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虑

崇祯十年六月底。

京师紫禁城。

西苑太液池畔。

在李啸正全军推广实施新的军阶制度之时,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独坐于太液池畔发呆。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从金朝时起,历经元明两朝,西苑便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此地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秀美,实是赏心悦目的好去处。

只是,现在呆坐于湖畔凉亭中的崇祯皇帝,全无半点赏玩的心思,他手拿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送来的密奏,这位皇帝的脸上,竟然涌起明显的慌乱不安之神色。

“这个李啸,事先不禀奏朝廷,竟使得这般狠辣手段,将四名卫所指挥使尽皆诛杀,复将四大卫所大小官员一网打尽,着实太过胆大妄为了。”

崇祯呆望微波粼粼的湖面,嘴中喃喃轻语。

随及,他的脸上便涌起怒色:“李啸虽为登州镇总兵官,有辖制下属卫所之权,但其不经上报,便一口气诛杀四名三品官衔的卫指挥使,他的心里,还有没有把朕与朝廷放在眼中了!”

见得皇帝这般愤怒的话语与神色,一旁的太监王承恩不觉浑身一颤,曾受过李啸恩惠的他,略一思索,便低声插了一句:“皇爷息怒,要不奴婢去把兵部杨尚书唤来,让皇爷问个究竟?“

“嗯,你这就去把文弱唤来,朕倒要看看,他这个兵部尚书,对李啸此事究竟知不知情。”

“奴婢遵命。”

不多时,杨嗣昌在王承恩的引领下,匆匆而来。

“臣,兵部尚书杨嗣昌,叩见陛下,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文弱辛苦了,速速平身吧。”

崇祯皇帝看着面前这位兵部尚书,才上任大半年时间,便已是一脸疲乏憔悴,鬓发点点花白的模样,心下不由得感叹不已。

从去年到现为,杨嗣昌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一直在实施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计划。

这个计划,可简述为,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官军为四正,责其分剿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随责其分防协剿。这四正六隅各有侧重,互相配合,由总督杨嗣昌、总理熊文灿二位重臣,负责总体协调与调配,实现对流寇的十面包围八方进剿,让各类流贼从此插翅难逃。

凭公而论,杨嗣昌的战略,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对国内的流寇又开始日渐糜烂的大势,也算是有所了解,但是,这个战略最后之所以彻底破产,在于很多方面杨嗣昌考虑不足。

而归根结底,杨嗣昌这项战略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点,便是杨嗣昌的战略,需要大量的兵力与粮饷,作为基础支持。而这一点是现在的明朝最难办到的。

在杨嗣昌的建议下,朝廷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两,作为他平乱的本钱。

但是,这一点,实在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因为要增兵十二万,必然要大力增加粮饷,只是这计划中的二百八十万两粮饷,又能从何而来呢?

崇祯皇帝当日在听了杨嗣昌的计划后,便曾晦涩地暗示过他,“内帑空虚,大内无钱。”

于是,杨嗣昌便向崇祯提出四项筹饷之策。“其一,因粮,因旧额量加,亩输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其二,溢地,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很四十万六千有奇;其三,事例,即富民输赀为监生,其四,驿递,此前邮驿裁撤之银以二十万两充饷。”

杨嗣昌这四项措钱政策,打动了崇祯皇帝,他下诏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然后,将因粮之法,改为均输,便颁布谕令,布告天下。

这项政策,后来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剿饷。

只是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原定只收一年的这项政策,一旦开征后,几乎就成了永久的定制,终明朝灭亡,而未得革除。

其实,这项因粮之策,最早是由卢象升提出来的,即田多的地主应该按多出的土地额数,向朝廷多交银子,这项制度,用意行事倒还好。但现在杨嗣昌为了早日剿灭流寇,病急乱投医,他改因粮为均输,即平摊在一般百姓身上,如此一来,简直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使得无数本来就活不下去的良民百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从此铁了心加入流贼队伍,成了了无穷尽的流寇兵源,实实让人扼腕。

当然,杨嗣昌这项剿匪计划,虽有根本性的缺陷,却也不能就因此将其贬得一无是处,毕竟在正史上,杨嗣昌这项十面张网的剿匪计划,在实施的头一年里,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

崇祯十一年这一年中,张献忠、罗汝才等流寇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而被彻底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在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苟延残喘。

真正对杨嗣昌这项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还是崇祯十一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的第四度南侵,杨嗣昌不得不分出精锐剿匪兵马,前去抵御清军入寇,随着明朝精锐兵马的调走,随本被压制住了的流寇势力,重新炽盛了起来,有如决堤之水,再不可复遏。

