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辽王

见崇祯突然暴怒,陈新甲再不敢说话,伏跪于地的他,一动也不敢动。

这时,周延儒轻咳一声,接过话来:“皇上,陈尚书所言,亦是有一定道理。唐国公李啸势力过大,确实不得不防,但微臣以为,陈尚书此举,太过激烈了些。如果要把为国立了大功,灭掉了清朝龙兴之地,且迫使清廷前来议和的大功臣李啸,还如此提防,把他当成当年互相利用,互相征伐的魏蜀吴三国一般看待,却是太不妥当了。这般做法,只会大寒功臣之心,皇上万万不可做此莽撞之举。”

崇祯长叹一声,缓缓道:“爱卿之见,朕亦如是观之。那依爱卿看来,朕当如何从事,方为妥当。”

周延儒眉毛一抖,随即拱手禀道:“皇上,以臣看来,这清廷的议和,不可轻易拒绝,而唐国公那边,也不能随便得罪。”

陈新甲在一旁冷笑道:“首辅这般说辞,倒是轻巧啊,在下何尝不想熊掌与鱼兼得,只是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太不易吧。以在下看来,若要与清廷议和,则必然要得罪李啸,而要让李啸满意,则我大明无法与清虏议和。这两难之举,周首辅虽言辞快意,只怕没这么容易做到吧。”

周延儒亦笑道:“陈尚书,周某亦知此事非易,但现在只能尽力调和,拿出一个让清廷与李啸都能接受的方案。以臣看来,此事当可这般处理,请皇上准微臣试言之。”

崇祯见周延儒有解决方案,顿时十分欣喜,立刻说道:“甚好,甚好,玉绳你可详细讲来。”

周延儒拱手道:“皇上,清廷所议之方案,若我大明立刻就加以答应,未免让鞑虏轻看,需得与其讨价还价一番方好。以微臣看来,就可用唐国公李啸之威,来明里暗里地弹压他们,让他们明白,现在是他们求着我大明签下议和协议,而不是我大明反过来求他们。微臣相信,他们想签下这份协议的心情,肯定比我们更加迫切。”

周延儒说到这里,陈新甲插话道:“周首辅说得是,清廷使者之建议,切勿立即答应,以免使其生出轻慢之心。对于每年所需朝贡的银钱,我大明还需尽力争取减少,争取达到清人的底线。”

崇祯也连连点头道:“玉绳此话甚是,朕亦如是观之。清虏想要急切签下此协议,那我大明正好趁机压低贡金份额,毕竟协议一成,再想改变,却是非易啊。”

周延儒见皇帝口出赞许之词,不由眼神一亮,他又对崇祯大声道:“皇上所言甚是,清虏那边,我大明当可这般应对。但对唐国公李啸,为表安抚,臣希望皇上给李啸封为异姓王,以释其忿,以忠其心,以坚其志,让李啸明白,朝廷虽与请虏议和,乃是不得已之举,但同时也是对其褒赏有加,才特赐王爵。如此一来,李啸虽然可能还会对陛下与清人的议和,抱有怨恨与不满,但在陛下这般看重并赐下王爵的情况下,李啸权衡轻重,最终还是会对皇帝陛下感恩戴德的。”

周延儒说完这话,崇祯皱起眉头,脸上显出复杂的神色。

不会吧,大明多少年没有封异姓王了,现在这样加封李啸,合适吗?

而这时,一旁的陈新甲则是以一种惊讶的语气大叫起来:“周首辅,这名爵乃是朝廷至为尊贵之物,岂可轻赐于人?李啸才刚刚三十岁,已是大明的唐国公,可谓少年得意,爵高名重,如何还要再赐王爵,这未免太过耸人听闻。”

周延儒直视着他的眼睛,针锋相对地说道:“陈尚书,你这话我就不认同了。唐国公李啸,在我大明如此颓败之际,还能独率其部,先扫灭金州,斩杀清朝宗室勒克德浑,尽掳全城军民而还。然后继续发兵北进,绕道朝鲜,往西攻下清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活埋全城的鞑子,这般奇功,足以彪炳千古,光照古今。此番大功,虽开国良将徐达、常遇春,怕亦未必能达成也。李啸立下这般奇功,朝廷因财力匮乏,没有半点物质奖赏倒也罢了,如何连这名爵也这般小气了。若朝廷既无银钱财货奖励,又无名爵地位拔擢,未免大寒一众有功将士之心。”

