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

江秋白细想冯道所言不无道理,他在书院也常听武望博、华千行以往的经历,评论当下的时势,心知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者多依赖节兵去争权夺利。故而宠纵有功的兵将,却也养成了节兵骄横跋扈,以致有的牙将稍有不平,就弑杀主将。犹在新老交替之时,后继者安排人事稍有差错,即生祸端,这种风气由下而上。

又忖眼下郭威驾崩,难免会有藩镇节使心存异心,若郭荣用人不当,恐是会有大变。而冯道将自己请来,想必是认为自己与郭荣亲近之故,有相托谏言皇帝之意。

心念一动,正欲出言请教,又听冯道叹了一声,言道:“到了当今圣上,老夫可算是历了四朝十帝。有人称老夫德高望重,有人讥老夫贰臣贼子,嘿嘿,江先生……并非老夫诈巧与你,除了先帝与圣上,你认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几位皇帝如何?”

江秋白一愣,冯道不问自己对世人评价他的看法,却要自己评价他奉事所历的皇帝,而又将周太祖、当今圣上除外……但想他明言非诈巧之语,表明无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作风,此下区分而言似有深意,便拱手道:“学生久居山野,未有深知,请太师赐教。”

“后唐灭亡之后,若按坊间所谓的人臣忠义,文人气节……想是老夫此下已化为尘土了,嘿嘿。”冯道轻笑一声,缓声道:“这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是谁把它当作一家一姓之物了?君王死了,济民之道就要灭了吗?老夫没有气节?试问这几位皇帝有心怀天下苍生之志吗?他们没有,可老夫有……”

“穷民之力以奉君,其道必亡,倾君仁德而济民,天道必佑。老夫只有忠于百姓之明,未曾有舍道奉贼之昧。”冯道语气平淡,“想我大唐一统之时,而今的南唐、西蜀、南汉、北汉,幽云之地的百姓,何有你我朝国之分,契丹更是臣服,百姓安居乐业。

然一家一姓之念,在安史之乱时已是大有人在,至黄祸出现,四方节镇便是趁乱割据,为争夺地盘,不顾百姓生死,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国?

呵呵,若说气节,老夫以为……是为天下百姓先可谓正气、是为天道。老夫无一兵一卒,敢在耶律德光手中保中原百姓安定,那些手拥千军万马的乱国之贼可有此胆?”

江秋白犹如当头一棒,望着这白发苍苍、神态自若的老人,毛孔一凛,刹那间心有感触。他对冯道的为官之道确是不以为然,甚至也有认为他没有气节之意,此下闻言,心中却是隐然生出一道敬意。

“他们行他们一家一姓的君王之道,老夫做老夫使百姓安生的为官本份;他们窃国之运而为君,老夫得天道正气而为官,岂能为一家一姓之亡而置万千百姓不顾……”

冯道言语一顿,笑了一笑,“竹之不屈,盘茧立节,蓄气明志,苍劲直挺,是我所欲。”

江秋白闻言肃然起敬。

“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僭君子。乱世以来仁义忠孝之意已为小人盗用屈解,愚昧坊间日久……以江湖草莽之意气,形朝堂大义之气节。

故老夫心生一愿,刻《九经》成版,使它广传坊间,开明民智……至广顺三年秋,终是如愿,老夫每成一经印刷,其乐无穷,哈哈……”

江秋白当下心猜冯道自称“长乐老人”,想是因为这个原因。

“先帝龙显之后,知百姓日苦已久,整顿吏风,分地安民……虽皇风渐成,然也受节镇牵制,权衡利弊,终是选择相互制胁之术……可惜天不假年,先帝大志未能成愿。”冯道叹息一声,话锋一转,“当今圣上雄才大略,英明神武,行事却是稍过急躁,老夫事君十帝,唯对圣上与之力谏,却是为他所恼……”

江秋白闻言心中一叹,但以他所知,冯道与以前所奉皇帝,对见解不同之处,从未拼死力争。此下力阻郭荣亲征,想是心中已将郭荣视为明君英主,自是对他安危大为关心,以至不惜冒犯龙威,拼死劝阻郭荣御驾亲征。

“圣上龙威初显,节镇兵将未存一心,贸然岀兵,若调度不当,恐是会出大乱。”

