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以博直名

“淅沥沥……”

虽不是雨季,但吉林城还是在筹备行宴的清晨下了一场毛毛细雨。

雨后天晴,阳光照耀着翠绿的山岗,朱高煦在亦失哈、李失、胡季等人的陪同下,重新登上了当年血战的哈达岭。

在这里,许多当年的城防布置不定期被人修葺,那一排排厚实的木屋以及长长的壕沟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血雨腥风。

黑褐色的土地让人不知道是因为血液浸透,还是原本就是这副模样。

登高远望,朱高煦没有留下太多言语便走下了哈达岭,而上下哈达岭的地方也修建了二丈宽的混凝土台阶。

“我记得当年我爬这座山的时候,许多人因为急匆匆开路而滚落山去,好在山势不算陡峭,没有阵亡什么弟兄。”

几声唏嘘,朱高煦都在感叹现在与以前条件的不同。

不多时,他们走下了哈达岭,来到了平原上。

在返回吉林城的官道上,朱高煦时而驻步细看路边田间禾苗生长情况,时而询问种植作物类型。

对此一切,身为吉林知府的张成山如数家珍般为朱高煦介绍着,李失等人也会时不时插几句嘴。

朱高煦听了他们的回话后,意味深长地说道:“这种地和育人一样,马虎不得半点,一旦马虎,那就是颗粒无收。”

面对他的这番言语,李失等人讪笑着点头。

前往吉林城的路上有许多凉亭可以休息,这些大多都是修建来给当地干活的农户停下来吃午饭,亦或者是酷暑时休息的。

吉林城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设施,这种意识朱高煦很满意,深有感触地说:“我这次返回吉林,真是弹指一挥间。”

“见到你们把吉林治理的那么好,我很高兴,也很满意。”

“我希望你们在吉林能做这些事情,修建这些对老百姓好的设施,也希望你们不要特别待遇吉林,而是也将这种精神和做法带到其它府县,不论关内外……”

停了片刻,朱高煦将目光射向远方,潜心思考着,亮出内心的忧虑:

“我时常忧虑,忧虑这天下会不会因为我们少部分人的儿孙而迅速腐败。”

“东北的利益是和朝廷绑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朝廷那么多的资源倾斜,东北是没有办法在短短三十几年时间里崛起的。”

“我想让你们知道,我并不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我只是对那些从老百姓头上贪墨,对朝廷重要工程贪墨的人深恶痛绝。”

“癸卯案是我心里最难拔出的一根刺,因为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北方虽然短暂跟上了南方的脚步,但这种跟上是朝廷扶持的结果。”

“只有朝廷足够强盛和集权,朝廷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投入北方,将北方的资源和南方的经济一起整合利用。”

“我一想到当年靖难牺牲了那么多的袍泽兄弟,我就忍不住担心未来的大明朝。”

“两宋皇家与大商贾联姻捞取大量政治、经济利益,而本朝也有这种危险。”

“我能看住天家,却看不住你们,所以只能你们自己看住自己。”

“这次南边那些人对我试探,你们应该都是知道的。”

“我现在还在,他们还不敢太放肆,可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们的儿孙又不争气,帮持不了朝廷,那日后北方的环境甚至会倒退会洪武年间,甚至更加严重。”

“在这点上,伱们比我知道得多,但却总是报喜不报忧。”

“我知道你们的想法,无非就是做官有特权,有政治需要,有人情关系,又抹不开脸面。”

“我相信李赤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想要贪腐,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沾染了这些很容易腐化的习惯而变质的。”

“正因如此,我这次来才会特意提醒,盯好儿孙,让他们知道东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不能因为一些金银钱粮就丢弃一些不能丢弃的精神。”

叹了一声气,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李失:

“我这次来吉林不会待太久,五月初十我就要前往漠北了。”

“你们做些准备,正午后除了我昨日所说的老兄弟们,再找一些工人、农民去军营。”

“你们不用教他们如何糊弄我,我虽然老了,但心里却明镜。”

朱高煦一席话说完,李失等人纷纷羞愧低下头。

交代完后,朱高煦便带着队伍徒步走向了炮台山下的军营。

还没到午时,聚集在这里的老兵卒们便已经有二三百人了。

他们激动的与朱高煦打着招呼,朱高煦也微笑回应他们,一一与他们寒暄,然后招呼他们先去军营内坐着等待。

若是没有吃饭,则是让军队庖厨再开火为大家做饭吃。

对此大家纷纷摆手,说吉林城的行宴已经在收拾了,等开完会回去吉林城后一起吃。

朱高煦闻言笑着点头,然后与众人在军营内的一排凉亭坐下。

清晨的细雨过后,吉林城上空便晴朗得万里无云。

随着时间流逝,军营内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靖难的老兵,到五征漠北的青壮,再有上百名各类工人和二百余名农民,总计一千二百多人来到了这里。

当酷热的正午结束,校场上也摆上了一把把椅子,所有人走上校场坐下,而朱高煦也神采奕奕地健步走出凉亭。

“陛下!”

