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

“哞……”

四月入夏,悠悠笛声。

当一个个小娃娃乘坐在耕牛背上从一支队伍身旁穿过时,他们好奇的打量着这支由骑兵保护的车队。

车队内的一辆马车上,朱高煦也隔着窗户打量着这群放牛娃。

四目相对间,没有半点逗留,双方便这样擦肩而过。

与长春城一样,此片也是一望无际的耕地,田间充斥着劳作的人。

不过相比较长春城,这里的农户往往是三四个男丁操作两三头耕牛对自家田地进行劳作。

单论畜力而言,当今天下无出其右者。

朱高煦眺望他们,田间的许多人也好奇往这边张望,却一点都不惧怕,全因此地是吉林界,一板砖砸下去都能砸到某位武官、勋臣亲戚的地方。

癸卯案后,勋臣实力锐减,而颜李案后,吉林早年新政派也实力锐减。

可即便如此,锐减的只是某一家某一户罢了,整体来说吉林城依旧保持着相当大的权势。

在人口不断涌入渤海的时候,吉林城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唯一不受外来移民的地方。

他们宁愿将大片土地划归其它府县管理,也不愿意接纳移民。

或许这不是一种好的态度,但正因为这么做,朱高煦到来时确实感受到了不少亲近感。

“陛下,前面就是鸡西关了。”

亦失哈开口提醒,朱高煦也颔首道:“在关隘停下,我下去看看。”

“是……”

在朱高煦的吩咐下,队伍如他期盼的那般停在了鸡西关前。

马车停稳,朱高煦亲自将门推开,不知道带着何种心情走下了马车。

洪熙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阔别吉林三十二年后,他的双脚终于又重新踏上了这片黑土地。

在他眼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丈高,长三里逾的混凝土城墙。

它是那么的坚不可摧,即便采用当下最先进的火炮,也需要上百门火炮昼夜不停地炮轰十几日才能将它摧毁。

锦衣卫们脱下了外套,露出了里面的绯袍,悬挂上了牙牌。

他们护卫朱高煦,朱高煦往哪里走,他们便亮出牌子,让沿途守卫不敢阻拦。

他们穿越了两丈逾的甬道,见到了宽阔的关城,而关城之中有着许许多多交易的百姓,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小集市。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屹立着的兵卒依旧紧握手中兵器,目光锐利的扫视四周。

吉林城的城防不等朱高煦抵达,便全数换回了吉林卫的精锐。

虽然他们依旧有着吉林卫的名头,但实际上这群兵卒多数都是迁徙内地的渤海二代、三代武将子弟。

凡渤海出身武将子弟,均要前往当年的渤海十二卫当值三年,而后才能下放为将。

这并非朱高煦定下的规矩,而是渤海武将们潜意识认为的规矩。

在他们看来,渤海十二卫是陛下的老班底,其中吉林卫身份最高,其次是肇州卫、安东卫、长春卫。

在四卫之下,便是吉林左右二卫、肇州左右二卫、安东左右二卫和长春左右二卫等昔年的女真八卫。

当然,随着癸卯贪腐案爆发,李齐、李赤、李察几人被朱高煦发回乡里,剥夺爵位后,肇州左右、安东左右、长春左右等六卫的地位开始下降,故此军中又以上四卫、中二卫、下六卫来称呼。

唯有各武将勋臣的嫡长子弟可以入吉林卫担任勋卫,嫡次子弟则是前往肇州、安东、长春三卫。

旁系子弟,亦或者有潜力的,基本在吉林左右二卫当差。

至于当年癸卯案犯事,亦或者毫无背景而被选拔上来的,则是在下六卫当差。

朱高煦个人不喜欢这种等级分明的安排,但即便他打乱了许多次编制,勋卫们依旧潜意识将吉林卫作为勋卫最神圣之地。

正因如此,他们望向朱高煦的目光,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

朱高煦走上了马道,来到了三丈高的鸡西关城头。

他眺望关城内,也看向了当年他们血战的哈达岭。

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年,当初被砍伐倒下的那片森林已经重新长了出来,遮盖了当初朱高煦依靠山势设计的防线。

