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霸之子

用宋彪自己的话说,他们家盛产学霸。

宋彪的爷爷是三十年代留学德国的社会心理学专家,号称是唯一见过弗洛伊德本人的老牌学霸,他姥爷是留学苏联的冶金工程学专家,也是一个老牌学霸,想当年两位老学霸一起打下牛棚,从此成为知己,后来就安排儿女相亲之类的,最终制造出宋彪这个别扭孩子。

宋彪父亲在八十年代曾留学西德深造机械力学,回国之后就成了国内第一代结构力学有限元法领域的超级学霸,基本在他们学院和该领域有关的所有论文,没有他父亲签字都别想发表出去。

他母亲是亚洲近现代史领域的专家,一直是在外交部工作。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宋彪自然很扭曲,小时候就稀奇古怪的让大人摸不着头脑,他初二的时候第一次找父亲问题目,结果是“UFO大气层飞行动力理论和飞行包线猜想”,高中毕业之时保送父亲的院校读机械设计专业,他自己感觉太扭曲,莫名其妙的就去当兵了。

家里当时比他更别扭,可一贯不懂这孩子的心啊,索性就随他去吧,大不了服完兵役再回来读大学,结果更别扭,他居然又申请当志愿兵。

部队那时是真想要他,支队政委特意准备打电话和他家里沟通一下,让他的家人理解国防,结果一看这学霸家庭的名单,最后愣是没敢打过去。

宋彪的别扭之处特别多,他对日本三十步枪和莫辛纳甘步枪挺感兴趣,于是就将两个枪都拆成零件相互比较,一个人坐在火堆旁边琢磨着,找了一个标尺在那里量来量去,想要推算三十步枪的后坐力到底低在哪里。

莫辛纳甘步枪的后坐力算是比较低的,比李恩菲尔德还要低,口径差不多,唯一的解释是前端闭锁枪机,回程较长,较为复杂繁多的枪机零件产生的摩擦阻力系数和应力变化也缓冲了后坐力。

三十步枪呢?

显然是口径更小,他觉得三十步枪的枪机应力变化应该是很小的,基本就是全靠小口径在解决后坐力问题,因为应力变化小,枪械在整体应力转变的系数值也低,特别是射击过程中的枪膛和枪管变化极低,由此保证了更高的射击精准度和平直的弹道。

仅仅是从材料的抗应力变化系数上说,他个人感觉日本三十步枪的枪管材质可能还不如莫辛纳甘,三八大盖有没有改变还不好说,至少现阶段是不如的。

如果单纯是从提高射击精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日本没有必要将步枪子弹口径缩小到6.5mm,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整个设计中,因为材料和加工精度的不足问题,降低口径减少后坐力和应力变化是达到设计要求的唯一办法。

换而言之,日本必须采取这样的口径设计,应该说是很聪明的设计,一个小小的口径变化就解决了日本工业生产中所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由此进一步推论,如果要将三十、三八步枪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就必须先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因为三十、三八步枪的枪机设计更为优秀,零件更少,结构更简单,相应的,随着反坐力产生的应力就越大,材料要求就越高,加工精度就必须随之提高。

就1904年的日本工业水平而言,真要将三十步枪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恐怕就悲催了,能否大规模生产都是一个问题,面临的难度恐怕比李恩菲尔德步枪更糟糕,如果采取降低性能参数的方式大规模生产出来,最终性能又未必比莫辛纳甘步枪更优秀,那才叫真正的别扭。

原来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别扭的破事儿,一点都经不起推敲,非要将对手想的那么高明做什么?

反过来想,难道日军就不想解决步枪威力小的问题吗?他们要是不想解决,小日本兵闲着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将子弹拿出来挫一挫、蹭一蹭?

