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鹰计划

一千万两白银的国债,可以基本解决掉眼下内阁和军方的需求,至于更多的国债不是不能发行,而是没有办法进行消化——毕竟能够一年花掉四千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眼下的宁楚而言,大家伙心里都想谋一个开国功臣的名头,特别是将来的北伐一战,更是有无数功勋等着去拿,因此大家伙的心气儿还是挺高的,不愿意为了这点银钱的事情去贪腐,凭白折去了自己的前途。

除此之外,基层的大量官员,都是宁楚从科举里选拔的年轻人,再加上军队里的功臣担任,这些人一方面忠诚度高,另一方面在德行上也稍微会注意一些,因此内阁和军方的四千万两银子,终归还是能够花到实处,或许会有些贪腐,但是绝对不会大打折扣。

反过来,清廷眼下只有一千五百万两不到的年入,就这能用到实处的怕是一半都没有,雍正皇帝耗费了心机想折腾的十万新军,今年才练了三万不到,不是因为他不想,实在是因为他没钱。

就光冲着这个钱的问题,宁楚不赢谁赢?靠银子砸也能把清廷给砸死了。

在经历一系列的货币金融改制之后,宁楚的潜力正在被挖掘出来,中央银行很快就收到了八家新成立银行发来的白银储备金,超过八百万两银子,被送往了铸币厂,将会被重新铸造成为银元,成为中央银行的第一笔财产。

除此之外,财政部所掌握的黄金、白银还有铜钱,都将会逐步回炉重造成新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损耗,反而会大大赚上一笔钱——根据恩斯特的预估,如果能够将这些钱铸造出来并且流通出去,大概能赚到几百万银元。

宁渝一方面让恩斯特、财政部以及中央银行,抓紧铸造新币并且发行,另一方面就是着手于今年的战略计划——剪除清廷在西南最后的势力,即云、贵、川、甘四省。

至于内阁方面,有宁忠景和崔万采以及一帮大臣在盯着,宁渝自然可以放下心来,不用过多去关注。

到了眼下的这个阶段,宁渝心里明白纵使北伐还需要一年的积累,可西南方向却是需要先动起来,不能再让清廷在西南上动其他的心思,否则到时候收拾起来,又会变得比较棘手,因此西南之战亦速不宜缓。

.........

南京枢密院总参谋部位于皇城内,是一片几进的大院子,门口处挂着枢密院和总参谋部的牌子,还有许多卫兵在门口巡逻。

在宁楚成立之后,枢密院由于在品级上与行政院属于平级,因此下属原来的总参谋处、总装备处、总后勤处、总训练处等机构,也得到了升级,成为了正儿八经的部阁衙门。

作为原来的总参谋处处长,董策的品级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了总参谋部副部长,而正部长这个关键位置,则是由枢密副使程铭担任。

对于如今年近二十出头的董策而言,他的上升速度也足够令人惊喜了,因为在复汉军的军制当中,未来还会有集团军这一级别的编制,品级与部阁相对等,因此他如今作为总参谋部副部长,将来放出去就是集团军参谋长,相对于雏鹰营里的其他人来说,他董策依然是处于领先状态。

除了董策之外,许成梁、宁铁山、李石虎还有常有财这些人,也都迈步师长或副师长一级,位置总的来说也不算低了,基本上占据了目前军内的主要位置。

在后世人看来,眼下的复汉军领导层,几乎年轻到可怕的地步,所有的师团长加起来,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六岁,堪称是一群年轻到极致的将才。

当然,像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这种特殊年代,而且这些师团长即便都是二十多岁出头,可是他们也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所经历的生死并不算少,积累的经验也是无比丰富。

一行穿着整洁复汉军军装的汉子,一路急匆匆地朝着院子里行进,除了在门口接受了检查之外,便几乎再也没有受到过阻拦,迈步进入了枢密院最为关键的要害之地。

“报告!副部长,我等有紧急军务求见。”

“请进。”

只见一面宽大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大量的案牍资料,董策则埋首其中,奋笔疾书。而他的身后,则挂着一幅偌大的西南各省舆图,上面还用铅笔勾画着许多弯弯曲曲线条。

进来的军官当中,为首一人脸上带着几分激动的神色,对着董策行了一个军礼。

“副部长,少校林云报告!西南鹰计划目前已经正式展开,这里是所有的行动资料。”随后,一个厚厚的文件袋放在了董策的桌子上面。

董策望了一眼众人,脸上露出几分笑意,轻声道:“林少校辛苦了,这一次的西南鹰计划着实不易,你们能够做到这一步,实在是不简单,我会给你们嘉奖。”

林云的脸上却带着几分犹豫,“副部长,卑职有一件事想问部长,我军是否要进军西南了?”

