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发行国债

中央官署位于未央宫正西,乃是汉朝高级官僚们的办公之所。

官署建筑的整体色调呈黄色,在多为暗色调的宫城建筑群中显得极为醒目。这在后世崇尚金黄色的朝代是犯忌讳的,然汉朝崇尚黑色,又由于高祖刘邦自称赤帝子,故又辅以赤红,故以玄色为尊。所谓玄者,即黑中带赤之意。

太子刘彻入中央官署协从理政已有年余,对各项政务虽还算不上得心应手,但也着实积累了不少经验,眼界不由开阔几分,思虑也更为周详。

这日午后,刘彻领着江都王刘非前往大农府,找到曹栾商议即将到来的秋收事宜。

提到秋收,大农令曹栾显得喜不自禁。自从化肥开始向全国各地推广,根据掌管全国各郡农事的三个大农部丞回报,各地农作物长势喜人,再加上今年各地大多风调雨顺,没有出现严重的大范围灾害,丰收应当已成定局。

刘彻见状,不由给他泼冷水道:“大农令先别急着高兴,所谓米贵伤农,而米贱亦伤农。自父皇即位至今,大汉连年丰收,各地以粟米为主的粮价大体常年稳定在八十钱每石。

然而前年已隐隐有粮价滑落的迹象,若非五皇兄命新设皇室储备总署大肆收购粮食,再加上父皇为出兵河朔预作准备,在数个大郡设立常平仓,又命太仓大肆囤粮,恐怕这两年的粮价早已一泻千里了!”

曹栾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言之有理,相比秦末群雄混战时“石米值万钱”的恐怖粮价,如今每石八十钱的粮价算得上是极为低廉的,只要不遇上灾年,大部分平民都能吃饱肚子。然而低粮价也造成了农民的收入并不高,虽然朝廷数次减免租赋已让百姓的生活好过了不少,但一旦粮价滑落,便会抵消掉减免租赋给百姓带来的额外收入。

“下官也在为此发愁,若是皇室储备总署和官仓继续囤粮,应能维持粮价。”

曹栾看着江都王刘非,讪讪道。

刘非忙是摆手,摇头苦笑道:“这两年皇室储备总署之所以耗费大量钱财囤粮,乃是应父皇的旨意,协助朝廷备战。河朔之战频频告捷,只用了大半年便以大胜班师,储备总署的囤粮甚至还来不及起运边关。如今仓禀皆满,整整囤积了近千万石粮食,今年交由朝廷代管的几大封国田租大部分也要运来储藏,梁国,齐国本就富庶,加上诸皇子的封国,怕又有千万石新粮入库。”

刘非顿了顿,脸上露出肉痛的神色,复又道:“如今储备总署的仓禀严重不足,仓促之间也无法新建过多新仓,只有低价出售大量陈米,损失极大!”

“万万不可!”

曹栾闻言一惊,如意算盘落空倒还在其次,令他更为不安的今年储备总署不但不能协助朝廷囤粮,反而还要低价出售大量陈米。

如此一来,不但粮价难以维持,恐怕京畿周边数郡还会出现粮价狂贬的情况。

“若是不可,为之奈何?”

刘非皱着眉头,显得很是烦恼:“总不能将陈米运出仓库后闲置,由于存储不当而生生烂掉吧?”

曹栾哑然无语,即便他宁可刘非当真让陈米烂掉也不要出售,却不能宣之于口。

且不说大多权贵在皇室实业的有股份,储备总署的粮食也变相的等同他们的财产,单说这浪费粮食的消息一旦传扬出去,恐怕会遭到万众唾弃,朝野哗然,即便是大汉天子都不敢担这要遭天谴的骂名。

刘彻见状,心知曹栾已真正了解失态的严重性,随即出言道:“大农令也不必过于惊慌,储备总署的新粮仓已在全力营建,力图在秋收后能多储存些。只是如今大汉各地都在大肆筑路,未来还要整修河道,改善漕运,人力和畜力缺口极大,营建新仓的进度必定受到影响。况且皇室实业要对股东负责,过多囤积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朝廷必须尽速在全国各地设立大量的新仓,由国库拨出专款,就地囤积粮食。”

刘彻的意思很明显,皇室储备总署乃是皇室实业旗下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即便能偶尔为朝廷效力,但却无法长久,免得让大农府产生依赖性。

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知国家的粮食储备机构必须是国有的,一旦被商人掌控,便等于将命脉放在他人手中。将来一旦朝廷对皇室实业这样的大型集团失去控制力,后果不堪设想。

曹栾无奈的点点头,复又看着刘彻二人,带着几分心虚道:“也只能如此了,然虽然近年国库充盈,岁入也颇多,但数次大战也耗费了不少钱粮,加之连续减免租赋,想要在全国各郡设仓囤粮,恐怕还是力有未逮。”

刘非奸猾似鬼,自然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无非是有在打皇室实业的主意,不由讥笑道:“论起钱财,皇室实业的府库里倒是颇多,然设立官仓乃是大农府的分内之事,本王可不敢越权行事。”