“那太师的意思若圣上不亲征荡寇……何人可胜任统军灭敌?”江秋白小心翼翼道。

“江先生的意思……是可以劝服圣上收回御驾亲征之念?”冯道望向江秋白,脸显微笑。

江秋白迟疑一下,微微点了头,“学生或可一试。”

只凭北汉之力自不足惧,但有辽兵联合,自然要慎重考虑。而眼下郭荣的威望尚不足以震慑各州节度使,倘若兵败,军心涣散,气势所失之下,那些图谋不轨、看风使舵的节镇兵马定会趁机作乱。江秋白大感冯道所言有理,便是生出相劝郭荣之心。

“不可,眼下圣意已定……”冯道沉吟道:“即使圣上收回成命,也会大失士气,老夫邀先生前来,并非让先生去劝圣上,而是让先生参议出兵之部署。”

望着一脸惊愕的江秋白,冯道笑着又道:“此下先生去劝,反使圣上对老夫失去信任。一国之君,一国之相意见相左,自古皆有,然借第三者之口分出对错……却是不可。

如坊间婆媳之争,做儿子的介入明言,母亲输了,媳妇失却贤良,媳妇输了,母亲失了慈恩。有些事因有人介入言劝,反显对立之见。

圣上贤明,此次虽与老夫意见相佐,但不管日后结局如何,圣上都会与老夫体面的进退之路。”

江秋白心下大有感触之中,又听冯道接着言道:“兵者诡道也,其机变瞬息,若全所虑,可立不败之地。”

“望太师指教,学生定当全力与谋筹备。”

“自古行军打仗,将才尤为重要,然眼下一仗,领兵之将当重其忠而后言其能……”冯道略为沉吟之状,“诸边境之将不可轻动……可调陕州镇节折从阮兼守凤阳府,西蜀之虑可消,命留守韩通合晋州之兵从西驰援潞州。”

原虎捷军指挥使韩通已调仼陕州留守,江秋白与之相交,知他骁勇善战,且对郭荣忠心耿耿,闻言便是点了点头。

“南唐、幽州边境之将不宜变动,可着军使快马传令叫守将日夜警戒,以防敌军趁机骚扰,切记要只守不攻……

眼下圣意已决,圣上定是急于发兵,可诏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磁州兵马从东路驰援。而大军粮草一时想必应诏不及……当着令河阳节度使刘词集洛阳、京都周边州县兵马为大军,调集粮草随后跟进。”

刘词是跟随郭威多年的亲信,而符彦卿是当今国丈,用他二人领兵自然无须担心。

“至于圣上随行的兵马,想必是殿前指挥使张永德所领的宿卫亲军与侍卫马、步军一众……呵呵,圣上决意亲征,心中想必有所安排,江先生可依圣意委以变通就可。”

江秋白闻言郑重了点了点头,“学生定当全力谋全。”

冯道宽慰一笑,感叹道:“圣上之英明,启蒙于江先生的书院,以江先生之智,想必可以周全此策……唉,可惜老夫年迈,不能成行去太白山一睹书院中的高人风采。”

江秋白微微一笑,但知应该告辞,便是起身行礼:“那太师早些休息,学生就先行告退了。”

冯道也不挽留,亲自将江秋白送至门口作别。

回到了宅院,江秋白心中思绪起伏,但想冯道之言,自是不能如实告知郭荣。一来,郭荣年过三旬才登基,早年也曾领兵打仗,决意亲征想必有他的道理。二来,若自己将冯道所虑直言,难免有把他当作无知幼主之意,又有累冯道恶人先告状之嫌,

又忖冯道之苦心若不言出,郭荣此番亲征胜了,日会或会见轻于冯道的谏言,败了,也恐会羞恼于冯道,两番结局如何,却都是对冯道不公允。

思前想后,竟不知不觉已近卯时,想着上殿朝会,又恐郭荣当百官之面见询自己御驾亲征事宜,而朝堂之上委婉点明却是颇费周折。念头一转,但想郭荣平常行事,每有大事都会与自己询问意见,不定是考虑自己要照顾受风寒的夫人,才未曾私下召见相询。

而昨日程正来府探望自己夫人,今日早朝之上郭荣定会向他相问打听……若知自己的夫人已无大碍,必会使人召见自己。想到此处,也自定了心神,到了内宅看望一下已能下床走动的夫人,便去了偏房打坐养神。

