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

汪岳说道:“既然贵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也就冒昧了。”

汪岳沉吟片刻,说道:“其实银荒之事,几年就有了,只是北京情况要远远的好过其他各地。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南北要冲之地,天下金银皆汇集在此。”

“朝廷每年赋税过千万之数,从各地聚集在北京,而这些赋税大体从南而来,用之北方,之前与瓦刺交战多用于经费。而今却也多用于北方水利驰道之用。”

“总体来说,这十几年从来是南银北送。”

“京城大军数十万,少府之下数十万,乃至于官员小吏,数不胜数,我估算一下,一年朝廷发给北京上下的银两,就有近千万之数。”

“故而,北京之银,在整个天下来看,已经是最多了。”

“今年北京银荒,其实是南方银荒波及到北方了。”

朱祁镇一听,心中震动非常。细细咀嚼,却不无道理。

虽然大明南北货物流通从来不少,通过运河,海运,还有寻常陆运。北京附近的经济圈,与江南这一片大明最发达的经济圈,并非没有交集。

但是总体上来说,汪岳说的并没有问题。

从朝廷拨款而论,除却之前南方几场战事之外,都是用于北方。

这也是朱祁镇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

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一点。

那就是而今的中国,其实不能视为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市场。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地域差距,将整个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而大明政府,却是其中最强大的经济体。

政府的举动与倾向,自然决定了白银的聚集方向。

当然了,这种自然的商业贸易,也会纠正一下,比如北方就从南方卖进大量的货物,布匹什么的。

这也能让白银回流。

但是这种回流并不是完全平衡。

正因为汪岳的钱铺非常大。各种网点之间的交流才能让汪岳有这样的认识。而大明朝廷之中,却很少有人有这么方面的意思。

从而也让朱祁镇更加相信汪岳的论断。

那就是银荒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在南方表现出来的,只是波及到了北方,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盘。

这才被发现。

而大明各级政府,从县一级,府一级,省一级,到中枢一级,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除非闹出大事了。

才会发现。

毕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体制,本身就是想将大明建立成为一个大农村,这些金融方面精细的波动,根本不在朝廷的监控之中。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该当如此处置?”

汪岳说道:“臣以为,首先重申禁止金银外流。加大铸币量,臣听闻日本金银不少,而今日本以定,已经加大贸易,从日本得到金银。”

朱祁镇说道:“这两件事情已经做了。”

日本一事就不用说了,而今禁止金银铜钱外流的命令,在宋代都有,而在明初,更是连海都禁了,这个自然也在禁止之列。

而发现银荒的苗头。

内阁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这个。

其实,真要说起来。

金银作为货币,到底是流入的多,还是流出的多,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话题,毕竟这个时代的统计数量总是不够的。

但是大体上来说,大明外贸商品,主要是盐,铁,布匹,丝绸,瓷器,还有些其他的奢侈品。

包括金银器。

不过,历朝历代,一旦有了钱荒,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命令。

汪岳沉吟片刻,一咬牙,先行一礼,退后几步,来到柜台之上,找了一个张字据,双手呈给朱祁镇。

朱祁镇一看,这是一张当票,而是活当。

当的是一个银壶,作价三百两,折价一百五十两。

朱祁镇不知道汪岳是什么意思。

汪岳说道:“这种当票,从来是一式两份,钱铺一份,主家一份。但是很多时候,这当票可以直接当一百五十两银子来用。我虽然已经不当掌柜的,但也看得出来,这个宅子,最少转手了五次。”

“都是拿一张当票当银子用。”

朱祁镇哪里听不出来,他的言下之意,朱祁镇冷冷的说道:“大胆,宝钞之事,这才过去几年,你敢说这个事情?”

汪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大人明鉴,此事不是宝钞,只是店中有几分就能出击几份庄票,以此来代替金银。”

朱祁镇岂能不知道,汪岳言下之意,不就是用一分本钱,发出几份的庄票,只有经营得当,是决计不会出问题的。

其实,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这个主意。

但是他找不到办事的人。

而看汪岳此人,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产业。是一个合用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说道:“有一分差事,适合你做。少府想做一银行。你毕竟合适。”

中国话博大精深就在于此,哪怕朱祁镇口中银行这个词是从后世生搬来的,但是不用多做解释,汪岳一听就秒懂。

银者,钱也。行者,行会也。这名字甚至要比钱铺,钱庄听起来更大气一点。

汪岳大喜过望,说道:“谢大人。”

汪岳本质上是读书不成,从而经商,自己号称什么儒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官迷。

他而今的家产,够他汪家数代吃穿用度了。再多也没有用,甚至因财得祸,这也是他千里迢迢为冼景送礼的原因所在。

而在少府任职,不管官职大小,都是朝廷命官了。

汪家从他开始,就不是商贾世家,而是宦官人家了,这对汪家来说,却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因为没有社会地位,金钱很多时候,只能带来灾祸。

朱祁镇说道:“只是这银行做什么的,你也能听出来,你家的这产业?”

汪岳微微一咬牙,说道:“请大人给半年时间,半年之内,我将汪家所有的产业全部盘出去。”

汪岳自然知道。他不可能一边为少府做事,一边经营自己家的钱铺。

这是汪岳的产业遍布大江南北,想要全部处理妥当,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很紧了。

朱祁镇说道:“好,你既然有如此魄力。朝廷也不会亏待你。这样吧,你带你汪家的人手过来,朝廷给你一分身股,将来未必比你汪家而今的产业小。”

汪岳大喜过望。说道:“谢大人。”

身股在古代股份制度之中,大体可以说是技术股,不用出本钱,但是要参与管理。

朱祁镇说给汪岳的身股,要比得上汪岳的身家。却也不是假的。

虽然汪岳家产也有几十万两,但是多是不动产。但是朱祁镇要的银行一出,决计是遍及大明所有府县。

又岂是汪家而今的产业所能比的。

朱祁镇这个决定,也让另外一个群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那就是少府世家。

就是少府之中,以及由少府衍生出来的各样产业之中,世代把持皇家产业,为皇室服务的人员。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刚刚开始的事情,却是将少府产业推进到极盛的主力。

汪岳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甚至今后很多商人,最大的成就,都觉得是被皇帝看中,收入少府之中,从商贾人家,变成了皇帝私臣。从而改换门庭。

这是后话。

朱祁镇在少府之中设立银行之事,成立之初,也是悄无声息的。等到大家南北府县所缴纳的税银都要通过银行体系而来往的时候,已经是很多年之后。

今日不过是一颗种子而已。

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