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

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

同样面对这个问题的,就是罗伦。

因为罗伦而今在泉州南安县。

而南安县的情况与宁化县是截然不同的。

罗伦根本不用做什么,只是放出了将田亩赋税劳役一切折银的消息,南安县是作为试点之一,就有不知道多少人踏上门来。

就行有身份的人,来探口风的。

罗伦查看当地情况,更是大部分百姓都不安于农事,出海经商已经是很早正常的事情了。

南安县距离泉州不过十五里,又有水路相通。可以说是咫尺之间。而福建之地,人多地少,早就不是传闻了。

泉州这一片平原照旧人烟稠密之极,很多人想从土里刨食,也没有土地可言,但是奔波在海上的水手,商人,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南安人。

而且南安县也有大商人,而且数量不少。

在福建商人的地位,虽然比不上同安商人,他听闻同安商人在福建商人圈子里面更是势力雄厚,一个小县之中,几乎过半男丁都在外经商。

如果能用银子还缴纳赋税,免除劳役,这种府县大多都是愿意的。

而且一条鞭法潜在的好处,还有就是放宽百姓对土地的依附。之前大明朝廷对百姓迁徙控制很严苛的。

动则都要路引。

因为很多劳役都需要人,如果人都跑光了,县里就要抓瞎。

而今一条鞭法之后,这种依附大大减轻,没有利益的事情,大明最基层的府县,是懒得浪费精力的。

罗伦什么也没有做,行一条鞭法的障碍都被扫清了。

且不说一条鞭法利于贫民,即便是富户也愿意,毕竟当地大户多半是涉足海上。比起海上贸易的利益,土地上一点点的利益不算什么。

百姓盼此法,几乎是大旱而望云霓。

如此一来,就省了他们很多麻烦。

至于粮商压价,不看看着里是什么地方,是泉州啊,海运发达之极,你真要抬价,我从后交趾省运两船粮食很难吗?至于银子,跑海贸的人也是用银子结算的。还怕没有银子?

这也是刘定之应手。

朝廷中的人将李东阳安置在宁化,其中心思刘定之岂能看不出来,他反手应了一手,看罗伦怎么办?

是顺势而为之,还是故意唱反调?

如果故意将事情做坏,自然要好好处置。但是顺势为之,岂不是说明最顽固的人都赞同一条鞭法了。

在朝廷争斗之中,刘定之就占了先手。

罗伦此刻也陷入如李东阳一般的矛盾之中。

他其实很想发掘出一条鞭法在地方推行的种种问题。

这一条鞭法没有问题吗?

有的,毕竟这一条鞭法不是从下到上总结出来的,而是在最高层之中决策,然后推行下来的。

在细节上,难以尽善尽美。

但是这都是小毛病。

罗伦顺手就处置了。

在大方向之上,一条鞭法在这种交通发达,贸易活跃的地方推行,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恰如其分。

罗伦卖力推行一条鞭法,想想就知道,他在政治上的前途是没有了。

无他,在政治上,容不下一个反复的人。

但是他硬要从鸡蛋之中挑骨头,却也不是不能。只是他内心不安。

大明而今的政治-斗争,还没有上升到党争的地步。而大明官僚的道德水准,还没有堕落到只看利益的地步。

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官场没有几年的人。

心中尚有一股为官为民之心。

“罢罢罢。”罗伦叹息一声,下令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以一条鞭法征收赋税。

于是安南百姓大悦。甚至附近几个县的百姓,都纷纷向各自县令反应,想如同安南百姓一般无二。

于是,福建沿海各地上奏请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与雪花一般飘来。

百姓积极配合,罗伦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罗伦心思也不在官场之上,几乎一般的时间都在读圣贤书,与吴与弼,陈献章等人通信。似乎准备在这一任县令之后,就辞官回家了。

毕竟他觉得,他在官场之上,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

于是,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的时候,关于一条鞭法的议论,再次在朝廷之中掀起。

如之前,仅仅是朝廷内部的商讨不同,而今却是各地府县都参与其中。

毕竟之前安置的十几个县令,遍布了大明大多省。

朝廷下发的圣旨,也是明发的,各级官员都看着明明白白的。

所以,各地省份都以自己的情况为出发点,议论一条鞭法利弊。

其中近乎旗帜鲜明的分为两派,支持的与反对的。

几乎沿海省份,长江沿岸,运河沿线,江南各地,与北京附近的府县都支持。但是内陆省份,山沟里面的府县,全部清一色的反对。

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对立。

在夏税征收前后,也就是五月前后,成为朝廷议论的重点。

朱祁镇再次召集内阁会议,他令两侧靠墙的地方,摆上了两道几案,整整齐齐有十几米长,而上面没有一处空档。

都密密麻麻的放满了奏折。

朱祁镇甚至没有看完,也令内阁焦头烂额。

都是下面府县的激烈反馈。

朱祁镇说道:“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此事之前已经议定,待各地试点成败之后,再做讨论,国家大事,宁缓勿急,特别是这种牵连天下民生的事情,不论下面怎么说,总是要缓一缓的。”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首辅所言不错。”

其实朱祁镇对而今的情况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一条法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数量在同时扩大。

反对者,以祖制,不合地方民情,等等,各种理由反对,没有什么心意,而支持者也同样多了起来。

这也反应了大明的现状。

以大明之大,很多地方,与江南京城,这些地方百姓收入。相当高。虽然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是总体上来说,与宋朝全盛的时候相差并不大了。

很多市井气象,都显露出来。

但是更有很多地方,还是过着数百年前,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稍稍有一点天灾,就是坚持不下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

还有更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

这个多层次的现实,也让各级地方官对同样的事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这已经很好了。

朱祁镇其实此刻也在反省这一点。

一条鞭法到底适合不适合全国推行?

银荒的问题,粮食储备的问题,役法的问题,胥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一条鞭法纠缠在一起。

一刀切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朱祁镇心中虽然有这个想法,却决计不会先说出口的。因为他只要透漏出一丝风声,那些反对的人就会得寸进尺。

进二退一的手法,朱祁镇太熟悉了。自然知道该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不过,”朱祁镇说道:“这些奏折之中,宁化县知县李东阳的奏疏特别有意思,朕不知道诸位先生看过没有。”

朱祁镇一示意,怀恩立即指示小太监,将手中一叠奏折抄本一一个递给各个内阁大臣手中。

这些内阁大臣有得已经看过李东阳的奏疏,有的没有看过李东阳的奏疏。

但是不管看过没有看过,而今皇帝让人看。自然都会细细的再看一遍。一边思索李东阳的想法。

刘定之自然是看过的,看着皇帝如此郑重的应对李东阳的奏疏,他心中暗暗欢喜,就知道宁化县这个困境是困不住李东阳的。李东阳非但能完美的解决,今后更是要简在帝心了。

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八章 断事官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九十章 贝琳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