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死地

百官无人敢应答,就连司空刘弘,也是低头不语,显然不敢头铁的撞上去。

倒是孔融还是作请奏状,似乎丝毫看不清楚形式。

稍稍思量,李澈倒也能理解孔融的想法。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皇帝亲信近臣称为“宦官”。在汉朝之前,宦官并非阉人专属的称呼,如赵高便非阉人。

但到了汉朝,愈发加强的中央集权,让皇帝愈发渴求更好的掌控权力。

而外朝之臣,终究人心隔肚皮,皇帝难以尽信。是以对宦官的要求越来越高,到最后,宫中近臣俱以阉人担任,宦官也就变成了阉人的代称。

西汉初年还沿袭秦制,允许士人参选中常侍之职,士人戴银珰左貂,阉人戴银珰右貂,以此加以区分。而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愈发信任身体有缺陷的阉人。

特别是汉武帝刘彻,喜欢在后宫议事,“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

这是无法逾越的距离,只有皇帝才能带把进后宫,士人不可能为了方便议事而挥刀自宫。

而到了光武帝刘秀,内廷宦官更是“悉用阉人”,东汉的宦官集团雏形也就此形成。

因此,不清楚后世两千年历史的孔融自然还寄希望于能恢复高祖旧制。阉宦只能是仆从,参政的中常侍等大宦官由士人来担任。

皇权的怒火想来也在他意料之中,只是这些“名士”与公卿不同,他们上书从来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荀爽批判尚公主之仪也跟这差不离了,都是想割皇权的肉。

但荀爽也没有孔融这般刚烈,他当年上书后可是直接弃官跑路,孔融却在朝会直陈,确实是将生死抛开了。

何太后见孔融这般模样,显然愈发愤怒了,幽幽道:“大将军与太傅之意如何?”

何进连忙避席而起,道:“臣断无此念,望太后与陛下明察。”

袁隗也紧跟着表示自己不赞同孔融之言。

两位巨擘此时杀了孔融的心都有了,甚至连带司空刘弘也一并恨上了。

这些不在其位的清谈名士,总是能给高官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偏偏公卿们还得注意士林名声,一般还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对于皇权来说也是如此,孔融确实是个刺猬,随便惩处的话,恐怕会在士林中落下个“暴君”的恶名。

这也是刘辩感到棘手的地方,他的帝王教育主要来自于袁隗,袁隗灌输最多的便是不能擅杀大臣、闭塞言路。

是以刘辩对孔融这种愣头青几乎毫无办法。

何太后自然与刘辩不同,她虽然于政事上见识短浅,但在权力斗争上可不差。

只见她冷笑道:“刘司空,此奏可经过三府审议?”

刘弘面色一变,他没想到何太后这么快就抓住了重点,孔融一介掾吏,是没有资格随便上奏的。

普通官员上奏,是要先经过三公府与尚书台,才能呈报给皇帝。

大朝会上能直接发言的,除了两千石以上的公卿,就只有掌论议的官员,如御史、议郎等。

一介掾吏越级上奏,这个罪名扣下来,孔融就可以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而若是刘弘说经过了三府审议,且不说司徒丁宫与九卿会不会帮他圆谎,这岂不是把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了?

才临朝几个月,又被何进与袁隗咄咄逼人而压迫的何太后,刘弘心里是有些看不起的。

却没想到这女人的反击如此凌厉,转身就把孔融命运的决定权踢了回来。

刘弘沉默片刻便有了决断,施礼道:“回禀太后,孔文举此奏曾上报于臣,臣认为着实荒谬,是以未曾交由三府论议。

不过孔融只是担忧宫中尚有张让余孽,恐危及陛下与太后,方才上书请求撤去阉人,其并无他意。望太后明察。”

“好一个并无他意!刘司空倒是颇为了解孔融,那为何会带他上朝?莫不是没想到孔融会出此大逆不道之言?”何太后声音愈发冷冽了。

但刘弘不慌不忙的回道:“孔融为掾吏数月,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且素有忠君爱国之心,臣断没有想到其会逾矩上奏,确实该严惩,以儆效尤。”

李澈静观这君臣交锋,不由得感慨不愧是能当上三公的人,不着痕迹的帮孔融减罪,无丝毫顶撞之言,真真是官场老油条了。

一轮交锋下来,何太后也摸清楚了刘弘的意思,她微微沉默,然后淡淡的说道:“孔融既然心忧天子,忠君爱国,又才能卓著,那三府掾吏之位有些太小了。

吾听闻北海国所辖缺了不少县令,孔融便去国都剧县为县令吧。若政绩斐然,自然再有任用。”

在座百官中有一半以上都变了颜色,李澈也是同情的看向孔融。

按理说,秩比三百石的三府掾吏,一跃成为秩千石的大县县令,这简直是坐火箭飞升,然而事情却非这么简单。

北海国缺县令是很正常的事,北海国为青州所辖,而青州黄巾余部此起彼伏,匪患情势严峻,尤以北海国为最。

在北海当县令,那简直就跟后世去叙利亚旅游一样,甚至更为严重。

是以没人会羡慕孔融的超擢提拔。

李澈却联想到原本历史线的孔融了,因为孔融总是跟董卓争辩,丝毫不让,是以董卓怀恨在心,听人说北海匪患最是严峻,便将其打发到北海当国相。

孔融在北海整军演武,教化百姓,却在与贼寇的作战中屡战屡败。也因此险些被贼寇干掉,最后还是刘备收到求救,派了三千人赶走了贼寇。

更是让刘备留下了那句被人笑了千年的名言:“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不过如今时移世易,照这个情形下去,几年后若是救援孔融,恐怕便是孔融惊曰:“刘玄德乃复知天下有孔融邪?”

想想还颇为有趣。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太后愤融之言,闻北海最为贼冲,乃拜融为剧县令。

——《后汉书·孔融列传》

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订)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梦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七十六章 铁头娃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宫变(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动(三)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一百六十八章 乱象(元旦快乐)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阳县(下)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一百六十八章 乱象(元旦快乐)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战(三)(四千字大章)第四百九十八章 来使(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八十五章 激进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九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汤与细作(上)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议第五十七章 暗度陈仓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六章 入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关中动乱(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四百六十章 兖州初战(上)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战(二)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下)(三千字)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四十二章 仁义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九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五百三十一章 关中动乱(二)第七十章 迎驾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战端(下)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下)(三千字)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斗第四百七十三章 议罚?议赏?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宫变(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谋权(上)第四百零八章 说服(下)第五百三十二章 关中动乱(三)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三百零九章 风水轮流转(上)第三百三十五章 郑玄(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谋划(下)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五十章 双雄会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变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九章 勇士大会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