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从其现实性上说,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来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有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给人类的认识提出新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搞调查研究,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社会实践不断地为人们的认识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不断地为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手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而作出的一项正确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到底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检验,也就是用实践来检验这项决策的正确与否。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还在于运用这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去指导、服务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2.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
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就是要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确定调查研究的选题,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把调查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实践。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调查研究。
第一,在公务实践中要科学确定调研的选题。事物的特征和属性有多种,每一次的调查研究活动都不可能穷尽事物的特征和事物的一切方面。那么,公务员在工作中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究竟要涉及多大的范围,调查研究哪些问题,才能够合情合理呢?这就需要由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决定。所以公务员的调研活动,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选择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比如,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三农”问题等广大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从这些热点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只有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身怀
爱民之心,注重体察民情,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从而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第二,调查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的调查研究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如果调查研究的目的不正确、不明确,往往就会使调查研究流于失败或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有的同志虽然懂得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也乐于经常下去搞调查,但是不会总结,他们的调查报告只不过是一本流水账,在汇报的时候常常东扯一块,西扯一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调查研究的目的。还有一些同志,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某种需要,或者是为了追随某种时髦的理论或者观点,所以在调查研究中总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胃口的情况。这也是调查研究目的不纯的一种表现。
第三,调查研究要讲真话。在调查研究中,要想让群众讲心里话,自己首先必须讲心里话,尤其是在双方的身份悬殊的情况下,这种由领导干部首先开始讲的心里话更为重要。在一些座谈会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气氛比较沉闷,来开座谈会议的被调查者人民群众,都摸不着底细,心中无数,或者是不发言,或者是应付几句。在这种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耐心,要想真正地打开人民群众的心扉,广大公务员就要先讲心里话,一定要反复地开导大家,讲错了不要紧,先讲讲自己的真心话,讲讲自己的认识,那样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真心话引导出来。这样的座谈会了解的情况是真实的情况,气氛也比较热烈。
3.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获得真实和准确的材料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获得真实和准确的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的广泛性和重点性、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
第一,材料的广泛性和重点性。公务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广泛地收集材料,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它要求接触到问题的各个层面才能保证材料的广泛性。只有占有了足够的材料,并且了解到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之后,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够海阔天空、“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定要对材料有所取舍,抓住材料的重点与要点,既保证材料的广泛性,又突出它
的重点性。
第二,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第一手的直接材料,又要重视间接的第二手材料。毫无疑问,直接材料对于调查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到实际中真正地了解情况,并且弄清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以自己直接得来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对别人的经验进行正确分析,也才能从别人给你的书面材料和数据统计中发现问题。第一手材料是重要的,但是第二手、第三手的间接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看书面的材料,听下级的口头汇报,这都属于间接地获取材料。这些间接获取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地区反映了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也是调查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第三,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把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事物的质,也要重视事物的量。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胸中有数”,他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讲的就是我们要掌握材料的所需数量,从材料的数量中来提高材料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材料的时候,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确定客观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定量分析,就是对客观对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
4.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性,力戒主观随意性
第一,不“唯”上。即不能迎合上级领导的观点、意图,带着已有的结论去收集材料,做调查研究,或对客观事实任意取舍、任意裁减和歪曲。
第二,不“唯”书。即不能被书本上固有的框框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不尊重活生生的生活。但是,不“唯”书,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正确的指导思想,调查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使调查研究取得正确的结果。
第三,不“唯”众。即不人云亦云,不能为大多数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看法所左右。
第四,不“唯”己。即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框框去反映客观现实,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不能害怕否定自己不符合实际的观点。
第五,不“唯”洋。即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数据,不能以外国人的是非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一种标准。而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群众的实践为最终检验标准。
第六,不能走马观花。如果调查研究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些粗浅的材料,那么调查研究工作就不会深入。
第七,不能夹杂私心杂念。在调查研究中不能只愿意听成绩和优点,不愿意了解缺点和问题,更不能欺上瞒下,存在私心杂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