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督帅,我愿留下!

“请督帅停止南下!”

建昌镇总兵许名振望着安坐帅帐的岳钟琪,不卑不亢地说道:“如今楚逆大军已经展开合围,南下只会自蹈死路,而返回四川还有一条活路.......且将士们思乡心切,还请督帅明断。”

说到底,大家伙跟岳钟琪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这番军中串联也只是为了让岳钟琪改变想法,不要继续南下思南府,因此他们也是颇为客气,不敢有丝毫不敬。

帐内其他的总兵、副将还有参将等人,也都是这般神色,唯独有少数几人是岳钟琪的心腹,带着满脸的怒容望着这些同僚。

岳钟琪望着那些一脸正气凛然的绿营将官,却是轻轻叹口气。

“说起思乡心切,你们谁有我这个川人思乡心切?”

一句话就将众人脸上的伪装面具给撕了下来,因为在眼下的众人当中,其他的总兵、参将和副将,由于“将皆升转”制度和“回避制度”的缘故,并非真正的本土川人,而是其他诸省的将官。

至于岳钟琪本人,反倒是真正在川高官大的川娃子,因为他的父亲岳升龙早在康熙三十五年,就因为昭莫多大捷的军功被授予四川提督,全家人便一直在四川生活,甚至都已经入籍四川。

因此,当一群非四川人,在真正的四川人岳钟琪面前说思乡心切,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没有人选择驳斥,因为这件事从一开始就立不住跟脚,就连建昌镇总兵许名振,此时也是一副羞赧的模样。

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所有人都不想去跟复汉军打仗了,他们不仅怕死,更怕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若非率军的是颇具威望的岳钟琪本人,怕是其他人早就真正选择投靠复汉军了,大家都是当兵吃饷,怎么可能就死心塌地地为大清效命呢?他们又不是八旗。

岳钟琪决定还是要跟将领们好好谈一谈,他轻声道:“你们当我不愿意回转四川么?现在南下贵州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鄂尔泰已经被俘,滇黔二省已经再无希望了,此时南下也做不了什么。”

“既然督宪大人心里明白,那为何?”许名振有些将信将疑,他可不是刚出江湖的生瓜蛋子,一些事情他自然会去学会分辨清楚。

“为何继续南下,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咱们真正隐藏的危机。”

“还请督宪赐教。”

岳钟琪轻轻叹了一声,走到了舆图前,凝声道:“我们这一仗的对手是楚酋宁忠义,此人用兵堂堂正正,以正谋角力为赢,若是我军实力未丧之前,或许还可利用这一点来与其争锋,只可惜鄂尔泰大军被毁灭的太快,咱们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了,眼下的复汉军在贵州的那几个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露面,你们以为他们就一定在思南府一带吗?”

话说到最后,岳钟琪的神色便有些凝重,他环视了一眼这群被追的惶惶不可终日的部将们,不由得叹了口气,眼下都还没怎么着,就已经被吓破了胆子,光是看将领的素质,现在也远远不如对面的复汉军了吧.......

许名振听到了这里,却是有些被震惊到了,“督宪,莫不是回四川之路才是真正的险路?”

“哼,你们难道没发现,这一路来几乎没有遇到过楚逆大军吗?若说他们的主力都缩在了思南府不动弹,你们相信吗?”

岳钟琪冷笑了一声,“咱们肯定是要回四川的,可是不能就这么回,否则前后重兵包围之下,大军决不可幸免。”

到了此时,众人这才勉强被说服了.......如果只是为了躲避复汉军可能的埋伏,选择南下倒也不是不行,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呢?

还没等人询问,岳钟琪便主动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手指点在了舆图上的思南府,随后又点了点重庆府,低声道:“若是要明确这一点,咱们就直接率军直扑思南府,若是复汉军在此地的兵力不足,一定会有重庆府的大军回援!”

“一旦有复汉军回援,则代表他们的合围出现了漏洞,到时候咱们再从遵义府方向出发,通过古蔺,进叙州府和嘉定府,再北上至成都府即可。”

“可是大人,若是事实证明思南府就是有复汉军的主力呢?”

许名振听到了这里,其实已经相信了七七八八,只是面子上略略有些挂不住罢了。

岳钟琪呵呵一笑,“倘若真是这样,咱们立刻北返即可,从距离上来说,咱们可比他们近上许多,就算打仗打不过,逃跑难道都跑不过吗?”