“当年若是有这般雄关,何至于死伤如此多弟兄……”

他将手放在鸡西关的女墙上,尽管有些刺啦手掌,但却依旧感觉到一种熟悉感。

那是他曾经在这里战斗的感觉,他当初就是在这里,率领鸡西关几千男丁血战兀良哈。

这城关下,埋葬着许许多多的人,有他们自己人,但更多的是敌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感慨间,朱高煦念出了后世伟人的这首《沁园春·雪》,而这一幕被身后跟随的史官所记下。

这一路北上,朱高煦似乎是担心许多诗词因为自己而失传,所以不断朗诵。

从《浪淘沙·北戴河》,到如今的《沁园春·春》,一路上他所熟记并能朗诵的几十首诗词被记载。

一些他记不住全部,只能记住部分短句的诗词也被记下。

为了帮他找补,史官将其称为“短句”,还做了一篇合集。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马道传来,亦失哈等人向后看去,却见一名四旬正四品官员一路小跑而来,并在朱高煦身后作揖下跪。

“陛下,臣吉林知府张成山,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张成山下跪作揖,亦失哈主动开口道:“跪礼早已做出规定,旧制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

“是,下官激动之下唐突失礼,请陛下恕罪……”

张成山起身回礼,朱高煦也转身看向他:“你是张渤海的哥哥对吧?”

“回陛下,张侍郎是臣的弟弟。”张成山受宠若惊。

“倒也难怪了,你政绩还算不错,你弟弟张渤海也有几分本事。”

朱高煦点评道:“你父亲早年随我作战,我虽不记得他,但他能教导出你,而你身为长兄,又能教导出张渤海,可见家教。”

“臣惭愧……”张成山谦虚着,朱高煦则是开口道:“与我说说吉林府的大小事情吧。”

“是!”张成山闻言精神一振,如数家珍般将吉林府的一切告知朱高煦。

吉林是新朝的从龙之地,而朱高煦、亦失哈、孙铖、王义、孟章等人又曾在这里度过五年的战斗岁月。

对朱高煦来说,吉林不是故乡胜是故乡,对于其它臣子也是一样。

正因如此,能到任吉林府的官员,必然是政绩扎实的干才,所以吉林府也被先后十一任知府经营的十分富庶。

曾经的吉林船厂是如今大明三大内河船厂,仅次于四川的巴蜀船厂、湖广的湖广船厂。

单说吉林船厂内部工人便多达一千二百人,半数负责维护,半数负责造船。

此外、吉林的矿区和工厂也容纳了近一万四千余名工人,每年出产的水泥、木料、铁料等资源都十分可观。

不仅如此,吉林也拥有仅次于北京的农学院,并留有太学的分校在此研究适合东北的各类科技。

得益于每年都有权贵从京城返回吉林避暑,故此吉林的物价便宜,工作繁多,经济十分发达。

府内大部分百姓都把田地租佃给了别人耕种,只在吉林城内享受。

饶是如此,去年吉林府一府之地便交田赋二十五万六千石,税钱六万六千余贯,二者折色后,吉林府缴税十五万贯。

这份成绩放眼整个大明并不耀眼,但却是北方拔尖的存在,毕竟吉林人口在那摆着,虽说是府,人口却远不如一些大县。

可若是比人均,吉林则是整个大明朝保五望四的存在。

虽说人少,但以吉林为地名而聚集起来的文人士子却并不少。

关内北方士子聚集北京,长江以南士子聚集南京,而关外士子则聚集于吉林。

吉林城每年中举者不下四百人,中进士者也在二十位上下。

这样的情况,让这里成为了新政派重点培养人才的地方之一,而这样的情况则是朱高煦一手促成的。

唯有让东北在朝廷拥有足够份量的话语权,朝廷才能一直关注东北,而不是忽视。

“去吉林城看看吧。”

在听着张成山对吉林城讲解差不多后,朱高煦主动提出了要去吉林城看一看。

顾不上休息,张成山连忙护送朱高煦走下马道,并翻身上马,乘马为他的车队开道。

“陛下!”