曹栾面露尴尬之色,心知自己的要求确实不太厚道,哪有朝廷办事让商家出钱的道理。

在无为而治思想主导下的汉初政治氛围,与民争利是极为要不得的,很少出现后世朝代对商贾抄家敛财的情况。

刘彻倒是能理解曹栾的难处,他协同理政的一年多来,深知汉初的官僚体系还是颇为简单的。身为掌管天下银钱租赋的大农令,曹栾的工作量极为繁杂,相当于后世新中国财政部,农业部,商业部等几个最重要的大部集合起来的大总管。

由于大农令又掌管着国库,曹栾每日经手的钱财都数以亿计。故而汉初的历代大农令基本都是四十出头的壮年人,是三公九卿之中平均年龄最轻的一个职位。若换成年老力衰的长者,恐怕不出数月就会活活累死在任上。

“孤王和皇兄此番前来,正是奉了父皇的旨意,想和大农令商议一事,当可解此困扰。”

刘彻淡淡一笑,从怀中掏出几张崭新的纸片,递给曹栾。

自从两年多前新华书局开始贩售线装书,大汉的权贵们早已对纸张极为熟悉,曹栾也不例外。他接过一看,这些纸片的正面都用油墨印着“大汉帝国国库券”七个大字和“甲午年”三个稍小的字体。根据油墨颜色的不同,背面的字样却有些一样。印着“万铢”字样的纸片使用黑色的油墨,“千铢”字样的纸片使用的是红色的油墨。

曹栾仔细查看了片刻,还是不明所以,满脸疑惑的问道:“恕下官愚钝,不知此为何物?”

刘彻微微一笑,出言解释道:“这是少府某个极为隐秘的作坊印制的国库券小样,用来作为将来国库向私人借贷的凭据之用。每当朝廷需有较大之初,为暂时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可发行相应数量的国库券让民众购买,回购时需交付每年五厘的利钱。”

曹栾闻言一愣,随即面色大变道:“万万不可!历来只有百姓向朝廷上供或捐输,还从未有过国库向百姓借贷的事情。若真要发行这国库券,岂不失了朝廷的脸面?”

刘彻心中微叹,想在皇权时代做些有助改革的事情,实在是极难的。即便是这小小的国库券,为了说服皇帝老爹和丞相袁盎,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还要说服掌管国库的曹栾,实在令他身心疲惫。

华夏自古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既然全天下的一切都是帝王的,帝王取用自己的东西,怎么能说是借呢?

老百姓的钱,从根本来说就是帝王的钱,不过替帝王暂时保管罢了,一旦帝王需要,他就可以随时拿去。故而华夏的老百姓本质上是没有财产权的,历代政权也不存在任何内债。

皇帝弄钱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加税,皇帝加税是不受限制的,只要他愿意,他有无限的征税权。

当然,皇帝也可以卖官鬻爵。卖官鬻爵筹集资金的办法一直从汉朝流行到满清灭亡。对于皇帝来说,荣誉、身份和官爵可以被无限地创造出来,没有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暴戾的皇帝还可以通过没收的办法或让臣民们“无私”捐助敛财。当然更不能忘记一条,就是他可以开动造钱机器,大量造钱。不过,古代的货币是重金属铸造的,造钱需要很高的成本。

一般来说,靠大量造钱敛财并不比卖官鬻爵、加税和没收更划算。只是一旦贱金属甚至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的时候,皇帝就可以通过大量造币来敛财。明朝的朱元璋大量印制宝钞,强迫社会流通使用,掠夺了不少财富。

刘彻之所以急于提出国库券的概念,首先便是出于大汉境内即将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确实缺乏大量资金,他不希望将来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时国库无钱可用;其次便是想替未来推出货币改革,乃至多年以后的纸币发行试水,先让国库券这种带有凭证性质的变相货币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今后汉人对纸币的接受度也就会高些。

刘彻摆摆手,幽幽道:“孤王之所以如此向你解释,乃是希望你能理解国库券的真正本质。一旦朝廷颁布诏令,允许发行这国库券,对外的名义自然不是如此。”

曹栾稍稍平复下心情,和刘彻二人仔细商讨了良久,复又随二人前去觐见皇帝陛下,连同丞相袁盎一起,为国库券的发行制定了初步计划。

汉六十年秋,朝廷颁布法令,在全国各郡均设常平仓,各郡按人口多少,按照比例预留出部分本应上供的租赋做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大汉朝野上下却并未汇聚过多的注意力,只因另一个更为劲爆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各地。

皇帝陛下准许了丞相袁盎和大农令曹栾联合上奏的章程,大农府不日将向民间发放一种名为国库券的“捐输”凭证,以便筹集修筑各地常平仓所需耗费,若有剩余则尽数收归国库,已备日后。

而皇室实业随即宣布,将在今后用每年升值五厘的价格长期购买国库券。当然,实际上只是考虑到朝廷的体面和避免保守官僚反弹,用皇室实业转手而已。待到今后时机成熟之时,大农府将会适时的从其手中回购这些国库券的。

一时间,暗自腹诽者有之,兴奋不已者有之,而更多的权贵和巨商则都持着观望态度,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诸事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五百三十九章 长安坊市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十二章 虎贲羽林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七百八十三章 与子逛街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尽除第三百九十四章 长辈震怒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寻仇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六百七十章 来复火枪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二百九十八章 无心插柳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九章 创立太学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六百九十六章 欧亚烽烟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师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二百七十五章 发行邸报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