“既然如此,谨遵督帅之令。”

八月初九,岳钟琪在消弭了内部的风波之后,终于率军抵达了思南府安化城外。而此时驻守安化城的守军,乃复汉军第三师的第二团。

早在前几天,第三师就已经抵达铜仁府,而第五师抵达了叙永厅,而程铭亲自率领的第一师,则是占据在贵阳城从中调度。因此复汉军在多方面紧逼的同时,在最前沿的安化仅仅只放了一个团,目的就是为了全力截断清军的退路。

因此当清军抵达安化城下时,在得知安化城内的守军后,那些将领们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对岳钟琪的判断表示叹服,因为安化城确实不是复汉军的主力,那么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复汉军主力已经摆在了叙永到重庆一线了。

只是叹服之余,却是又让所有人都感觉有些绝望,因为复汉军目前的表现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他们的后路被彻底截断了,这是最坏的一个结果。

就连岳钟琪,在判断正确之后也有些头晕的感觉,他明白眼下的局势代表着什么,说清军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一丝也不为过,因为再不做出调整,那么这一支清军的灭亡也就真正指日可待了。

“按原来的计划吧,先攻城!”

岳钟琪也十分无奈,无论他的智略多么厉害,最终落在纸面上还是要清军来进攻才行,若非如此,局势也不会变得如此被动。

在清军大军赶到安化的时候,作为驻守安化城的第三师第二团团长高云孝,也打起了精神头,所有人都在寻找的清军主力,竟然就这么一头扎到了安化来,这实在是让他心里悲喜交加,难以言述。

喜的自然是发现的清军主力踪迹,一场战功肯定是少不了的,悲的则是他的第二团只有两千人左右,与数万清军相比较,实在是有些寒酸,因此,高云孝也不敢耽搁,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数队探子去贵阳府报信。

对于高云孝而言,这一仗最大的目的自然是聚歼清军主力,因此他的位置就会十分关键,绝不能有丝毫退缩,若是他们一旦退了,那么清军恐怕又要选择溜了,至于下次什么时候有机会聚歼这股清军,又不知到何时了。

因此,高云孝也不敢耽搁,他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数队探子去贵阳府报信,另一方面就是安排士兵守城,并将团属的十几门火炮拖上了城墙上,以加强守备能力。

...........

安化城并不算是什么坚城,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外面是一层低矮的土墙,因此岳钟琪才会对于攻安化有一定的信心。

毕竟只要清军围攻安化城,附近的复汉军肯定会选择前来救援,这样就能实现调虎离山的计划,从而在目前的合围中撕开一道口子,他就可以通过另一个方向选择撤离,到时候顶多也就是丢下一批炮灰而已。

特别是那些归附的一万土司兵,如今的地位十分尴尬,毕竟他们是以辅助作战的角色加入进来的,再加上鄂尔泰手下的土司兵集体作乱,导致大军覆灭,如今也被传到了岳钟琪所在的军队当中,因此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警觉。

土司不可靠,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对于他们,不仅要用,还得多加几分防备,否则就会被反噬。

因此在这个时候,岳钟琪都已经想好了炮灰的角色,他准备让土司兵作为殿后的军队,以拖住复汉军的追击,到时候他率领五万大军,再杀一个回马枪。

在这番考虑下,岳钟琪并没有派人去截杀复汉军派出去的信使,甚至都没有怎么用心去阻拦,目的就是为了调动附近的复汉军。

虽说清军已经不那么上心的去攻安化,可是真打起来,却依然都是老一套,先是步炮兵运动到城下,然后炮兵开火,清军步兵则是开始攻城,随后被城头上的复汉军火炮给炸得晕头转向,七荤八素。

那些清军士卒尽管也有鸟铳和火炮,可是他们的威力实在是过于有限,再加上士卒们在使用的时候也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并没有对城墙上的复汉军产生较大的伤亡。

尽管清军的攻城节奏并不算快,打了两个多时辰下来,除了在安化城下丢下几百具尸体,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甚至连靠近城墙的机会都没有。

反倒是安化城的复汉军守军,则还有些欲求不满的模样,毕竟清军这般进攻,几乎是给他们在刷战功,而己方的伤亡则非常小,因此人人都棋盘清军能在发起进攻。

只是看着那些狼狈鼠窜的清军,高云孝仿佛察觉到了什么,他能够感受到清军进攻时的压力,可以说几乎有些装模作样,根本没有死磕的决心,这不得不让他有些质疑清军这一次的目的。