而明军中诸如贺人龙、左良玉等大军头,此时皆有了明显军阀化的倾向,拥兵自重,不听调遣,让杨嗣昌徒呼奈何。因此,杨嗣昌的十网张网计划,也变成了处处皆是漏洞的破网一张,全国剿匪局势彻底崩坏。

在这样已然不可挽回的颓坏局势下,杨嗣昌的悲剧命运,其实已然注定。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奇袭襄阳,杀襄王朱栩铭,接连两名重要藩王被杀,让朝野一片震动,对这位杨阁部的攻讦笔伐,堪称排山倒海。

在这巨大的压力下,杨嗣昌忧惧交加,旧病复发,为免死于牢狱,最终服毒自杀,这位在明末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杨阁部,结束了跌荡起伏的一生。

“杨爱卿,登州镇总兵官李啸,擅自诛杀四名指挥使一事,杨爱卿可曾知晓?”

崇祯待杨嗣昌起身后,便急不可待地向他低声问道。

杨嗣昌见是崇祯问及此事,心下却不觉一抖。

原来,李啸在诛杀完四名指挥使后,曾立刻向兵部汇报了此事。

他在信中说,因为这四名指挥使图谋作乱,自已幸得及时发现了他们的阴谋,才发兵将他们诛杀,并将这四大卫所的原有势力一并铲除。此事因事情紧急,故来不及禀报朝廷,若兵部不信,可派人前来查问。

李啸的这封信件,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在看完后,大大心惊肉跳了一番,随之叹息不已。

他没想到,李啸出手会这般狠辣果决,竟是一副完全的先斩后奏的姿态。这可是正三品的大明武官啊,李啸也不向朝廷事先禀报,就这样说杀就杀了?在当今皇帝这内心多疑、心胸狭窄的个性下,李啸这般行动,只怕会给他自已招来大麻烦。

杨嗣昌也暗地考虑过,李啸这般做,是不是真的象他所说提那般义正辞严,还是暗藏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私人野心。

那么,自已要怎么对待李啸呢?

要把他这件事,去向皇帝如实禀报么?

杨嗣昌在经过仔细考虑后,还是决定先把此事悄无声息地压下去,不去向皇帝报告这件让李啸形象大降,以致忠诚度都值得怀疑的事情。

因为,杨嗣昌认为,现在四名指挥使皆已身死,部下势下业已被李啸铲除完毕,在生米已做熟饭的情况下,再去深究此事,其实殊无甚益。

而现在,为了实施自已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杨嗣昌一直苦于兵力不足,他早就在想着,要从李啸处抽调兵马,前往山陕或湖广等地清剿流寇,若为这事与李啸闹僵的话,却是有些不值得。

再说了,相比李啸诛杀四名小小的卫所指挥使一事,现在湖广及山陕等地肆虐的流寇,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才是最可能致大明王朝于死地的掘墓人。若放着流寇不对付,倒去惩处对朝廷一直忠心耿耿的李啸的话,未免一来寒了将士之心,二来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令杨嗣昌没想到的,现在事情过了快一个月了,锦衣卫还是把李啸擅自诛杀四名卫所指挥使一事给报了上去,看来今天,自已却还是不得不好好给崇祯皇帝解释一番啊。

“回禀皇上,此事,臣已知晓了。”

“你既知晓,为何不速速来向朕禀报?”

崇祯的脸上,明显地涌起了怒色。

杨嗣昌轻叹一声,复跪于地,向皇帝大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之所以未向皇上禀报此事,一是剿匪事务繁忙,微臣作为兵部尚书,不得不四处奔波,以至耽搁了禀报时间。二是,微臣私下认为,李啸诛杀四名卫所指挥使,虽有无视朝廷的不当之处,但相比剿灭堪为心腹大患的流贼,他这件事,却还是尚是轻微,若轻易上禀,恐徒增圣上不必要之忧虑。“

“哼,文弱,你如何这般为李啸说话。李啸虽被朕所信重,晋封世袭伯爵,又加为登州镇总兵官,但这并不意味着,朕就可以让他为所欲为,擅作威福,目无朝廷!你这个兵部尚书,对李啸未免过于放纵了一点!“