听到林云的问题,董策神情却变得有些严肃,“你是总参谋处出来的老人,应该明白什么事情该问什么事情不该问,此事就不是你应该了解的,明白吗?”

“是,卑职知错,这就告退。”

等到一行人离去之后,董策才将那个文件袋给打开,望着里面的一摞摞的资料,眼里不由得露出一丝激动。

有了这个东西,西南一战的胜算至少得加个三成了!

西南鹰计划,是总参谋处联合军情处制定的一个计划,该计划从革新元年就已经展开,由总参谋处联同军情处,在军内选拔云贵川等籍贯的士卒,并经过特训后,秘密派遣至云贵川等地,通过各种手段摸清清军在云贵川的所有防务位置,还有相关的地理、人文、气象等信息,并且汇总起来。

该计划的保密等级为甲级,因此也意味着所有密探的身份都是最高机密,所有调查到的信息资料也都是最高机密,将会直接呈递总参谋部,中间过程不再转交任何人,直接由总参谋部向陛下呈递该计划的细节,以及制定作战计划。

尽管这一项计划只进行了一年,很多机密性的东西都没有拿到,可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像这么大规模进行情报搜集,本身就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也足够在远在总参谋部的计划上,增添三分胜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董策拿着文件,便直接去了皇宫,面见宁渝。

“启禀陛下,西南鹰计划大功告成,我军上下进攻西南已再无障碍。”

宁渝原本就是西南鹰计划的倡导者,因此对这件事也把控的比较深,便随手接过那袋文件,低声道:“为了这个计划,军方派去的那批密探伤亡不少,朕会给他们的家人一个交代,但是,总参谋部更应该好好把控这些资料,绝不能让功臣的血白流。”

董策自然的点点头,他对于宁渝这般先问人再问事的作风很熟悉,因此也准备妥当了,“先前派去的那批密探,所有人的家人都安置好了,牺牲者的家属都是甲等烈属,他们的子女未来都会成为雏鹰的孩子。”

“至于这些资料本身,总参谋部将在制定计划时,加入进去,下发至新组建的西南集团军本部。”

所谓的西南集团军,也是这一次攻略西南所临时组建起来的,尽管正副司令还没有定下来,但是相关的军队已经开始调动,其余的后勤物资也早在准备当中。

宁渝轻轻点点头,“朕得先告诉你们一个消息,京城的影子临时传来了消息,云贵总督已经换了人,从杨明时换成了鄂尔泰,这个人可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家伙,参谋部需要做好相关的应对。”

“鄂尔泰?这个人可比杨明时难对付多了......”

在影子和军情处当中,对于清廷知府以上的所有官员,都有相关的情报建档,特别是对于这些重要人物,更是加倍力度搜集他们的资料,分析他们的性格与为人,目的就是让要做到知己知彼,因此作为雍正夹袋里的人物,鄂尔泰的资料也非常丰富。

宁渝点了点头,“在雍正上位的过程中,此人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他从山东调到云贵,可是寄托了雍正的厚望,想用这个人来拖住我们的脚步。”

“陛下放心,西南大局已定,清廷临阵换将也无济于事,根据总参的计划,今年年底,彻底拿下西南三省!”

董策咬了咬牙,凡是这种大规模的战事,个人的作用都是极其有限的,他鄂尔泰再怎么厉害,也不是兵仙下凡,他手底下的那些绿营兵和土司兵,也不会变成精锐,只是相对于杨明时要难对付一些而已,也只是一些罢了。

宁渝哈哈大笑,“你有这个信心就可以了,朕也不瞒你,西南大军主帅将由常山王亲自担任,副帅则是程枢密,这一仗将会是北伐前的最后一场大战!”

北伐前的最后一仗,董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一次最后的大规模整合,将今年新征募的新兵,用战争的方式整合进复汉军整体里面去,这个过程会很残酷,可是一旦打完了这一仗,到时候的北伐之战可就真正的要跟清廷分个生死了.......