然而望着城下的连绵不绝的清军营帐,高云孝也没有进一步核查的办法,他倚城自守可还行,可要是出城进攻,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对于高云孝的感受,岳钟琪自然是丝毫不理解的,他正举着千里镜,一直死死盯着面前的安化城,脸上表情十分冷峻,他几乎像将一切彻底印在脑子里,因为岳钟琪发现了很严重的一点问题,那就是哪怕他不顾伤亡很用心地去打,恐怕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面前的这座安化城打下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结果,因为眼下的清军有近六万人,而复汉军两千人,三十倍的差距却带来了一个攻不下来的结果,而安化城甚至都不是什么坚城,更多只是一座低矮狭窄的土城,这中间意味着什么,岳钟琪很清楚。

这个结果也意味着,目前复汉军与清军之间的实力差距,甚至比起在当年在安庆时的差距还要大,简单来说就是复汉军的平均实力上升了,而清军的平均实力则是下降了,其战力还不如几年前的清军。

“难道,天要亡我不成?”

岳钟琪脸上带着一丝悲哀,这一仗仿佛比当年在安庆城时还要悲哀,也磨灭了他心里的那股子傲气与不甘,失败的情绪彻底笼罩了岳钟琪的心头。

可是,当岳钟琪又回头看了看身边的那些清军士卒以后,他又不得不叹息一声,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是他带出来的人,里面有他的同乡,有他的故交,也有他岳家的子弟。

想到了这里,岳钟琪又鼓足了心力,将各镇总兵和各营副将、参将都召唤了来,等到所有人都到齐了以后,才轻声叹息道:“对于眼下的战事,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

许名振脸上带着几分惭愧之色,通过白天的一战,他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当下便摇摇头,“卑职等已经不知该如何是好,一切都听督帅大人的命令!”

“既然如此,那本督后续所有军令,众将绝不可再质疑分毫,否则立斩不赦!”

岳钟琪脸上带着几分凝重之色,然后才轻声道:“咱们肯定是要继续打下去的,否则楚逆不会上当.......本督需要一人,带领其麾下将士,并土司一部,继续围攻安化城,吸引复汉军主力来援。”

听到了这里的时候,所有人的脸色为之一变,在场没有蠢人,当然明白留下来的这个人,除了死之外已经没有了其他的路,而且还得心甘情愿地去死,想到了这里,众人便有些畏惧,望着岳钟琪的眼神也带着几分闪躲的味道。

看到众人退避的眼神,岳钟琪也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只得低声叹道:“可惜,张广泗不在这里,否则本督何须问你们?”

到目前为止,由于消息渠道的匮乏,再加上重庆府复汉军的有意封锁下,岳钟琪都还不知道张广泗已经战死,也不知道重庆府已经彻底失陷。

“督帅,我愿留下!”

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百三十三章 战康熙(三)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一百七十九章 坚不可摧第四百二十八章 风雨欲来第三百六十四章 陈采薇有喜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攻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二十六章 风云之变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与火枪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军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于千秋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占拉萨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军第五百四十四章 竞争上岗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六十章 难当的大清官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五十章 千古圣君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十一章 铁与血第一百零七章 勋阳府第七十五章 围城打援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五百五十五章 战前准备第四百一十二章 给资本套上笼子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八)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百一十三章 卖个好价钱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决战之最后通牒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让领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义凛然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五十章 伤亡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进程第一百八十四章 财政赋税第一章 梦里梦外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九十四章 战前摩擦第四百二十二章 对萨摩藩之战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过苦日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义凛然第五十三章 祸事第四百三十八章 为万世开太平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九)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战桐城(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轨马车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六十五章 排对排第三百二十三章 枪和骰子第三百五十章 水陆齐攻第二百六十八章 废除弊政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鹰计划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一百零四章 源头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百三十九章 战康熙(九)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税制改革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三十七章 军事编制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八十五章 铁路兴国第三十七章 军事编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两笔七十九章 利益攸关第二十八章 七成药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业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庆暗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谁不想活?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来当皇帝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击开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尔丹策凌的奋起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七十二章 扩军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还是不用?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为南北第一百九十三章 缓兵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决战练潭镇(六)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军第一百一十四章 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