已。

不过受到水力资源地限制,水车的使用范围就会受到限制,未必能够广泛推开。

倒是看到这个时代的榨油机后,李彦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这个时代的榨油机基本都是锲式的,也就是在大树干的中间掏一个漏斗式的空穴,用孔洞引出来,在里面放上蒸煮过的油料,然后用锲子打进去,压榨出油。

榨油的方式就是用悬吊的木柱,不停撞击锲子,使锲子压榨油料。从而出油。

李彦对后世的榨油机了解不多,不过他知道肯定不是撞击式的,这种方式太不合理,后世在使用压榨时,通常是采用螺旋挤进式。

李彦不知道这个螺旋式是不是一定好用。他决定做出来看看再说,如果成功地话,不管是用来开油坊榨油,还是卖榨油机,都会是桩大生意。

至于纺织工具一类的,就更常见了,虽说北方不比南方,不过要找一架纺纱车或织布机也不是难事,毕竟山东与河间府一带就生产棉花。

看到那种手摇式的纺纱车。李彦的第一想法就是将纺纱轮直立起来,并且改成纺锤,如果弄好了的话。那就是珍妮纺纱车了。

在李彦地印象中,近代产业革命最初都与纺织业有关,珍妮纺纱车、飞梭、水力织布机,直到蒸汽机。

想到这些,李彦不禁非常兴奋,如果真的能将这些东西做出来的话,那对生产力的促进,对大明乃至整个世界和历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彦连忙从天津抽调人手和工具。他要开创新的纪圆。

通政司周围的街巷中,有不少提塘报房,他们往常地活计就是等着六科出邸报,抄写后送往各地。通常来说,每个省直以及北直隶的州府都会在京城设提塘抄送。

除了这些官方的提塘,还有一些民间地报房,他们都是靠着抄送邸报赚钱,京城有很多想看邸报但有没法从六科看到的,就会从他们这里买。

只不过自从有了《华夏商报》。这些报房的生意就不好做了,毕竟他们只是抄送邸报,这些消息报纸上都有,而且报纸上还有很多邸报上没有的消息。

而且《华夏商报》又便宜,才一分银子一份,他们抄送的邸报,就算是长期的订户,平均下来也要几钱银子一份,这个价格相差太大了。

原本。这些报房还占着位置优势。邸报一出来就能抄送,度更快。更有时效性,不过华夏社居然搬迁到京城来了,这让他们顿时紧张起来。

“华夏社现在牛了,头天的邸报,第二天早上的报纸就有,这样下去啊,咱们这些报房都关门得了。”

京师提塘报房不少,都有些固定的客户,不过选择报纸地也越来越多了,这几家租了个四合院,等邸报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议论。

“这可没法子,人家那可是印刷的,不比咱们手抄。”

“要不,俺们也办份报纸?”抄写邸报十几年的吴铁笔叹了口气,有些舍不得放下这份行当:“听说,那个什么《华夏商报》,一期能卖几千份,一个月就是上千两银子,他们做得,咱也做得啊”

“吴师傅,不成的,”负责拿邸报的卢游光摇了摇头:“你们去打听打听,别的铺一分银子才印几页纸,《华夏商报》那可是四张八开足足十六叶的大小,南城的修德坊说了,这要给他们印,算上纸墨刻板,成本都得两三分银,还得印一千份以上,印少了就更贵。”

“仅仅是价格贵也就算了,修德坊地掌柜还说,那么多的内容和版面,光是雕版,就得八个刻工用两天的时间,若是一期要印五千份的话,他们起码得印七八天,七八天?等印出来,还找谁卖去。”

“那就奇怪了,修德坊那么大的铺子也印不了,这个华夏社是怎么做到的呢,看他们的样子,院子比这里还要小呢,”有人不解地问道。

“屁,你知道个什么?”卢游光不屑地撇了撇嘴:“他们在红井胡同的院子,只是采编部,印刷在城南外城的宅院里,据说有好几十个人呢”

众人是越说越觉得丧气,这些日子地生意已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谁知道今后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北京是个陌生地地方,不过包有才在短暂的惊讶过后,很快就将自己当成是这里地一员,活跃地融入到人群中。

只用了几天的工夫,包有才就在这里如鱼得水,还如愿搭上了通政司一位参议的同知的关系,在感情与金钱的双重作用下,对方答应将每天奏疏中有趣而又不是很重要地消息提供给他。

包有才相信。这只是第一步,这要走出了这一步,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消息,这是他奉命在京城构建信息网的最关键一步。

接着,包有才又开始拉拢起京城的报房。这些报房虽然其貌不扬,也一向被人看不起,不过他们能在京城坚持下去,在邸报的获得、送等方面,都有些心得。

“说起这个,你们华夏社可不地道”卢游光喝得满脸通红,借着酒劲大声对包有才说道:“你们报社是好了,可咱们报房地人都丢了饭碗,昨天大家都商量了。怕是要就这么结束呢,都是做了许多年的行当。”

“呵呵,”包有才笑着给卢游光倒酒:“卢兄弟。其实要俺说,这个报房,你们不做也罢。”

“你想想看,你们做这个报房,去借邸报时要被人看不起,去送邸报时更加被人看不起,何苦呢?”