宁渝负手望着北面,幽幽道:“一旦西南打完,明年的北伐之战,将由朕率领大军亲征,你要明白朕的用意......”

董策一听到宁渝说出这般话,连忙拱手道:“陛下,臣愿意去西南集团军!”

“呵呵.......董策,你是朕一直都在磨的一把刀,要知道,年少成名可不是什么好事,锋过易折.......如今你在中枢也有很久了,朕也知道你内心的冲动,战场才是你的归宿......新成立的第十五师,给你去带,如何?”

从等级上来说,董策现在的职位应该是定位在集团军参谋长一级别,让他去带一个新编师,本身是有贬低的意味,因此宁渝这番话说出来,也是对董策的一个考验。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一级别的职位自然是难以逾越的门槛,可是对于董策而言却不是,他心里明白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谁的手里,因此没有丝毫的难色,径自跪在了地上。

“谢陛下!”

从师长到集团军,董策有这个信心能够逾越这座高山,等到他再一次归来时,将会彻底展露自己的锋芒。

革新二年五月,董策以新编第十五师师长的身份,只身前往宜昌府就任。

而此时的宜昌府已经聚集了第二师、第六师、第七师,而新编的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也在进行紧张的征募当中,兵源将会以当地山民为主,并且开展相关的山地训练。

西南之战,由于受到地形和后勤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注定没办法运入太多的火炮,甚至连火枪的使用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近战肉搏也是训练的主要科目。

对于这一战,总参谋部终于给出了最终的作战方案,以常山王统帅新组建的西南集团军的第二师、第六师、第十四师和第十五师四万人,沿着长江水路一路西进,进攻四川。以程铭为副帅统辖第三师、第五师和新成立的第十二师,取道广西北攻贵州,而以宁铁山统帅的第一师,从湖南进攻贵州。

说起来一共是八万人,快占据目前复汉军总兵力的一半左右,几乎是以绝对的主力来进攻西南,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一举荡平西南三省。

至于清军目前在西南的兵力,主要还是以岳钟琪为主,他原本统帅的那一部分西北大军,跟着他一同到了四川,然后接管了在四川的绿营之后,总兵力在八万人左右,当然这八万人中,只有原先归属西北大军的三万人有战力,剩余的五万人战力较为羸弱。

相对于四川的大军而言,此时的云南与贵州只有不到三万绿营,再加上一万人的土司兵,四万人分据二省,反倒显得有些不太起眼,只是云贵二省本身民风彪悍,再加上地形复杂,倒也不是没有周旋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对于新到任的云贵总督鄂尔泰而言,却几乎是一场噩梦般的开场。

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准格尔第五百一十五章 双方心机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会攻第二十六章 宁家别院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五章 家族产业第七十章 震动天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击开始第一百九十三章 缓兵之策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师大战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八)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当大汗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许将军见太平第三百九十四章 军校始定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五百零二章 朝鲜失陷第五章 家族产业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爷党覆灭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历帝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动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联姻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个厚道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五百八十二章 猎熊计划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十四章 私盐之利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庙算第三百六十八章 种痘之法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换铁第三百九十章 谁买谁就是傻子第五百六十章 阴差阳错第二百五十四章 岳钟琪的野望第六十二章 举大白,听金缕第一百一十九章 设伏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请求第四百六十章 难当的大清官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战起第二百四十章 战康熙(十)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为南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攻第三十三章 后患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块肉来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参崴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变世界第四十九章 白鹤道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决战之死中求活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闹一闹第五百五十五章 战前准备第四十章 出鞘第十一章 杀人立威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来使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三十六章 拿破仑炮第九十一章 老天爷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开始收网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鲜利益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扫干净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准格尔第二十五章 敢问大志?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会攻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十三章 父子夜谈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兰阅兵第五百四十三章 责任内阁制第二百五十七章 夺嫡之争第三百九十四章 军校始定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为南北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战桐城(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五百零五章 二万万银元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三十一章 战康熙(一)第三十八章 资本力量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国之道第三百五十二章 扩八旗,开满洲第五百八十五章 铁路兴国第两百零三章 坚城不可拔第四十二章 两淮盐商第三百九十五章 联土抗楚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零四章 先杀杨宗仁第二百三十三章 战康熙(三)第七十二章 扩军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二百六十章 福祸所依第六章 雏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