宋彪将两支步枪重新组装上,坐在火堆旁继续琢磨着这些别扭事儿,拉着枪栓折腾着,对比着,心里不停的犯嘀咕。

现代手动步枪在一战时期就已发展到了巅峰水平,此后的改进余度很低,在这一代经典步枪中,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射速低,操作呆板,性能可靠,射击精准,李恩菲尔德步枪是射速最高,操作性能便捷,而造价和生产难度也是最高的,毛瑟步枪则是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平衡的一款。

日本三十、三八步枪就比较另类了,通过非常特别的设计降低了零件数量和加工难度,使之适合日本目前的工业水平,弹道平直,后坐力最低,射击精度更高。

宋彪已经拆解过三十步枪的枪机,心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毛瑟步枪的枪机是没有拆解过的,可他能够大致记得毛瑟枪机的结构图,就他个人的感觉,日本三十、三八式步枪的加工难度相比同期的毛瑟步枪要低一些,居然还少了两个零件,这些都是源于设计上的优势,而莫辛纳甘步枪的加工难度则是所有经典步枪中最低的一款。

加工难度和制造精度是两个概念。

莫辛纳甘步枪的加工精度并不比毛瑟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低,差别在于前者的枪机设计繁琐,零件更多,单个零件设计的更为简单,绝大多数的操作工和车床都可以生产,而李恩菲尔德步枪和毛瑟步枪的枪机零件较为复杂,需要更有经验的机床操作工,或者是更为昂贵的专用机床。

由此可见,日本和俄国现在的工业水平也就是这样而已,特别是日本,不要以为日本后来造出了航空母舰、大和级战列舰就意味着它的整体工业水平非常高,你想啊,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常年将30%的政府财政开支用于军费,它能有多少资本投入到工业技术的开发?

由于日本在长达六十年的近代史中一直维持着非常高的军费开支,日本在二战前的军工业也异常发达,有一大批设计师和精良的操作工,还有规模庞大的生产设备,但在机床产业完全是世界三流水平,绝大多数的机床都是从美德法英等国进口,二战时的日本可以造一流的航母和战列舰,却只能制造三流机床也是事实,首先是在机床产业的理论和工业研究领域差之千里,其次是在电机、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三个领域被美国、苏联甩出万里之遥。

机床这种东西,哪怕是传统机床看起来都很简单,里面所存在的大量力学计算分析却基本都是学霸的范畴,此时的日本如果妄想用自己的机床去生产步枪,恐怕连毫米级的精度都无法保持,造出来的步枪口径在6mm和7mm之间乱飘是很正常的破事。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咱们从美国引进生产线也能生产英特尔芯片,可那套生产线是咱们能造的吗?拜托,咱们连造奔腾级芯片和单片机的生产线都是进口货,这些生产线就是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衍生产物,咱们基本无力折腾,里面很多理论连宋彪他爸那个老学霸也折腾不了,真要让宋学霸去研究,十年内别指望出个“重大成果”,除非是国朝集合所有相关学霸一起攻关。

用宋学霸的话说,只谈产业领域,咱们的机床产业整体水平相距美国差二十年,但在理论领域,咱们至少差五十年,前者还能追赶,后者基本追不上,三十年内无任何希望,因为国内就他妈的没人搞理论预研,都是照抄美国人和德国人十几年前的理论模型。

机床工业的发展方向一直是要逐渐减少对人的依赖,使得普通工人也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才是工业化革命的特征和方向,包括数控机床的发展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传统机床的加工精度就不如数控机床,只是生产效率和难度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

二战时期的日本能用传统机床、专用机床和熟练技工制造出大和级战列舰,可那个速度简直是龟速,而美国则是下饺子一样的超快速制造,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美国对组合机床和专用机床的大规模应用,以及美国在机床理论领域的超凡成就。

美国可以自造机床,而日本无法从美国进口,从德国和英国、法国进口的道路同样被掐死,一个后起工业之秀的悲剧就在这里。

通过机床产业的调整和扩产,美国不仅可以大规模爆驱逐舰、航母、战列舰,还可以一个级别接着一个级别的提升,只要在理论和设计上有所提升,产品线就可以立刻更换,为了专门的新产品和新零件提供大规模的专用机床、组合机床,大规模的爆炸式生产,而日本就只能在二战前的基础上修改,原有的设计和生产框架基本没有变,也不敢变,一变就无法大规模的加工,一变就成了龟速生产。

