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滕文公(下) (4)

孟子回答道:“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而辩论啊!人类诞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安定,一时动乱。在尧的时候,水势倒流,在中国泛滥,蛇龙到处盘踞,人们无处居住;地势低的地方,就在树上搭窝栖身,地势高的地方,就打相连的洞穴。《尚书》上说:‘洚水告诫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尧派禹治水。禹开挖河道,让洪水流注进大海;驱逐蛇龙,把它们赶进荒草丛生的沼泽;水都顺着地中间的河道流泄,这就是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险阻排除了,危害人类的鸟兽消灭了,然后人们才能够在平地上居住。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之道衰微了,暴君相继出现。毁坏民房开挖成深池,使人民无处安身;废弃农田改作园林,使人民断了衣食来源。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纷纷出现,园林、深池、沼泽多了,禽兽又聚集来了。到了商纣时,天下又大乱了。周公辅佐武王杀掉纣王,讨伐奄国,三年后除掉了奄君,把飞廉驱逐到海边杀掉。消灭的国家达五十个。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驱赶到很远的地方,普天之下人心大快。《尚书》上说:‘多么辉煌啊,文王的谋略!后继有人啊,武王的功业!扶助、启迪我们后人,都正确完美没有欠缺。’

“太平盛世和圣人之道又一次衰微了,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纷纷出现了,有臣子杀国君的,有儿子杀父亲的。孔子感到忧惧,编写了《春秋》。《春秋》,纠正君臣父子的名分,褒贬诸侯大夫的善恶,这是天子的职权。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恐怕就在于这部《春秋》吧!怪罪我的,恐怕也就在于这部《春秋》吧!’

“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杨朱宣扬一切为自己,这是心目中没有国君;墨翟宣扬对人一样地爱,这是心目中没有父母。心目中无父无君,这就成了禽兽。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而百姓面黄肌瘦,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好比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灭亡,孔子的学说不光大,这会使邪说蒙骗人民,堵塞仁义。仁义被堵塞了,就导致率领野兽吃人,人与人将互相残食。我为此忧惧,决心捍卫古代圣人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的学说,排斥荒诞的言论,使邪说不能产生。邪说从心里产生,就会危害事业;在事业上起了作用,就会危害政治。如果再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改变我这话的。

“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使百姓安宁,孔子编写了《春秋》而使犯上作乱的人畏惧。《诗经》上说:‘打击戎狄,严惩荆舒,就没有谁敢抗拒我。’目无父母、国君的人,正是周公所要讨伐的。我也想端正人心,扑灭邪说,批判放纵、偏激的行为,排斥荒诞的言论,以此来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这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能够用言论批驳杨朱、墨翟的人,才是圣人的信徒啊。”

【阐释】

在这一章里,孟子的学生问孟子道:“人们都说先生喜欢辩论,先生为什么喜欢辩论呢?”孟子听了,有些恼火的回了一句“予岂好辩也哉!予不得已也”,哪里是我喜欢辩论啊?我是迫不得已,不辩不行啊!

不辩不行,真有这样的事吗?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既是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又是各种学说和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作为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如果孟子在辩论之风盛行的当时,保持沉默和退避,那么也许儒家的发展和影响就要大打折扣了。也的确不是孟子好辩,但为了捍卫儒学,他又被迫不得不通过辩论为儒家在社会思潮中赢得一席之地。所以他才说“予岂好辩也哉!予不得已也”。

然而,也正是由于孟子在“不得已”间被迫站出来,参与到“思想大辩论”之中,并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赢得了“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的名声,儒家的声威才因此日渐大振。不仅如此,甚至有人认为,即使在遥远的汉代以后,儒家依然能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登上“独尊”的局面,都是因为孟子“好辩”的功劳。也有人认为,孔子和孟子虽然并列为儒家“二圣”,但却又各有所长。孔子是“述而不作”,而孟子则流传下许多鸿篇巨著,为儒家创造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导思想和主流文化,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回到本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孟子说“予岂好辩也哉!予不得已也”这句话时,儒家学派也是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杨朱学派和墨翟学派已经是影响力特别巨大的两大学派,不论是从系统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远远超过了儒家学派在社会上的影响。而反观儒家,除了孟子以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能够抵挡住杨朱学派和墨翟学派的进攻。

那么,孟子和其他的儒家人物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孟子还真有三个过人之处。其一,孟子继承了孔子流传下来的儒家正统思想,这使他超越了几乎同一时代的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其二,孟子学问根基深厚,能够代表儒家学派的最高水平;其三,孟子善于辩论,他的辩论技巧丰富多样,气势磅礴大气,不仅儒家少有对手,就是整个战国时代都鲜遇敌手。因此,抵挡其他学派的攻讦的任务便非孟子莫属了。事实证明,孟子也确实扛起了“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和“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的重任。