崇祯说到后面,明显加重了语气,一脸愠怒之色。

杨嗣昌心下暗叹,皇帝果然还是心胸狭小,对李啸诛杀四名卫指挥使之事耿耿于怀,看来,自已要慎重地考虑好再回答了。

他沉默了一阵,便缓缓地说道:“那依皇上看来,要如何处罚李啸方好?“

一肚子闷怒的崇祯,没想到杨嗣昌竟反过来这般问自已,他顿是一怔,随即呐呐道:“哦,你竟还来问朕?朕且问你,李啸这般狂悖行事,依你来看,却该如何惩处,方为合适?“

杨嗣昌伏跪至地,长揖而拜道:“陛下,请恕臣直言。“

“你说。“

“陛下,依臣之见,李啸现在登州镇总兵官,依律可以处置其下卫所官员的。况且陛下又将那登州交于他全权处置,李啸毕竟年少,一时得意,做出有违圣意的失当之处,却也尚可谅解。若陛下必要深究李啸之责,臣恐会寒了李啸及其精锐部众之心哪。“

听了杨嗣昌这番话,崇祯脸上顿时满是复杂之情。

他当然也知道,自已才对李啸这般信重有加,升他成了世袭伯爵,又成了大胆第一位全权统管登州军民两处事务的总兵官,若在李啸才走马上任不过一个来月之际,便向这位自已心下颇为欣赏的虎将加以惩处,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这,文弱,依你这么说,那李啸这般目无朝廷之举,难道就这般轻轻放不成?“崇祯脸上,闪现出不甘与犹豫的神色。

“陛下,臣以为,陛下既已重用了李啸,就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臣看来,陛下可从两方面对李啸进行实际管控,以测试其能力与忠诚度。“杨嗣昌缓缓答道。

“哦,爱卿可详细说来。“崇祯眼神不觉一亮。

“禀陛下,陛下任用李啸这样的武将来治理登州,以臣看来,可从文治与武功两面,来考察李啸。”杨嗣昌直起身来,侃侃而谈道:“文治方面,则是要求,李啸必须每年交纳登州足额的税赋,保持登州地方安靖,百姓生活安稳。武功方面,则是要求李啸整肃消灭登州一带全部的盗匪,同时抽调精兵,配合微臣那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划,调拔其部下精锐兵马,前往湖广与山陕一带,和他种官军一起,大力剿灭流寇。若李啸可做到这两点,其功绩足为可观,陛下又何必,定要抓住他击杀四名作乱的卫所指挥使一事不放呢?“

杨嗣昌这番话语,说得崇祯皇帝连连点头。

见得崇祯点头,杨嗣昌心下大为放松,他连忙趁机说了一句:“若陛下心下还有疑虑,微臣请求皇上,派微臣前往山东登州,亲自去调查李啸此事。微臣也正好与李啸商讨,如何从山东调兵,前往山陕与湖广进剿流贼。“

崇祯脸上,终于泛起了笑容,他朗声道:“爱卿所言,甚和朕意,就着你前往山东,详细调查李啸此事。至于如何从李啸部下调兵前往山陕与湖广,就请爱卿自行与李啸计议吧。“

“微臣遵旨。“

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极的决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灭,邀战中军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惨灭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忧思第四百三十一章 贼氛大炽第九百一十七章 弑父归降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还是安内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啸第三百四十二章 扩军五营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应对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约签定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尔衮的彷徨第六百零五章 和谈初议第七百八十三章 马吉翔出使缅甸第一百零七章 忧思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卖自已第八百四十五章 侥幸回国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一百八十章 战和之争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获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总督卢象升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啸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赏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缅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与富余田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七百零二章 联络外力,共抗李啸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变故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第九百四十章 全军崩溃 无力回天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贼之墓,再攻乌思藏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亲巧遇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华银行第六百九十一章 刘良佐的选择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驾亲征,以援孤军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弹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国,唐顺和议第七十二章 终胜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萨城破 儿子自缢第十二章 抢马第九百五十章 北门失守,退守内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顺结盟,再谋大西第二百九十五章 规划 娶亲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锦州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剐多尔衮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园召对(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规划第二百五十章 目标,江华岛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二百二十四章 进京面圣第九百一十八章 叶尔羌灭亡,兵进准噶尔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贼席卷明境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虏换和平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军投降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挡之,唯有求和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歼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啸 必先诛心第三百七十一章 剥皮揎草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进攻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远征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剐多尔衮第四十六章 操练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六百八十七章 两县立定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军围歼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龙城第六百三十九章 负尸脱城第三百零四章 锡林城危急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二百一十九章 将计就计第七十五章 细帐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报非君子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时不降,更待何时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广既定,复图大西第七百一十七章 斩使献头,以促合盟第五百二十九章 援兵终至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敌第三百三十四章 岛津氏覆灭第一百三十章 盐碱地也是宝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为强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门攀梯 齐攻拉萨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七百七十一章 复州土皇帝第六百八十八章 将计就计的口袋阵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军尽崩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与扩军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剐多尔衮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灭,邀战中军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为干戈第六百七十八章 临阵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