“陛下!是俺啊!张五四!”

“陛下,俺是武忠,您还记得俺吗!”

“陛下……”

“陛下……”

朱高煦来到吉林的消息终究是瞒不住的,马车才行驶出关城不久,百姓们便已经从吉林涌出,在宽阔的五丈官道两侧,激动的向马车内的朱高煦挥舞双臂。

其中不乏一些残缺了手脚的老卒,即便乘坐轮椅,杵着拐杖,顶着灰白的头发也要来见这位带他们南征北战的陛下。

“下车走过去吧。”

望着车窗外那一双双不知如何形容的眼神,朱高煦选择了最累,却最提气的方式前往吉林。

他走下了车,瞬间四周百姓便躁动了起来。

山呼海啸的“陛下”声不断在朱高煦耳边响起,上一次朱高煦面对这样的场景,还是他远征西阳哈返回的时候。

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又重现眼前,朱高煦心中格外感慨。

他与那些老兵卒们一一拥抱或拍手,尽可能让自己离他们近一些。

胡季、亦失哈等人警惕看着四周,生怕有人隐藏其中对朱高煦不利。

“陛下!”熟悉又有几分陌生的声音传来,朱高煦顿了顿,反应过来后,这才在锦衣卫隔绝外的人群中瞧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

致仕回乡养老的李失带着一群低着头的人站在人群中,即便那几个人不抬头,朱高煦也能念出他们的名字。

李齐、李察、李赤……

这群曾经女真八卫的骁将,癸卯案中贪腐被夺爵的老臣也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瞧着他们,朱高煦万分感慨。

对于他们,朱高煦更多的是怒其不争,而非怨恨。

“放他们进来吧,回了乡,总归要给他们些面子的。”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示意亦失哈将他们放进来。

见状,亦失哈只能示意锦衣卫放李失等人进来。

李失倒是无所谓,他一直按照朱高煦的话在做事,并没有参与癸卯案中,是正常致仕归养,所以回来后就厚着脸皮道:“陛下,您回来了怎么不与我们说啊。”

“你倒是归养的不错,精神许多了。”

朱高煦评价着李失的状态,李失虽然已经五十几,但还是笑道:

“还是觉得这白山黑水过得自在,况且现在的吉林也不比京城差多少繁华,日子就那样。”

他一边说着,一边让开了身子,让朱高煦看到了低着头的李齐等人。

“陛下……”

李齐等人红着脸对他作揖,朱高煦叹气道:“都老了啊……”

一句话,便让几人红了眼眶,同时羞红了老脸。

若是朱高煦给他们摆脸色,怒骂或阴阳他们,他们兴许还不会那么难受。

可朱高煦这一如往常的关心他们,却让他们心中惭愧非常。

“吃一堑长一智,回来之后好好培养没有犯错的子孙,让他们将功赎罪。”

朱高煦交代着众人,随后便继续向吉林城走动,同时与那些残缺了四肢的老卒打着招呼。

尽管他们之中许多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事后也追封了世袭降替的正六品、正七品散阶。

可这些东西,终究换不回他们残缺的血肉。

望着他们,朱高煦也是眼眶泛红。

他从不后悔起兵靖难,也不觉得对不起自家爷爷。

唯一要说对不起的,那便是战死的弟兄,残缺的兄弟。

“这伤口,到了阴雨天的时候疼吧?”

朱高煦瞧着一个六十多岁老卒的断臂处,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摸了摸,眼眶泛红。

“想到这胳膊是为陛下断的,那便不疼了!”老卒咧着嘴,笑容灿烂。

见状,朱高煦对身旁亦失哈道:“凡是还活着的弟兄,明日聚集军营,我要亲自与他们面对面说话!”