陈新甲脸上犹是不满:“首辅大人,这王爵之位,未免太过贵重,想来我大明,只有开国之际,才有异姓封王,时至今日,除了宗室内外,哪里还有异姓封王的例子。此例一开,在下只恐人间至稀之物的朝廷名爵,致此滥觞矣。“

听到陈新甲这么说,崇祯亦是皱起眉头。

要知道,有明一代,异姓王极其稀缺,而且基本全部集中在明朝开国时,洪武至永乐的一段时间里,中后期所封的异姓极其稀缺,好象仅在土木堡之变中,加封追赐了几位。

为证实作者所言非虚,下面为明初异姓王的简要介绍。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

可以看到,哪怕是在明朝开国之际,很多的异姓封王,也多为追封,算是给死者的一种荣衔,而现在,崇祯若要把极其珍贵的王爵,赏给才刚刚三十的李啸,这还真算是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

崇祯马上想到了一个更现实的隐忧,那就是,李啸若已封王,将来他再立新功,又该如何赏赐他呢?这可是个大问题。

这时,周延儒仿佛看穿了他的心事一般,立即回道:“皇上,以臣之见,现在李啸立此大功,封给郡王之爵,实是理固宜然。况且朝廷现在如此匮乏,拿不出实在的赏赐,给李啸赐于王爵,又有何不可?况且此爵乃是流爵,一世而除,又有何不放心呢?退一步说,就算李啸将来再立新功,也恐怕不会比攻占清人龙兴之地赫图阿拉,这样更大的功绩了,他想再进一步成为亲王的话,却是十分艰难,基本不可能了,皇上对此勿要过虑。“

崇祯沉默了许久,最终点头道:“好吧,朕就给李啸封郡王之爵衔吧。现在鞑虏为祸巨甚,急需李啸之力加以扼制,朕就给李啸封为平辽王。“

周延儒一揖至地,大声道:“皇上英明。“

有皇帝的同意,接下来,周延儒与陈新甲二人,立刻开始忙碌。

在经过了与宁完我等人,近十天的扯皮来商谈价格后,明清双方最终达成了初步协议。

这些条件,具体如下:

第一,明朝承认清朝的独立地位,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其中清朝为兄,明朝为弟。

第二,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第三,每岁明朝馈清国黄金一千两,白银三十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由于今年战乱太甚,明朝国力匮乏,特准许明朝从明年开始交纳贡金。

第四,清朝一方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第五,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第六,两国划界立约后,此协议一式两份,需长久遵守,不得违反,若有违者,天地鬼神皆不佑之。

这个条约,特别是在交纳岁银贡金方面,比先前时的条件,又压低了不少,故崇祯对这个条件还算满意,最终下了圣旨批准实施。

而在协议达成后,虽然满朝汹汹,多有上书反对者,但在皇帝、首辅、兵部尚书三人的坚持下,朝中的反对议和之言,虽然热闹了一阵,也就最终默认了。

在达成一致后,崇祯复派出郎中马绍愉为主使,参将李御兰为副使,带着一只十余人的回访团队,与宁完我的清朝使团一道返回清朝,以回访清廷拜见皇太极,在两国皇帝共同盖章后,正式生效。

而在朝廷与清使商谈议和细节之际,崇祯正式下旨,给李啸赐郡王爵,升擢李啸为平辽王。

为体现对李啸的看重,以及打算李啸的猜疑,皇帝特别恩准,不必让李啸入京封王,仪式从简,而是专门派出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为代表,带领着庞大的宣旨团,亲往山东宣旨。

八天后,王承恩来到济南,在原先的德王府院中,也就是现在李啸的私人府邸内,对正伏跪于地的李啸一众人等,大声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唐国公李啸,远拓波涛,扫定金州之域,攻克清虏兴发之地,扬国威于异邦,振华夏于沮沉,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奋武以求治,实赖股肱之任臣;拜手以陈谟,必恃朝廷之倚柱。扶乱戡乱,纷列高功而谁何;为王行驱,赓歌国朝之荣光。兹以考绩,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