“陛下……”

随着他露面,校场上立刻沸腾了起来,人们欢声雷动,沉醉在见到皇帝的惊喜之中。

朱高煦慢慢移动步履朝众人走去,他从第一排开始会见这些代表,期间走走停停,不断询问一些问题。

残疾军人的后续补贴是否能到手,牺牲军人的抚恤是否能落实……

工人的工钱有没有被克扣,农民的粮食收取有没有被衙门压价……

从生存根本的钱粮开始,朱高煦关切的询问所有问题,

期间,朱高煦也确实了解了一些问题。

自从油灯被发明后,许多工厂都开始点燃油灯倒夜班。

原本是一班从辰时上到酉时,每日上五个时辰,中途休息一个时辰。

而今现在分两班,卯时开始工作,每班上四个时辰,中途只能休息半个时辰。

这些事情,朱高煦都让亦失哈记了下来,让他告诉当地张成山将这种事情纠正过来。

除此之外,随着工作岗位缺乏,化肥还是太贵,以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先后被提出。

由于时间紧促,朱高煦不能记下所有,所以让亦失哈将这些记下,准备晚上行宴结束再处理。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空气中开始弥漫肉香味,朱高煦也将所有退役、伤残的兵卒和工人、农民接见完毕。

他整理了所有问题后,便对众人开口道:“行宴也要开始了,大家先回城里和家里人一起吃饭吧!”

“陛下,您明日要走吗?”

“陛下您什么时候走啊?”

“陛下,您走了还会再回来吗?”

“陛下……”

问题一个个的接踵而至,朱高煦笑着摆手道:“我暂时还不走,你们如果有问题需要解决,就来以前的王府找我,我已经告诉了他们,让他们不能拦任何上访的百姓。”

朱高煦这番话让众人缓了一口气,最终恋恋不舍朝着军营外走去。

在他们离开后,朱高煦这才带着众人乘车往吉林城赶去。

之所以乘车,也是因为怕引起骚乱。

半个时辰转瞬而逝,返回王府后,朱高煦趁着还有一点时间,带着李失等人将王府逛了一圈。

他对这里的记忆很深,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来到这一世界后,第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地方。

闲逛半个时辰,当胡季前来禀告行宴即将开始时,他这才带着李失等人前往了承运殿。

承运殿的广场上摆了两百多桌行宴,有近两千人坐在位置上。

朱高煦没有下去吃,而是在承运殿门前的平台摆了五桌。

当他来到这里时,率先见到的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草民王回,携犬子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穿着宽袍大袖的王回带着两名青年,分别是他的长子王彧、次子王鹜。

随着王回出现,现场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

王回的身份特殊,他返回吉林后,勋臣权贵们虽然购买他的字画与字帖,但私下根本不敢与王回见面。

如今王回出现,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皇帝,毕竟没有皇帝的准许,王回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你那幼子呢?”

朱高煦开口询问,这让四周人知道了皇帝一直在关心王回的情况。

王回的幼子不过两岁,如果不特别关心,根本就不知道他有一个幼子。

“幼子尚幼,正是吵闹的年纪,恐叨扰了陛下,故此将其安置在家中了。”

王回毕恭毕敬的回礼作揖,朱高煦闻言颔首:“你坐主位,俩小子坐旁边那桌吧。”

“草民领谕谢恩……”王回作揖回礼,而后吩咐长子与次子坐在旁边一桌。

期间,朱高煦关注着王回的两个儿子,见他们举止从容不乱,并不因为第一次见皇帝而慌乱,瞬间高看了王回几分。

“俩小子可毕业科举了?”

