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

马车不许入城?

李恪循着声音看过去,满脸古怪意味。

秦律从未规定过什么马车不许入城,不过如果是备战的时候,军城倒是会为了维持军道畅通,偶尔禁止车辆入内。

可现在并没有打战啊,此地都尉闹这一出,是为何事?

他带着疑惑跳下马车,在蛤蜊的搀扶下慢慢走向吊桥头前的两位交通管制员。

不得不说,平城的兵丁是李恪迄今为止见过最像精锐边军的兵卒,衣甲陈旧,长戟锃亮,站在那处霸气昂扬,声音也格外洪亮。

他们的表情让李恪想起那种秃了尾巴的秃鹫,看似窘迫,实则凶悍。

相比之下,扶苏的亲卫有些像羽毛鲜亮的苍鹰,而句注塞和楼烦城那些个痞味深重的丘八,则更像是一只只养尊处优的肥公鸡,从外观到战意,可以说一无是处。

李恪不由暗度,那位带兵的都尉似是能人呐……

“这位壮士……”

那兵卒好似有些不满被李恪打断工作,冷着声说:“车马停靠茶亭,可留下隶臣看管。校对验传需过桥寻那些个更卒,我等乃是战兵,不理琐碎!”

李恪愣了一愣,问:“那城税呢?”

“你欲通钱耶?”那兵卒猛就抬高了音量,唰一下,横摆长戟斜对向李恪的脸。

他周围的同袍也是一副同样的作态,李恪不过问一句城税,四位兵卒就同时丢下管束交通的职责,把他当作了生死仇敌。

这让李恪郁闷不已……

那都尉治军严明不假,手上却全是些大惊小怪的新兵蛋子嘛!

他赔一声笑,当着兵卒的面差使蛤蜊去城门办理入城,自己袖着手靠边站好,既不妨碍人家工作,又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这种识相的态度在新兵蛋子们心中树立起不小的好感。

“敢问壮士尊姓大名?”

“公士仑!”

“仑之一字,从亼(jí),从册,聚集亼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看来仑君也是读书之人。”

“翁乃乡学先生,我在家行三,不喜读书,也不曾多读。”

李恪哈哈一笑,说:“看来仑君志在军伍。”

“大丈夫立于世,自当提剑,杀夷救国!”

李恪诧异地看了他一眼,不成想刚出深山,居然就遇上个大秦朝的热血青年,当兵不是为了赚取军爵,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他抖了抖袖子,看着自家去往茶亭的车马,浑不在意地问:“仑君,平城如今有县令管束,你等呆在此处,县令可曾应允?”

公士仑傲然一笑:“县令?若是匈奴南下劫掠,靠着县令与那些个不成器的更卒,如何守得住中原门户?我家都尉说了,平城乃是本部辖区,只消不上吊桥,县令奈何我们不得!”

“竟是为了防备匈奴?”李恪吃惊道。

“自然!”公士仑回头,对着城门方向啐了一口,“若不是咸阳贵人要都尉防备匈奴,我等何必在此地风餐饮露,徒遭白眼?”

看来咸阳那头已经开始有应对了啊。

李恪暗想,就是不知这摆明车马和县令对着干的平城都尉到底是何许人,究竟是扶苏令他早作防备,还是咸阳已经达成共识,只是不愿事情太过张扬,这才瞒过了雁门地方。

由养推着借来的板车入城采买,经过时向李恪传话,说辛阿姊有事要说,让李恪过去一趟。

李恪拱手与公士仑作别,慢慢悠悠挪步到辛凌身边:“辛阿姊,我险些便问出都尉姓名了,你此时唤我过来,可是有甚要事?”

辛凌冷冷地说:“平城都尉苏角,早先乃是内史恬部将,为人忠诚勇猛,督兵善治。”

“内史恬?”李恪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内史恬就是蒙恬。

也就是说,扶苏已经说服了蒙氏兄弟,只需再说动始皇帝,大秦北伐匈奴之战就能打响,再接着,雁门郡就安全了。

ωωω▲тTk ān▲¢O

……

食水采买完毕,李恪和辛凌并未入城,而是顺着县道的方向向西而去。

雁门郡北原南山,到了平城郊外,放眼望只剩下连片草原,不过因为护道林的遮掩,极难看清草原辽阔。

马车顺着平整的县道急速前行,半日功夫便行出百里,接着拐道偏南,越过中陵、山阴两个岔口,又拐向北,直驱向郡治善无。

如此一行便是一天一夜。

夜里,众人顺着小道行出县道,进入一片广袤草原过夜。

这里是善无县边境,名曰善阳乡,乡治善阳就在小道尽头,往年是楼烦部落兴盛之所,左近有育马、碎金两条治水支流,水源丰沛,地势坦荡。

不过这里并不适合农耕。

离了恒山的遮蔽,这里的土壤浅薄,不耐耕作,哪怕水源丰富,垦出来的田地依旧贫瘠,乡里们多以养羊为生,过着半农半牧的田园生活。

李恪等人查证验传入里,凭着武里辛氏的名头,得到了里典的热情款待。

入夜,李恪披着氅衣斜靠在院子里,望着漫天繁星怔怔发愣。

不知不觉就到七月了,再有一个月,粟米成熟,又迎秋收。

他是去年的七月十几来的大秦,算起来,也快有一个整年。

蛤蜊捧着一罐药浆过来请他换药,李恪摆了摆手,把他叫道身边问:“蛤蜊,你看此地如何?”