果不其然,到了辰时三刻,便有宫中太监带来郭荣口谕,传他入宫面圣。

皇宫御书房中的郭荣,但见江秋白到来,便是吩咐太监赐坐,屏退左右之后,望向江秋白,状显无奈的摇了摇头,“师叔你道这些文臣武将恼不恼人,犹是冯道,昨日讥我做不到唐太宗的神武也就罢了,竟然还讥我大周兵将势弱,挫我士气……今日早朝询诸臣工用兵之策,个个你看我,我看你,支支吾吾的,当是误我大事之辈。

想这冯道还真辜负我对他的敬重,先帝经常赞他有济民治国之能,却未料如此心胸狭隘……我即然要决定亲征,劝阻不了就应搁下成见,拿起中书令之责,献策行兵布署才对,早朝之时居然一言不发。”

江秋白想起冯道与自己的一番言谈,暗赞还是冯道知晓圣聪,心中也为郭荣对事不对人的气度折服。

想是发泄了心中的苦恼,郭荣叹了一声,缓声言道:“他的用心我何尝不知,可他终是迂腐。自乱世以来,藩镇恃兵慢君、拥兵自重风气未减,先帝在世之时,也苦于节镇隐患,但想百姓流离,才先致力民生。对于节镇多以频繁调防之策,以释减其亲兵扩充为祸,虽有见效,但也是惹了一些骄兵悍将不服于心,对朝堂心存恨意。”

江秋白心头一震,郭荣之所虑,也正是冯道之所忧。但知郭荣既然能想到此患,还坚持御驾亲征,猜他心中一定已有打算,便是凝神倾听。

“此下伪汉趁我新立,人心不稳,勾结辽兵犯我朝疆,虽是来势凶猛,但亦是我安内的一种契机。只要将伪汉击败,那些蠢蠢欲动、心存不轨之辈也自震慑住了……或是有人趁机作乱,却也刚好一网打尽,届时必使军民一心,免却我日后开疆拓土之忧。”

江秋白大为惊愕,他与郭荣相处两年,是听他言过节镇骄兵之患,却未料他会趁大敌来犯之际,行此险招。心念一动,便是言道:“那皇上打算如何安排兵马行事……”

郭荣离座而起,拿起御案上的一本折子,看了一下,沉吟道:“我准备令符彦卿领天雄军从东侧引兵策应……王彦超、韩通从晋州西上击敌,张词筹备军需领大军随后……”

“周边蜀、唐以及幽州边境,皇上当不可不防……”

“唔。”郭荣点了点头,“师叔所言有理,我大军一动,蜀、唐或是会伺机骚扰,乱我阵脚。折从阮威望甚高,我已着旨升他为靖难军节度使,镇守凤翔府,以拒西蜀。”

“对于南唐……原布防未变。我下诏赐封吴越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时,已暗中授旨与他,若南唐扰我边境,可出兵相击南唐以作牵制。

而幽州边境,本有重兵把守,已拉据数年,我军持攻之势,山东诸州兵力待备,应不足忧虑……师叔可有好的良策?”

江秋白望着郭荣手中的折子,猜他在北汉进犯之时,已是谋划亲征,听得他一番布防,竟与冯道大致相同,但想到他考虑的如此周全,足见他的雄才大略,心中甚是钦佩,便道:“微臣从未参与攻城掠寨战事,若说良策,皇上之布局已是上上之策了,不知皇上准备何时发兵亲征……”

“三日之后,到时以张永德统神虎营、亲军宿卫随我身侧禁卫……樊爱能、何徽统马、步侍卫军为右,李重进、白重赞居左军,向训、史彦超领虎捷精骑居中军。”

“何以不多等几日与张词大军一起发兵?”

“不可。伪汉久攻潞州不下,恐它会分兵进取泽州,一旦泽州被陷,伪汉定是直奔开封而来。而潞州也会因军心涣散而失。

刘崇趁我新立,定料不到我会亲征,我当迎头予以痛击,重挫其锐,而大军集结颇费时日,当有十日左右,恐生意外……”

此下江秋白已是心头大宽,点头言道:“那微臣回去准备,随皇上荡灭伪汉。”

郭荣微微一笑,略一沉吟,言道:“先帝弥留之时,曾吩咐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纱袍,东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龙服,此事甚为重要,我思来想去,眼下只有请师叔去办。”

“太祖皇帝遗命?”江秋白甚感惊讶,自是不知郭威这种安排所为何事。

“不错。我已下诏着令冯道为山陵使,督造先帝寝陵,东京之处的龙冠、龙服早已由他使人去办了。另几处只能有劳师叔了,地点、时间在这里……”言语中,郭荣从御案上的一个匣子中取出一道锦囊。

江秋白略一迟疑,言道:“想那伪汉、契丹定随有军中供奉,此次皇上亲征,微臣当随侍身边,此事可否缓办?”