“……然李啸既为乘龙驸马,乃是帝室一家,朕却嘉贤不避亲,乃再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茅土分颁,作藩屏于帝室;桐圭宠锡,宏带砺于王家。嘉玉叶之敷荣,恩崇涣号;衍天潢之分派,礼洽懿亲,盛典酬庸,新纶命爵。兹特授李啸郡王爵衔,升授平辽王,加授太子太保,其部有功将士,皆付有司从优叙议。朕锡之敕命于戏,体国经野成荡平之。冀我干城之将李啸,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嘉乃丕绩,戮力中兴,以洽朕之荷望,钦此。”

一脸恭敬之态,伏跪于地的李啸,听到皇帝,竟给还在人间的自已,异姓封王,李啸心下,还是颇为震动的。

有明国一代,异姓封王者不过寥寥十余人而已,自已现在升授王爵,倒还是真出乎了自已的意料。

当然,到了南明时,皇帝为拉拢各地军头,导致名爵滥觞,终成王侯多如狗,国公遍地走,但这时明朝已行将就木,乃是非常之时,却不可与现在相提并论。

向来多疑而悭吝的皇帝,竟然肯大方地加封自已为郡王,莫非,是要打什么自已所不知道的算盘么?……

伏跪于地的李啸,在紧张而快速地思考着。

一旁跪立的官员将领,脸上亦是大为动容。

这位李大人,先是成为当朝驸马,又加封异姓王,虽说是销售员至实归,功勋在此,但这圣眷荣宠,也真是天下无双了。

一脸风尘仆仆之状的王承恩,脸上满是憔悴之色,在念完这长长一段圣旨后,他连喘了几口气,才大声宣道:“平辽王李啸,接旨。”

“臣,李啸,接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面色沉峻的李啸,从沉思清醒中过来,缓缓从王之心手中,接过圣旨。

王承恩笑着扶起李啸:“平辽王,咱家真心恭喜了,平辽王这般年轻,却身居郡王之高位,乃是本朝第一人也,放眼天下,何人复有这般荣宠,实令咱家羡慕钦敬之至啊。”

李啸笑道:“王公公谬赞了,李某何德何能,能让皇上这般信重,赐以王爵,李某心下,着实惶愧之甚也。“

王承恩脸上挤出笑容,却压低声音道:“平辽王,咱家有话想对平辽王私下商谈,还请平辽王屏退众人,借一步说话。”

第六百零八章 拥立顺治第三百三十四章 岛津氏覆灭第九百零九章 风沙遮道,山谷阻击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四百六十二章 开封解围第七百零九章 哭庙与廷对第六百五十章 雄关如楔,不可轻弃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郑芝豹,横扫东南亚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罗尗城危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内城第六百章 攻心诱降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归降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丑剧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二百三十章 反间计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归化第六百二十九章 复有何路可走第七百六十一章 权力是毒药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图我,便需我图人第五百八十章 营口登陆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锡,灭大顺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内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该配英雄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压岛第五十七章 报仇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军突至第七百九十二章 唇亡齿寒,入援莫氏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开眼界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八十九章 机会第五百零九章 孤军绝境第一百五十九章 辽东危局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临岫岩,骑兵初战第四十九章 千户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六百三十九章 负尸脱城第九百五十章 北门失守,退守内城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颜求存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掳民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四百九十五章 议和之议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战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复京师 返都北京第二百一十七章 无间道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国运命之战第五百八十章 营口登陆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还是作战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啸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运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怀心思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岩城破,正面对决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郑亲王第九十九章 去处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马铃薯第二百七十二章 军阶考核第二十八章 不归墩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进庐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八十章 将计就计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辽阳 援兵突至第六百八十七章 两县立定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压的火炮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八百一十二章 当道而轰,何人可挡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创皇太极第五百八十章 营口登陆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济州岛第九百三十九章 紧急求援 正面搏杀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战,往击多铎第八百九十八章 众臣劝进 黄袍加身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龙城之战(一)第八百二十七章 当道归降,齐攻阆中第八百一十三章 阵斩孔廷训,直逼庄河城第五百七十六章 压服追杀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国灭 西川一统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体绞杀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个**的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穷,安可回头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缅甸 移民桂王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岛规划第八十七章 马车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