“是!”亦失哈应下,而朱高煦也在人群的簇拥中向着吉林城靠近。

吉林城的外围多出了一重二十四里周长的高大混凝土城墙,城墙外是一片片被划分好的居民区。

原先的城墙并未更改,还是保持原先的模样,只不过成为了现在的内城。

至于这高大的混凝土城墙,则是外城的城墙。

穿过外城区凯旋门的甬道,城内的百姓已然得知皇帝到来的消息,纷纷眺望城门。

眼看代表天子的旌旗出现,城内顿时山呼海啸,热闹一片。

“陛下——”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此刻都在热情的欢呼着,哪怕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耆老,他们也伸着脖子,渴望再看一眼曾经的那位。

一个七十多岁的耆老坐在轮椅上,被挡在了吉林卫的列队外,但他依旧可以透过缝隙看到那徒步走来的队伍。

“爷爷!你看,陛下来了!”

一名青年激动叫嚷着,坐在轮椅上的耆老却张望看了半天,迷糊道:“哪呢?”

“就是最前面那个,最前面最高大的那个!”青年急的面红耳赤,却又不能指指点点,只能形容皇帝来让自家爷爷注意。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说清楚了,可耆老看了半天后却迷糊道:“没有啊……”

“就是最前面那个啊!”青年心里急得要死,但耆老却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最后摇摇头:

“瞎说,陛下年轻着呢,哪有这么老……”

此话一出,四周六十多岁还能站着的耆老们四目相对,青年却对怒目而来的吉林卫兵卒讪笑道:“我爷爷七十八了,年纪太大,记错了……”

“我没记错!”坐在轮椅上的耆老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声道:

“陛下年轻勇猛着呢,当初我在鸡西关给陛下烧饭,陛下一个人在马道上来回冲杀,百十来号胡人都拦不住陛下,纷纷跳起来试图缠抱陛下,就跟小孩子抱大人一样,结果都被陛下锤杀了。”

话音落下,他看向已经走远的那道身影摇了摇头:“刚才那人不是陛下,他的背太弯了,陛下的背永远是直的!”

“……”闻言,众人四顾无言,而朱高煦却已经走远。

这一日的午后,朱高煦终于圆了返回吉林的梦,面对前来簇拥欢迎他的百姓,分外高兴。

为了不引起踩踏事件,朱高煦步行前往了当年的渤海郡王府。

这些年在他的刻意交代下,渤海郡王府一砖一瓦都没有改变。

它还是像以前一样,不像王府,反倒是像一些权贵的大院。

兴许也正是因为它存在于吉林,故此凡是返回吉林归养的权贵,根本不敢在规格和面积上超越他,也算是变相的传播节俭了。

“走吧,进去吧……”

站在王府前看了许久,尘封的记忆开始不断冲击朱高煦。

他带人走入了王府之中,瞧见了那宽阔的承运殿广场,也看到了那高高在上的承运殿。

他带着数百名昔日的老臣走上承运殿,内里摆设依旧,而他也迫不及待的走上了主位并坐下。

尽管只是一张很普通的椅子,可坐在这张椅子上,朱高煦却觉得比龙椅还要舒服。

他双手拍了拍扶手,对面前笑脸盈盈的众人唏嘘道:“当年,我就是坐在这里,穿戴甲胄面对我那大兄派来对付我的使臣兵卒。”

时间过去太久,他已经不太记得当初那个带着兵马,趾高气扬要带走自己的官员叫做什么名字。

他只知道,这人最后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陛下,既然诸位都来了,那不如效仿以前,再办一场年会吧!”

李失上前建议,朱高煦听后笑着点点头,可又担心铺张浪费,不免询问道:

“如今不比以前,若是要想实现昔年正旦的热闹,恐怕要浪费不少东西。”

“不会的,陛下!”李失咧嘴笑道:

“现在的渤海,不管是牧场还是耕地,产出都比以前多出太多太多了。”

“您平日里那么节俭,权当省钱来过这次年会了!”