郭荣缓缓的摇了摇头,“不可,时间皆在初夏左右,今时三月初七,虽有月余时间,但师叔若是随军……恐事不及。先帝言称此事与青龙山龙脉有莫大关系,绝不可让外人知晓,犹是河、魏两府之剑冢。”

提到青龙山龙脉,江秋白心中一震。原来楚、洛二人虽心疑所谓的明君或会应在郭荣身上,但觉皇帝郭威正当壮年,即使朱玄周所断不虚,明君现世也有待时日。

但想事关重大,二人自也不敢妄言,以免引起无端之祸,也就未将朱玄周的推断告与江秋白。但在锦囊交于郭荣之后,也私下吩咐江秋白若有关青龙山龙脉之事,定要通知相告。

此下听得郭荣之言,江秋白虽不知郭威遗命与这龙脉有何关系,想着楚南风当日的吩咐,但猜此事非同小可,又忖郭荣的安危也是不可忽视,自也不敢一时应命,一番斟酌过后,便道:“不若微臣去城中通宝阁,叫箭卫传信给尚佑,让他与赵师兄赶来秘办此事,皇上以为如何?”

郭荣闻言也是迟疑起来,思索片刻,言道:“如此也好……但要如何交接?”

“皇上可将剑甲与冠袍交于微臣,微臣将它藏于宅中,传信尚佑与赵师兄直接到微臣宅中取走便可。”

郭荣看着手中的锦囊若有所思,片刻后递与江秋白,“那师叔回去之后……留信一封与他们,让他们务必按锦囊中的时间办事,切切不可疏忽。”

“请皇上放心,微臣定会安排妥当。”

“好,那师叔暂先在此等候,我即刻去将冠袍剑甲准备好。”言罢疾步离去,但见他以帝王之尊亲自去安排,足见此事之重要,江秋白心头便是如负重山。

一柱香后,便见两个侍卫手抬一个箱子放在御书房前廊道上,紧接着郭荣缓步进入,身后弯腰跟着一位手捧圣旨年有五旬的太监,随郭荣走到御案前,那太监站直身子,圣旨一张,言道:“光禄大夫江秋白接旨。”

江秋白一愣,旋即口呼万岁叩拜在地。

“光禄大夫江秋白,从先帝有年,随朕治澶州、开封,尽才识武功,恭心慎事,屡献良策,朕以为师。知先生雅志,扬书经仁德,开智民风为念,赠太师、中书令冯道所拟之刻版《九经》一套,以表朕心……”

江秋白顿然明白郭荣为不使人怀疑,将剑甲冠袍放于箱中,以赠《九经》之名为饰,便于送到自己宅中,忙是领旨谢恩。

回到宅邸,江秋白将箱子藏好,离府向东大街通宝阁而去。他是武望博弟子,与洛寒水是为师兄弟,阁中管事自是对他尊敬万分,知晓江秋白来意,便是马上将江秋白手书装起封蜡,着箭卫飞鸽传书太白书院。

事情办妥,江秋白便告辞而回,路过开封府衙之时,却是看见神虎营指挥使赵匡胤领着一众侍卫,行色匆匆从衙中而岀,特望见江秋白,赵匡胤脸上一喜,趋步上前见礼:“见过光禄大人,下官还想到府上打扰……”

郭威在位之时,赵匡胤官拜步军滑州指挥使,当郭荣受封开封府尹后,将他调到身边任宿卫京城的马直军使,登基之后定升任禁卫神虎营指挥使。

“哦,所为何事?”江秋白略有惊讶。

“司天监的关监正失踪了。”

“失踪了?”

这关监正从寻青龙山龙脉之时起,与江秋白打过数次交道。但知其修为在神念大成,又在皇城内失踪,江秋白闻言一时惊疑,

“将近午时时分,圣上着人让他进宫面圣,这才发现他不在司天监之中……”

“哦,今日莫非不是关监正当值?”