报房为人所弊病,他们不仅抄送邸报,如果碰上某人升官、某人中式之类的好消息。还会抄好了送上门去讨要好处,在很多人看来,报房的人都是煽风作浪,狗苟蝇营的市井之徒。

“你再看看俺们华夏社,刚刚来京城才几天,就有无数官绅来访,或者是来邀请,就算哥几个走出去,那也是华夏社的采风使。就算是地方上的举人看到了,也是客客气气,”包有才呵呵笑道。

“去你的,你是存心气哥哥是不?”卢游光脸色有些青,笑着骂道。

“气?哪里会,小弟这是为哥哥你送富贵来了啊”包有才哈哈一笑,凑到卢游光耳边:“卢兄,要是这华夏社出钱雇你,你愿意去不?”

“愿意啊。不愿意是傻子么?”卢游光嘿嘿笑道。又无奈地摇了摇头:“可是,人家为啥会要俺呢?”

“如果要的话。你愿意放下你们现在地报房?”包有才笑着道。

“那个报房?反正是办不下去了,”卢游光有气无力地说道。

“你是说你愿意,那么其他人呢?”包有才又问道。

卢游光推了包有才一把:“去你的,报房都没有了,华夏社要真如你说得那么好,那还不是人人抢着要去啊”在卢游光看来,华夏社与他们这些报房可不同,这年头印刷品属于高档消费品,一份报纸就能换一升多米,而通常的就更贵了。

《华夏商报》每天都能卖出去几千份,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想象地,他们一家报房一天也不过抄写个五六份,有个十几份就顶天了的层次。

而且卢游光也听说过《华夏商报》在士绅读人心目中的地位,那就是和一些大院齐名的,哪里是他们这些小人物能够触碰的?

卢游光有些醉了,将包有才的话都当做了笑话,嘻嘻哈哈地说道。

“那就好,”包有才笑了笑,向卢游光详细打听了报房的情况,然后给李彦说了,并建议在这些人雇请一些作为华夏社的采风使。

“如果他们愿意接受雇用的,就都请过来好了,”正在和木工做活地李彦听了包有才的话,想了想说道。

华夏社本来就缺人,他也不愿意使用那些比较迷糊的秀才举人,这些报房的人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早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先驱者,他们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对华夏社都是大有裨益。

李彦决定将这些人都吃下来,而所得到的收获也确实不少,这些人不禁搞情报是一把好手,而且还有些客户,更主要的是他们原来就处在底层,容易接受指挥。除去在城内的华夏社,李彦还在城外买了一套宅院,这套带有东西跨院地三进室宅院,就作为华夏工场在京城的临时基地,这里拥有工场最新式的一套手动木工机床,李彦就在这里指挥木匠制造几种新式的机械。

第107回 布匹分级第255回 屠刀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13回 番薯第117回 杀伤策第141回 战争准备第216回 后路第56回 精密制造第257回 举子第78回 妙计退婚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08回 兵锋第164回 旅顺造船第112回 制造火器第167回 东江计划第187回 辽海战区第30回 农事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208回 兵锋第72回 不如创业第178回 长枪如林第66回 效率第一第99回 京城发展第93回 天津东林第52回 按律当绞第258回 国士第244回 水利第125回 食品问题第92回 发行渠道第145回 血色战场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84回 风力水车第167回 东江计划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04回 一战功成第55回 锁匠徒刑第26回 买人第230回 内阁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175回 双城战记第230回 内阁第234回 舆论第37回 力量对比第106回 轮番大战第35回 黄金菜大卖第259回 班底第48回 致命缺陷第6回 后 台第90章 报纸发行第34回 徐光启发癫第259回 班底第153回 炮打复州第212回 相迎第96回 招商大会第108章 布商大战第253回 变局第160回 是非功过第117回 杀伤策第50回 特务头子第128回 大办工厂第65回 谁人得胜第75回 满城飞纸第128回 大办工厂第197回 京城形势第173回 恶劣形势第15回 装腔作势第155回 夜间挖城第206回 计议第17回 美姬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170回 江畔激战第73回 创业想法第213回 交锋第16回 才子第197回 京城形势第108章 布商大战第244回 水利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58回 海上贸易第51回 当堂论辩第154回 两只乌龟第100回 机器时代第65回 谁人得胜第193回 秋季攻势第11回 换 田第102回 代言人第9回 炒 蛋第144回 火炮火铳第19回 海外第84回 风力水车第177回 鏖兵大虫河第105回 兵战游戏第48回 致命缺陷第110回 改朝换代第233回 宪政第158回 海上贸易第131回 工厂投产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12回 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