敢和朱高煦这么说话的,也就只有李失和徐晟他们这两个蛮子了。

“哈哈……好!”听到这话,朱高煦也看向亦失哈:

“按照李失这夯货说的,全城行宴,要比当年办的还要隆重!”

“是!”亦失哈笑着应下,同时也走到众人面前开口道:

“诸位也不要站着了,各自寻位置坐下,我再让人去搬来椅子,陛下恐怕有很多话要与伱们说。”

“趁着这个时候,我去让人布置这场行宴!”

“领令!”众人纷纷作揖应下,朱高煦瞧着这一幕十分高兴,手止不住的往自己的八字胡抚摸,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显得随和。

在众人各自得到椅子坐下后,面对拥挤的承运殿,朱高煦也与众人谈论起了这些年关外的变化,以及各自的变化。

听着他们的话,朱高煦也对他们说到:“回想起当年来到吉林,创建这块根据地,许多同袍弟兄、英才良将为我献出了性命,例如那张成山的父亲,牺牲时便十分年轻。”

说到这里,朱高煦站了起来,不禁想起当年坐在此处时所做的那些事情。

良久之后,他才重新开口道:“你们其中有人犯了错误,我已经给予了惩罚。”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知道你们错在哪了,如果知道了,那就好好教养子孙,让他们为您们今日的过错恕罪。”

“如果不知道错在哪,那也没有问题,日后家中落魄了,你莫要怨恨我就行。”

“即便怨恨我,我也不担心和害怕你们的怨恨,更不会感到愧疚。”

朱高煦打直了自己的脊背,目光扫视众人道:

“如今的吉林,比起三十二年前大不相同了,修了官道,通了火车,物资不断,饭菜多样,神气许多……。”

“这一切,与我当年我设想的未来一样,而且我相信吉林将来还会更好,更加神气。”

“为了吉林的百姓和天下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必要的恶人我是一定会当的,你们也不用像南边那群人一样试探我。”

“在这里,我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劝大家,而是在以你们曾经的殿下,曾经渤海郡王的身份劝大家。”

“我们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千万不能丢掉。”

“如果当年我们没有这些艰苦卓绝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百姓康泰的胜利。”

朱高煦这番话,将部分人说得低下了头,可他还没有说完。

“贪腐之前先想一下,你的位置之所以能爬的那么高,身后到底是谁在支持你。”

“不是朝廷,也不是我,而是那些为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子弟兵。”

“你们从老百姓手上压榨钱粮,和昔年那盘剥压榨你们的贪官污吏有什么不同。”

“你们对得起曾经的自己,对得起那些倒在路上的子弟兵吗!”

话音落下,殿内大部分人都低下了头,而这一幕也被朱高煦看在了眼里。

可是他知道,尽管他们现在低了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反思。

等自己走后,他们还会继续以前的行径,而这是自己阻挡不了的……

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616章 地府始秦终明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336章 未竟之业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90章 燕府三宝第355章 忘恩负义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第377章 明灭锡兰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74章 二子善谋第68章 武英理政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第445章 解缙案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6章 阴晴圆缺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6章 阴晴圆缺第603章 地府浓眉大眼朱重八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39章 敲山震虎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94章 朝夕祸福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60章 岳婿矛盾第425章 人君姿态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第498章 万国来朝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505章 直挂长帆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145.第145章 关外之王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04章 远洋昆仑角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504章 各怀鬼胎第32章 采生折割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537章 苏州游行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472章 瓦剌西迁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489章 仓攒吏第23章 爷孙较劲第8章 徐氏治戎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562章 弥天大谎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83章 河中风云第355章 忘恩负义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44章 天家无情第479章 传统手艺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40章 燕府三子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03章 养倭为犬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597章 后记隆永而终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427章 积学有待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05章 直挂长帆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2章 旁敲侧击第448章 迁都北京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343章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