入座后,朱高煦询问王回,王回也回答道:“分别为中学第三级与第四级,距离毕业分别有一年和两年。”

“草民准备等他们长大些,再让他们参加科举。”见王回如此回应,朱高煦颔首将目光放在桌上。

东北所产的大米和黑麦面,以及各类猪牛羊肉与飞禽肉食摆在桌上,素菜也是以新作物中的蔬菜为主。

“东北的大米和黑麦面很香,我在宫里吃过,很好吃。”

“你们久居吉林,每日都能吃到,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

朱高煦点评着,随后继续说道:

“天朝百姓能吃饱饭,也就是这十几年的时间。”

“若是百余年前能做到如此,那君王也应该满意了,但本朝与历朝历代不同,本朝的疆域囊括属国,所以在本朝治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和百姓没能吃饱饭。”

“朝廷还得继续努力,争取让天下所有的大明百姓吃饱饭。”

朱高煦口中天下,显然是在指整个宗藩体系,而这个体系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亿。

想在这个时代让三亿人吃饱饭,这无疑十分困难,但朱高煦之所以会说,是因为在这桌上的还有得知自己北巡,特意从朝鲜跑来献媚的一名朝鲜官员。

他将目光投向那名朝鲜官员:“朕每年准许山东和辽东运输粮食前往朝鲜,现在朝鲜的百姓能吃饱饭吗?”

那官员闻言,当即献媚道:“陛下隆恩,朝鲜之民虽然还不能如中原百姓吃得这般丰盛,但比起其它国家也能勉强吃饱了。”

“这样最好。”朱高煦满意点头,并不会觉得朝鲜吃饱对大明朝是坏处。

现在的大明,已经开始从方方面面影响朝鲜。

一旦影响到某种程度,加上生产力得到解放,朝鲜土地可以利用时,大明朝就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朝鲜,而朝鲜百姓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套手段,朱高煦对各个属国都在使用。

文化认可远比军事威慑更管用,但是能保持文化认可,又能保持军事威慑,这组合拳才是最完美的。

朱高煦不再说话,而是与众人推杯换盏,将话题从政务转为李失、李赤、李察等人平日的生活趣事。

从天空俯视,整个吉林城的街道都摆满了桌椅,宛若一条条街道,坐满了人。

尽管吉林城的百姓不缺牛羊肉食,但这样举城同庆的行宴,确确实实很多年未曾有过了。

十万百姓与君同乐,种下了吉林与天家深厚的情谊。

一个时辰过去,眼看众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擦了擦嘴,用泡茶清了清嘴巴里的味道后,这才继续开口。

“我要和你们说一件事。”他一开口,众人纷纷放下筷子看向他。

“这三十年来,整个天下的变化很大,但未来三十年,朝廷的变化还会更大。”

“这次北上我见到了东北百姓的日子如何,这是令我最满意的。”

“东北虽然富裕了,但许多地方还很贫穷。”

“辽东铁路现在已经竣工,我还准备修建一条从松原前往肇州,抵达安东的铁路。”

“这条铁路后,东北基本上就不缺铁路了,所以日后的铁路资源,得向着南边靠拢了。”

“只有铁路修建好,这天下的物资才能流通起来,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朱高煦在与他们商量,或者说是通知。

对此众人面面相觑,并不舍得就此停下铁路工程。

不过就在此时此刻,朱高煦看向了王回:“王回,你觉得朕说的如何?”

众人看向王回,王回不紧不慢作揖道:“草民已经是平头百姓,按理来说本不应该私下议论国事,但陛下询问,草民便只能回答。”

“草民想询问陛下,朝廷准备对哪里修建铁路?”

王回问出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朱高煦则是抿了一口茶道:

“西南铁路虽然不能修建,但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程铁路还是可以修建的。”

“等日后朝廷有了技术,就可以把这些铁路串联起来,也省了时间与力气。”

“除此之外,朝廷已经在缅甸和八百大甸改土归流,想必你们也都知道。”

“当地的铁路,还有两广的铁路都得修建,琉球府也得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

“除此之外,还有吕宋、旧港也是一样。”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只是交通部分,他最大的计划是降低硫酸制磷肥成本。

一旦这个计划成功,那大明朝的现有粮食产量能在原基础上增长最少两成。

以大明当下的基础,增长两成农业产量,可以说是凭空多出一亿多亩耕地产出,能养活三千多万人。

大明现在南北平均亩产是一百八十六斤,如果磷肥能够普及,亩产将会达到二百二十三斤。

在副食品增加的情况下,大明朝的七亿亩耕地能养活最少三亿人,这是朱高煦为大明朝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日后海外若是开辟耕地,那即便二百年后的小冰期到来,大明朝也能平安渡过。

哪怕渡过不了,百姓也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伤太多。

相比较之下,欧洲和中亚、西亚那些地方就不好受了。

对于大明朝来说,这是一次让汉人成为世界主体民族的机会。

“如果是这样,那草民为西南百姓感激陛下,相信东北百姓也会理解。”

王回作揖行礼,而朱高煦却摆手道:“理解归理解,但现在的铁路工程牵扯着东北十几万百姓的生计。”

“这十几万百姓背后是十几万家庭,上百万人口。”

“我虽然还没有去大宁,但我知道大明有足够多潜力的耕地,此外的安东城东部地区,出了三峡口的地方也有广袤的沼泽。”