毫无疑问,机床产业的落后是日本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机床产业和电机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利用冷战和美国的大力扶持、技术转让,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审视二战落败原因后的奋起直追。

作为一个学霸之子,作为一个初中时代就琢磨UFO动力系统猜想的家伙,宋彪很清楚二战时期的日本工业水平也不高,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当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业水平更挫的厉害。

日本在日俄战争时期的工业水平就摆在宋彪的眼前呢,通过他手里这支步枪就能看出来。

日俄战争中的主力31式野炮的所有炮身不都是从克虏伯公司进口的吗?连炮架也是从法国施耐德公司进口,东京炮兵工厂只负责组装。

日本工业一点不可怕。

就像朝鲜、缅甸之流一看中国可以造计算机芯片,可以造世界第一流的巨型计算机,就觉得中国好厉害,中国还可以造航母,造神舟,造北斗……。

站在学霸之子的角度看问题,两个字就能代表宋彪的所有心情——尼玛!

第352章 核武第153章 温彻斯特M1907自动装填步枪第59章 圣乔治勋章第53章 捞足了就跑第1章 核基地的哨兵第27章 南甸屯之战(下)第158章 世交之家第281章 万达丰第234章 201工程第261章 伟大的斯大林第126章 翻译体和张作霖第184章 中日战争之总战略第54章 战争财第10章 驳壳枪C96第35章 投奔俄军第222章 功成身退第8章 学霸之子第298章 不可接受的调停第331章 新秘书长第78章 懦夫不配在战场上出现第212章 英国人是什么好东西吗?第120章 塾师第43章 兵者,诡道也第186章 华皇训政第191章 钓鱼岛属于中国第157章 东北海军启航第232章 《伟大的爱情》第70章 日本的领导亚洲梦第173章 灭清之后的更混乱第217章 波兰,大波兰第272章 赢得下 输得起第103章 手里有兵,谁怕谁第258章 特斯拉爵士和核工程第128章 昔日之王第148章 煤税好多第181章 会党第248章 中国就是中国第95章 辽阳会战(四)第108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二)第54章 战争财第349章 帝国只能是世界第一第165章 和谈第179章 屠满第105章 都是人才啊!!第2章 杀啊,中国人第135章 配股第112章 豆子的无敌时代第228章 奉陪到底第319章 登陆下关第225章 总理何在?第222章 功成身退第191章 钓鱼岛属于中国第232章 《伟大的爱情》第347章 宣战之前(上)第181章 会党第216章 坦克,坦克第18章 前洞岭伏击战(中)第271章 日本皇族和元帅第302章 父子第256章 1958第25章 又要杀人越货了第164章 四大兵工厂第279章 糊涂的胜利第279章 糊涂的胜利第222章 功成身退第265章 先下手为强第61章 宋彪的造反梦第269章 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第204章 北四省第188章 渡江吧,决战第201章 王永江第176章 革命党之内战第174章 段祺瑞和程璧光第235章 伊势事件第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第135章 配股第188章 渡江吧,决战第66章 再回牛家堡第162章 第四步兵师第326章 致我们的祖国第104章 东三省总督第40章 沈旦堡第39章 满洲步兵团(下)第117章 总揽三省大权第34章 库班哥萨克第285章 再一次赌上国运吧,大日本帝国第23章 彪爷的兵营第83章 有炮无弹第152章 蒙匪第109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三)第82章 新师团的豪华阵容(二)第339章 台湾,台湾第75章 蔡锷、蒋方震来投(下)第326章 致我们的祖国第64章 乱世出英雄第312章 想象一下第221章 致命一击第227章 尚武、光复、现代第254章 MB第316章 釜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