“此地贫瘠,虽有育禾之水,却无育禾之土。今夜里典夜宴我等,用得是鼎烹黄羊,席间半点米面也无。乡里们平素可食不起黄羊,留在此处,唯有豆饭羹藿果腹罢了。”

李恪哈哈一笑:“这话不像从一个渔夫嘴里吐出来的。重生民苦者,必是墨家无疑。与我说说,这话是由养与你说的,还是灵姬与你说的?”

蛤蜊羞涩地挠了挠头,小声说:“我在宴间听由养君与灵姬谈天,觉得有理,便记下来了……”

李恪摇了摇头:“墨者乃侠之大者,心系生民,节衣缩食,然其眼界过于狭隘。我且问你,往日你在云梦渔猎,可曾嫌弃过土壤不丰?”

蛤蜊撇了撇嘴:“先生莫要小瞧我。我是寨子中最好的渔夫,若是在山间,遇虎豹或有不逮,然独斗野狼绰绰有余,何须栽种禾粟!”

“这便是了。”李恪笑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善阳周边万顷草场,种粟或许贫瘠,但若是大规模栽培苜蓿,围城养马,野地放羊,足可做大秦马场,谈何贫瘠?”

蛤蜊奇怪问道:“苜蓿是何物?”

“苜蓿啊……”李恪失笑一声,举步回房,“我如今戴罪之身,此事也轮不着我操心。我等回房换药,明日一早,起行善无!”

第七六七章 武关之九,大风起兮云飞扬第四一四章 海外有仙山第七二一章 修罗第九十九章 被歧视者第四九八章 大秦第一个狼人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国情在此第三六九章 洗耳恭听第三八九章 剑痴试剑第二三六章 覆灭之局第一八七章 卫星产量第四三七章 钜子之试第七二七章 两难第五六六章 请诸公顺从第五九一章 孩子不听话第五三零章 请平匪患第九十七章 生意伙伴第三三六章 慎行说宋玉第七一九章 愣头青,们第四二七章 路人脸的三当家第二九九章 受迫害妄想第六零五章 祖龙死而地分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现第三七零章 贤人居于贤水第三八八章 牛顿力学原理实验第四六六章 君择臣,臣择君第七九八章 战神出世第五八零章 五行灵动术之一,断仙崖壁第一六五章 弈棋之道第四三八章 墨家第十代钜子李恪第五六九章 宅男始皇帝救赎计划之二,捕牢第一三四章 不战屈人第二一九章 墨者登场第四八二章 八字一撇第三八六章 百人敌第六章 神奇树杈第七五五章 七封秘诏第七六二章 武关之四,老羞成怒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声音第五零四章 墨夏子第三四八章 夏无且第四三六章 李恪,请诸同门验学第七二二章 做生意嘛……第一六零章 宦海沉浮第一三九章 癃展之墨第一六一章 先手易势第六二八章 转帆延城第六九五章 君子协定第三二六章 儒与墨的进食之辨第七九九章 李信告老第三七零章 贤人居于贤水第五十一章 出殡进山第七七八章 渑池会之一,邀约第四一五章 仙山在扶桑第七五零章 暮气第三十八章 灾前抢收说些闲话……第二一六章 师出同门第十一章 钜子故事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五十章 地龙翻身第八十二章 打虎汉子第四八一章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第七一零章 低调的刘季第一七五章 三全齐美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一二六章 司马军侯第一七六章 水力体系第四九七章 将仲子兮第三九三章 亡秦者胡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钱第三六六章 重制飞蝗第五十二章 九月开初第七九二章 渑池会十五,法度第三二二章 嬴姓,李恪第三五五章 楚墨来客第二五九章 楼烦之战第八零零章 儿大不由爹第二二一章 大起大落写在《行天下》的末尾第一七零章 民夫千五第六六五章 约法三章第七六六章 武关之八,怎样的人建起大汉第三四五章 屠睢问计第五零三章 大道启夏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三五六章 墨家的假钜子之争第二八七章 修身之意第一六二章 利欲熏心第七六三章 武关之五,胜与败的分水岭第三十七章 流水作业第二五三章 四散冲杀第一七一章 收拢人心第四三五章 瑶池祥瑞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国之愿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六六一章 谒杀第一四一章 正厅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