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

正统三十三年,春。

李东阳到了宁化县已经大半年了。

这小半年的时间之内,李东阳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习当地话。也就是客家话。

李东阳来到宁化的时候,一心想要大展拳脚,但是到任之后,他才发现,除却宁化当地的读书人之外,他听不懂任何人话。

因为宁化当地所说的是客家话。

李东阳在北京长大,虽然后世的北京话,与这个时代的北京话,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但是大体上还有相互承袭的关系的。

让一个从小到大说北方官话的人,来到宁化,除却当地读书人读书的时候,学习过官话之外,他不能与任何人交流。

甚至很多时候,他都要与人笔谈。

因为福建大山之中的读书人,官话说得也不是太好的。

在李东阳听到耳朵之中,就好像有一只蚂蚁顺着耳孔钻进身体之中,那是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如果是寻常县令。

或许他只求在这里待上一任,清净无事,然后赶紧调走便是了。

但是李东阳却不这样的人。

他这大半年虽然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有一个成就算是点亮,那就是客家话精通。

一度让李东阳有些高兴。以为可以畅通福建无阻,很快他就知道,福建方言的复杂繁琐,他所学的客家话,反而与江西,广东一带的客家话有所相通。

总之,他如果想学会整个福建的方言,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李东阳只能放弃了。

不过,李东阳在学术上的野心,暂时遏制住了。

他将心思全部放在宁化县了。

而宁化是一个什么地方?

是一个穷地方。

如果加一个形容词,那就是在群山环抱之中的穷地方。

从后世来看,也是如此。

后世宁化县的头衔有,红军长征四个发起县之一,二零二零年终于脱贫的县。而在这个时代,条件更是艰苦万分不止。

宁化县编户有五十一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共五千多户。数万人丁。但是土地很少,福建本来就是人多地少,真正可以耕种的多是沿海的平原地带。

宁化县却在武夷山下,穷山恶水。

大部分田地都是旱田,山田,很多地方的产量,连北方大部分地方都不如。很多土地只能收上数斗米。

连一石都上不了。

数万人丁,也不是在宁化县聚集,而是分散在群山之中,聚族而居,李东阳也看过客家人的院落,那哪里是什么院落,分明是一个坞堡。

数百人丁把守,水粮具备,守上数年都不能问题。

这就是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宁化县的宗族势力特别强大。

倒不是说,大明别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宗族势力了。哪里都有宗族势力,但是别的地方,也没有像宁化县一般。

没有这些大家族的点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黄家,李家,宁家等几大姓瓜分了宁化县上上下的权力。

这些族长也不是善茬,都是能一声令下,拉过来几十个上百人个壮丁出来,打生打死的。

而李东阳能管理的县城,也不过几千人而已。说起来,也就是后世一个大村落。

这也罢了。

最让李东阳感到棘手的是,商路艰难。

说实话,宁化县与江西石城县相距不远。这一条路,也是从福建到江西的山道之一。

只是一路都是山路,能通过多少人?

而宁化县的生态,近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

银子这东西,在宁化县流通很少,也就在县城之中用。在乡下大多用铜钱,甚至很多地方连铜钱都不用。

干脆是以物易物。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穷。另一个方面,就是宁化县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除却每年运送田税到福建去之外。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

但是如何从土地刨出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让百姓缴纳粮食之后,再缴纳赋税,几乎将百姓生生给逼死。

毕竟,宁化这个地方能有几家粮商,这些粮商无不与这些大姓有关,想想也清楚,宁化县穷乡敝土的,又不是交通要道。

谁傻子一般来这里经商。这里的收的粮食,要运出去非蚀本不可。

而且李东阳又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里的银价太高了。

高到什么地步。

李东阳来当官之前,为了以被万一,从家里拿来一两百两银子,这将李家的积蓄掏出了一大半了。

随身携带,不敢动用,唯恐有一个闪失之后再动用。

李家在北京城之中,也不是什么富豪。李东阳不过是军户出身,考上进士才几年。这一笔钱大多是李东阳的几年俸禄,再加上家中几亩薄田的收益而已。

在北京城之中,如李东阳这般的人家,绝对不在少数。

但是李东阳到了宁化县才发现,他居然成为宁化县之中最富有的一撮人之一。

这里的一两银子,要比北京城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超过不知道多少,特别是在人力上。这也是福建江西人口密度位居大明之冠的绝好证明。

折银,在很多地方是一项减税行动。但是在宁化县这样的地方,却是一个加税的行为。

这让李东阳内心之中矛盾不已。

他当然知道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试行一条鞭法。只是他显然小看了,朝中某些人老辣的目光。

几乎在选中这个县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想在宁化县推行一条鞭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宁化百姓有钱了再说,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昧着良心,好官我自为之,管他百姓死活?

这也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被那么多人反对的原因。

他们倒不是看不出张居正的办法好,而是一条鞭法不适应于很多地方。

只是大明行政能力,统一推行一个法度,就已经很吃力,如果再让下面各行其是,按照他们地方特色分别改良,只会弄得群魔乱舞,更不成样子。

只是要让李东阳昧着良心,做这事情,他根本过不了他心中那一道坎。

而让宁化百姓手中有银子,这一件事情岂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李东阳的任期只有三年而已。

而且北京那边还有不知道多少等着消息。

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李东阳更知道,他如果一道反对在宁化县实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上去,可以想像,上辜负了刘定之一系列人,下失望于陛下,今后的政治前途就算完了。

一时间将李东阳陷入两难之中,不知道该如何进退。似乎进也不能,退也不能陷入死局之中了。

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章 外戚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