【原文】

匡章[1]曰:“陈仲子[2]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3],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4]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5]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6]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7]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垆[8],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9]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10]:‘恶用是■■[11]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出而哇[12]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1]匡章:齐国名将。

[2]陈仲子:又称田仲、陈仲、於陵仲子,齐国人,赵岐注说他是“齐一介之士,穷不苟求者,是以绝粮而馁也”。

[3]於陵:齐国地名。

[4]螬:即蛴螬,金龟子的幼虫。

[5]将:拿、取。

[6]巨擘:大拇指,在这里意为在某方面杰出的人物或事物。

[7]盗跖:传说中春秋时的大盗,还是柳下惠的兄弟。

[8]辟垆:绩麻和练麻。绩麻称为辟,练麻称为垆。

[9]盖:地名。

[10]频顣:即颦蹙,不愉快的样子。

[11]■■:鹅的叫声。

[12]哇:呕吐。

【译文】

匡章说道:“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听了,说道:“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陈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他怎么能叫做廉洁?要推广陈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陈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造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造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

匡章说道:“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用这些去交换其他生活用品。”

孟子回答道:“陈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到家,正好看到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过了几天,他的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吐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阐释】

这一章里提到的陈仲子,也是当时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据《孟子》记载,陈仲子是齐国人,以廉洁著称,因此被人称为“廉士”。包括齐国名将匡章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仲子确实是“廉士”,还主张推广他的操守。

可是,孟子听了匡章的话,却并不认为陈仲子的操守是廉洁的,更不认为值得提倡和推广。孟子认为,陈仲子的所作所为有些过分,已经是走进了一种极端。于是,孟子举例说,陈仲子住的房子不一定是哪个不廉洁的人建造的,吃的粮食也不一定是哪个不廉洁的人种植的。更何况,他平白无故地认定他哥哥的房子是不义之产,俸禄是不义之财,因此离开母亲和哥哥,一个人居住在遥远的地方。即使回到家以后,都不吃母亲做的饭。这样的操守,怎么算是廉洁的呢?又怎么能提倡和推广呢?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廉洁的呢?什么样的操守才值得提倡和推广呢?孔子认为,廉洁就是“见得思义”,孟子认为,廉洁就是“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如果过了头,该接受的没有接受,那就不是廉洁,而是虚伪和沽名钓誉了。在孟子眼里,廉洁不是俭朴,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该不该接受,所以也就不是越清贫越好了。

在否定了陈仲子是“廉洁之士”的公论之后,孟子批评和讽刺了陈仲子那样的极端行为。孟子指出,如果想做到陈仲子那样,那么就得先变成蚯蚓才行,因为蚯蚓吃的是泥土,喝的是混着泥土的水,是真正做到彻底廉洁的动物。因此,可以看出,如果要按孟子提出的真正的廉洁标准来衡量的话,陈仲子其实是没有做到廉洁的。

那么,陈仲子的行为算什么呢?按照孟子的说法,陈仲子这样做只能算是沽名钓誉,是一种虚伪。按照宋代朱熹的说法,陈仲子不仅不是“廉洁之士”,而且连纲常人伦都没有,因为他“避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

在批评和讽刺陈仲子时,孟子除了用到蚯蚓的比喻外,还用到了“巨擘”的比喻。一方面,孟子用“巨擘”讽刺了陈仲子,另一方面,陈仲子之所以被称为“巨擘”,是因为像陈仲子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齐国最好的人了,可见齐国百姓的素质有多么低下。

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44章 尽心(上) (4)第30章 离娄(下) (2)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46章 尽心(下) (2)第30章 离娄(下)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42章 尽心(上) (2)第34章 万章(下) (2)第42章 尽心(上) (2)第43章 尽心(上) (3)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36章 告子(上)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6章 公孙丑(下) (1)第42章 尽心(上) (2)第41章 尽心(上)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4章 公孙丑(上) (3)第33章 万章(下) (1)第1章 前 言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18章 公孙丑(下) (3)第43章 尽心(上) (3)第34章 万章(下) (2)第44章 尽心(上)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7章 公孙丑(下) (2)第1章 前 言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9章 公孙丑(下) (4)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16章 公孙丑(下) (1)第1章 前 言第12章 公孙丑(上) (1)第18章 公孙丑(下) (3)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33章 万章(下) (1)第33章 万章(下) (1)第31章 万章(上)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32章 万章(上)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3章 公孙丑(上) (2)第47章 尽心(下)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32章 万章(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44章 尽心(上)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1章 万章(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19章 公孙丑(下) (4)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19章 公孙丑(下) (4)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27章 离娄(上)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18章 公孙丑(下)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7章 公孙丑(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42章 尽心(上)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4章 公孙丑(上) (3)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5章 告子(上) (1)第17章 公孙丑(下) (2)第19章 公孙丑(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43章 尽心(上) (3)第16章 公孙丑(下) (1)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8章 公孙丑(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