“是他当值,按理来说,他在卯时就该到司天监,只是……只是他为监正之职,司天监中又无人去监督于他,点卯官员一时不查……”

江秋白知他话下之意,摆了摆手道:“那后来呢?”

“后来张郎官便去了他宅中查问,他家人言称未及卯时,关监正已去往了司天监,张郎官顿觉不妙,便将此事传禀圣上。

圣上便着令下官查探,下官就顺着关监正从宅中去往司天监的路道查起,结果在离他宅院一百余丈处的一条巷子中,发现巷墙上有一道掌印,随行的张郎官看出这掌印是为关监正掌法所致……但想他应是与人打斗了。”

江秋白心中一惊,又听赵匡胤道:“圣上知晓后,着旨下官与开封府衙着力寻找关监正,并着命下官将此事转告大人。”

言罢,赵匡胤取出一个锦囊,呈与江秋白,“这是圣上给大人的锦囊……”

此下已过午时,街道行人甚少,江秋白环顾一下四周,便将锦囊打开,取岀信纸一看,正是郭荣笔迹:‘此事或与龙脉有关,当密查之。这两日师叔可在开封府内署理此事,我已口谕王府尹、赵匡胤听师叔安排。’

江秋白心头暗惊,略一沉吟,言道:“此事府尹大人与你有何看法?

“这……只是不知事由究竟,故而府尹大人与下官只好先按下策查办。”

“下策?如何说法……”

“以关监正的身手若为人所掳……想必那出手之人出入这城墙也是易事。而发现他失踪之时,将近午时,来人若是将他掳出城外,便是难以追查了。

故而府尹大人与下官只好先从城内查起……因伪汉进犯我朝的原因,城中过往的车马都有严查,刚刚府尹王大人已着人去查问城门守兵,早上岀城的所有车马情况……另外也安排了捕快以寻缉江湖大盗为名,去城中各大小客栈查问。”

江秋白心头苦笑,但知赵匡胤所言有理,便点了点头,“先带我去发现掌印的地方看看。”

第一二五章 杀猪刀法(二)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一三五章 诛杀卓青莲(四)第八十五章 谭道人第一五五章 夷门山粮仓第一三九章 心疑第三十六章 交换条件楔子第三十八章 刘继业第十五章 千机散〈下〉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三十九章 八脉还魂针第一零四章 降龙掌第三十七章 苗家传承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战(四)第一一九章 清风驿刺杀(四)第二十三 护卫府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战(六)第一三三章 诛杀卓青莲(二)第一一一章 杀猪秀才第一八三章   兵变(上)第一七零章 扶摇子第一一零章 偷天换日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织第十六章 燕仲长第一五六章 谋划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怀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经第一四四章 凉州行(一)第一零六章 气运之分第一三二章 诛杀卓青莲(一)第一六七章 护冢之战(八)第一三零章 魂失悟命通(上)第四十二章 神僧无迹第一二一章 龙气易脉(下)第七章 刺杀第一三八章 惊变第一一六章 清风驿刺杀(一)第三十三章 献宝第一零二章 高平之战(四)第十一章 报恩第六章 敌袭第一五八章 无悔山之行第一七零章 扶摇子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八十三章 太上忘情第二章 兵祸第七十七章 心静悔遗害第一一四章 履约(上)第六十五章 恶讯第一四六章 凉州行(三)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六十九章 卓青莲第五十一章 法无我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四十八章 燕王李弘冀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战(三)第二十一章 顺水推舟第一五五章 夷门山粮仓第六十三章 根枝相连第五十二章 仙女湖第二十二章 甘少龙之死第十章 百虫毒经第一四零章 离岛第八十章 咏竹第十七章 悬空寺第八十二章 向素素第三十六章 交换条件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三十二章 卧龙岛第五十章 父爱无疆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一六章 清风驿刺杀(一)第一零七章 解散通宝阁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一八四章   兵变(中)第六十九章 卓青莲第一一八章 清风驿刺杀(三)第五十八章 内斗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经第十五章 千机散〈下〉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四五章 凉州行(二)第一四零章 离岛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十五章 千机散〈下〉第一二零章 龙气易脉(上)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战(五)第四十六 言亲第一六一章 护冢之战(二)第八十三章 太上忘情第三十三章 献宝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一零八章 双龙池第二十九章 浮生入梦劫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一七零章 扶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