“如果我们能好好带领这百万百姓开发这些地方,那即便失去了铁路工程,东北百姓的生计也能得到保障。”

“对此,我准备在返回北京后就下令从即日起,渤海、大宁、辽东粮食全数用来支持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在东北有大量的耕地,这些耕地我希望你们能贩卖给官府,让官府均分给下面的百姓,而你们要起好带头作用,派遣子弟前往这些地方开荒。”

朱高煦将他的目标给说了出来,那就是让拥有足够多佃户、家丁的渤海权贵们派人去这些地方开荒。

相比较发动已经安稳的百姓,发动他们不仅能给一些百姓机会,也能加快开垦事业。

他们找官府要开荒粮,也比百姓找官府要开荒粮要容易许多。

尽管这样做会形成许多大农场主,但这正是朱高煦乐于看见的场景。

对此,李失等人面面相觑,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我们的富贵是陛下赐予的,陛下既然还需要我们,那我们也就继续埋头干事了。”

“好!”朱高煦满意点头:“朝廷不会让你们吃亏,每亩田作价八贯由朝廷买回。”

“此外,开荒粮则是每人每年五石,你们可以拿着钱雇佣人手去开荒,粮食不用担心。”

“朕承诺你们,这些田地开荒出来后,三年不收田赋,只要你们不欺压麾下佃户,而是按照朝廷所规矩的六四租佃,那谁也动不了你们。”

朱高煦做出承诺,李失等人只能点头应下。

“当浮一大白!”

见事情办妥,朱高煦举杯与众人一饮而尽,整场行宴也开始渐渐散去。

行宴散去后,朱高煦留下了王回,而王回也知道皇帝会留下他。

承运殿内,王回孤零零的站在殿上,朱高煦则是坐在主位俯视他。

“四年时间,浮华可曾洗去了?”

朱高煦询问王回,王回却木讷着脸作揖道:“草民从未有过浮华焦躁,草民只是为了百姓和陛下做事罢了。”

“以博直名?”朱高煦反问王回,王回却摇头道:“草民为名,却并非为博直名。”

“直名需要君父受蛊惑而臣子直谏才可获得,而陛下英武,乃千万古未有之君王,何须直谏?”

王回这般说,朱高煦却还是不肯与他交心信任,他皱眉道:“何以博名?”

“以惠利百姓而博名。”王回双手对外作揖,同时继续道:

“百姓虽愚钝,易蛊惑,易煽动,然百姓也最直接。”

“草民惠利百姓,百姓即便不记草民的好,也当对草民敬仰三分。”

“此,便是草民所博之名,也为历代清廉贤臣所博之名……”

“清廉贤臣不会承认自己博名!”朱高煦打断他,王回却沉默不语。

“无话可说?”朱高煦询问,王回却摇头:

“君父不曾信任草民,草民便是百般解释,在君父看来亦是狡辩。”

“既然如此,何须解释……”

王回看出了皇帝为什么不信任他,朱高煦也并没有露出被揭穿后的窘迫,而是靠在椅子上坦然道:

“朕要为天下负责,尔若是将朕所欺瞒,往后百姓日子恐不如今……”

“若是如此,君父可立即将草民处置!”

王回斩钉截铁,朱高煦被他说的沉默,最终还是选择信任一次他。

他起身向后殿走去,烛火随风忽明忽暗。

在他身影没入黑暗中时,他的声音也从那一方传来。

“初十朕出发漠北,你南下回京待职吧……”

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33章 金陵街坊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第11章 亲亲相争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90章 担子难挑第415章 战争序幕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3章 燕府虎儿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162.第162章 死伤甚重第481章 日不暇给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94章 朝夕祸福第362章 后事之师第405章 怨种父子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14章 常鳞凡介第28章 潜龙在渊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3章 燕府虎儿243.第243章 月漾桥之战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第483章 恩赏难为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427章 积学有待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32章 采生折割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515章 天家无情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376章 贪心不足第402章 瓮捉野猪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61章 校台比试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608章 地府势单唐宗力孤汉祖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431章 硬顶上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603章 地府浓眉大眼朱重八第515章 天家无情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599章 后记永历(2)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75章 父债子还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72章 小鬼难缠第593章 后记正德(嘉靖)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39章 敲山震虎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103章 乱我家者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10章 轻钞重钱第24章 领功受赏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92章 鸟尽弓藏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67章 大本堂内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第88章 晋府难安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353章 二下西洋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371章 西南震怖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66章 宫中密谈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593章 后记正德(嘉靖)第377章 明灭锡兰第370章 父子合谋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86章 后记宣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