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华与尚久保签署的这份《清硫上海睦邻宣言》,在震惊着英国人和曰本人的同时,也在震惊着身在北京城内的那些王侯将象,龙子凤孙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因为胆小怕事,从此深居简出。也有些人因此热血沸腾,四处奔走相告,约上几个或同窗或玩伴,打算一起南下到姚大人的账下出一份力。
在北京那高高的庙堂之上,也同样因为这份《宣言》,分裂成为两派。其中一派是以军机首辅孙毓汶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温和派。温和派认为姚兴华擅自专断,在未请示皇上及皇太后的情况下,就敢独断专行的与琉球签署合约。这要说的严重点,就可以安上一个无视君上、意图谋反的大罪。这还不算,就因为这份合约,曰本方面已经打来了照会,表示严正的抗议和愤慨,并要求清zf给予合理的解释,否则远东的和平将不复存在。
战争的乌云,突然密布在紫禁城的上空,让难得享受了几年清静的慈禧大发雷霆。为了尽可能将此事消弭于无形,光绪皇帝难得的叫了一次大起,就连远在天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这回也破例被叫到了紫禁城,一同参研。
之前姚兴华要兴建劳什子高雄军港,结果惹来了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曰本人的不满,就很是让一心希望能够长稳安康慢慢发展的李鸿章很是不满。如今这个姚兴华更是变本加厉,竟然惹得曰本人磨拳擦掌的找上门来,李鸿章心理面这个恨啊。
“皇上,这次危机来得如此突然,完全是姚兴华一人恣意妄为所造成的,臣以为皇上应当严惩姚兴华,以消抚曰本人的怒气,而后臣再与日使协商,争取和平解决此事。”大老远从天津跑来的李鸿章,此时心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搬到那个弄坏了自己全盘计划的死对头姚兴华。
“皇上,臣认为李中堂的话,可谓是将战火消弭于无形的唯一办法,所以臣附议。”军机首辅孙毓汶,因为深的西太后慈禧的信任,并与宦官头子李莲英义结兰谱。所以内宫深院的任何消息,都可谓是了若指掌。慈禧因为姚兴华擅自得罪曰本人,而勃然大怒这种大事,更是不可能满的过孙毓汶。在孙毓汶看来,这似乎就是姚兴华失宠的前兆。尤其是当他听到李鸿章竟然主动出头,像皇上请旨,要求裁撤姚兴华,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推断,连忙也跟着出班附议着。
虽说光绪皇帝因为在去年年初,被姚兴华摆了一道,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直都在想法子找补回来。可就单说《宣言》这件事,光绪皇帝还是坚定地和姚兴华站在了一条线上。毕竟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来,这大清国在国际局势上,就从未像如今这般强硬过。而且,姚兴华和琉球世子私自高的这个什么《宣言》,似乎仅仅是热闹了曰本人而已,英、法这样的大国、强国,好像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情绪。这也更加坚定光绪皇帝坚挺姚兴华的信心,不过这种为一个奴才开脱的话,总不能让他一个皇帝先说啊,更何况储绣宫好像还很生气。
就在光绪皇帝听了李鸿章和孙毓汶的陈奏,不知该如何接话的时候。帝师出身,又是李鸿章的死对头的户部尚书翁同龢适时地站了出来,给光绪皇帝结了围:“皇上,臣以为李中堂和孙中堂的话甚史荒拗,这硫球王国自古以来便是我大清的附属国,姚兴华身为南洋大臣,与一个附属国签订一份合约,请问两位大人,这姚大人违反了那一条律法?”
同样是帝师出身,现任内阁大学士的李鸿藻,见清流领袖翁同龢都站出来为姚兴华说话,自己怎么也的支持一下啊。更何况他自己也早就看不惯李鸿章,对洋人一为的妥协退让。“皇上,臣也认同翁大人的观点,姚大人作为南洋通商大臣,与南洋诸国,尤其是我大清的属国签订一份合约,自然是属于他的职权范围的。臣不认为姚大人这么做,有什么错的地方。至于曰本人,臣以为他们这完全是在无理取闹。曰本人在一八七一年,就不顾我大清的坚决反对,使用武力抢占我琉球属国至今。按理曰本人照会上的那些话,应该是我大清对他们曰本说的才对。”
翁同龢和李鸿藻的这两番话,真是说到光绪的心眼里去了。光绪还没等李鸿藻把话说完,便急忙接过话头说道:“翁爱卿和李爱卿的话,朕深以为然,想那曰本区区弹丸小国,就敢与我天朝上邦叫板,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以为今日之事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这些年遇事太软弱,软弱到任谁都想要上来欺负一下。所以朕觉得从今个起,你们这些个朝廷大员,都要在洋人面前挺起胸膛,遇事都要强硬一些,不能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至于今天议的这个事,朕觉得姚爱卿没什么大错,至多也就是遇事没有多向朝廷请示,我看训斥他一番,让他有个教训也就算了。曰本人那面,就有李鸿章你去处理吧,不要给他们好脸色看,咱们泱泱中华,难道还会怕了他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