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襄王金册

沉重的喘息之声,在朱祁镇的耳边想起,一时间他忘记了自己睡了多长时间。

是一夜?是一年?还是一辈子?

眼前的一起熟悉且陌生,脑海之中无数片段陌生且熟悉,有一种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觉。好一阵子才找到了之前的记忆,眼睛一颤,忍不住流下泪来。

虽然记忆之中,那个人不过是历史上的宣宗皇帝,但是此刻他身体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喊着:“父皇。”那个从来将他捧在手心的父皇,他也是眼睁睁的看着父皇离去,硬生生的哭晕过去。

此刻他又想起那股撕心裂肺的痛楚,也不知道小孩子泪腺特别发达,忍不住一滴滴流在枕头之上,不一会儿,就打湿了一大片。

他不知道,自己是做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大梦?还是堪破了胎中之谜,觉醒了前世记忆。反正另一个自己,从小上学长大,学习结婚,意外死亡,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冲了过来。

两个人记忆就融合在一起了。

他到底是朱祁镇,还是后世的那个现代人。只是此刻这都不重要了。

锥心的丧父之痛,让他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

明宣宗,也就是他的父皇,于宣德九年正月初三架崩,享年三十八岁。

或许别人会这样那样的评价明宣宗,但是在此刻,朱祁镇看来,明宣宗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他的父亲。

“小爷,您醒了。”似乎是听见了里面的动静,一个太监脚下好像踩了棉花一般,走了进来,说道。

“王大伴,而今是初几了?”朱祁镇微微扶着额头问道。

王大伴就是王振。王振乃读书人出身,虽然一身太监服色,但是整个人气质儒雅,文质彬彬。看上去好像是一个读书人。

王振在永乐年间进宫,但是在永乐年间,他不过是一个办差的太监,并不是太得用的。进入了宣德朝之后,明宣宗对太监的管制有所放松,而且王振因为学问不错的缘故,被明宣宗赏识,做了朱祁镇的启蒙师傅。

纵然明宣宗对朱祁镇极好,但是事务繁忙,也很少有是陪他,真正陪在他身边的,就是王振。故而他们两人之间的情分很特殊。

至于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目光幽幽的看了王振一眼。

……

王振说道:“今早已经是初四,作个小爷昏睡过去之后,奴婢就护送小爷回宫休息。”

朱祁镇心中叹息一声,暗道:“一天了。”

他多么喜欢时间能留在昨日。一想到他再也见不到父皇,他眼睛一红,就再次想流下眼泪。

王振见状,跪在床前,说道:“小爷纯孝,即便是皇爷在天有灵,也会欣慰的,只是而今却不是悲伤的时候,有一件大事,奴婢不得不禀报小爷。”

“什么事情?”朱祁镇声音之中带着哭腔说道。

王振膝行几步在朱祁镇耳朵边说道:“太后在宗人府,带走了襄王金册。”

朱祁镇眼神顿时一愣,随即瞳孔缓缓的收敛起来,连呼吸都沉静下来了,朱祁镇声音带着一丝颤音,说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王振说道:“就在昨晚。”

金册是什么?

金册玉牒乃是宗室身份的证明,是老朱家的族谱。一个皇室子弟诞生之后,就有人将办好金册玉牒记录上名字,存在宗人府之中。没有金册玉牒就是私生子。

让朱祁镇如此害怕的事情,并非这金册玉牒有什么不对,而是金册玉牒的一个用处,就是如果想要登基的话,就必须用上金册玉牒。

如果寻常时候,这东西丢也就丢了,不见了也就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而今皇位虚悬。而襄王的金册玉牒偏偏丢失了,简直是太巧了,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让朱祁镇如何能够安心啊?

如果说朱祁镇还是九岁孩童,而今之事,他或许反应不过来,但是此刻朱祁镇情感上与历史的朱祁镇感情相通,但是多出了不少后世的记忆,心智决计不下于任何成年人了。

虽然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感染了谁。但是他却能立即抓住重心。

朱祁镇说道:“太后要立襄王吗?”他一边说一边看向王振。

王振见朱祁镇眼睛看过来,心中一愣,他在朱祁镇身边这么多年,可以说,天下间最熟悉朱祁镇的人,一个是他,一个朱祁镇的奶娘李氏。他第一次感觉到朱祁镇的眼神是如此陌生。

只是此刻,他没有多想,只是觉得经过父丧之后,小爷一夜之间长大了。

这样的事情王振并没有少见过,父母在,有遮风挡雨的人,是一个模样,父亲去了,一夜之间,只能靠自己了又是另外一个模样。

王振说道:“奴婢不知道。”

朱祁镇想了片刻,缓缓的摇头,说道:“太后不会的。有祖宗家法在。”

朱元璋定下的嫡子继承制度,而朱祁镇也是早早的立了皇太子。可以说名正言顺。而且朱祁镇的记忆之中,历史上的他也是顺顺利利登基的。这位太后,也就是他的奶奶,乃是明仁宗皇后。

是太宗朱棣的儿媳。

在永乐年间,帮助仁宗皇帝与汉王夺嫡,在仁宗皇帝去世后,又是主持了皇位交接。决计是一个明白人。正因为是明白人,是决计不会做傻事的。

王振有些着急,说道:“小爷,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须知两宫不和已久。胡皇后这一件事情上,皇后可是大大违逆了太后的意思。而且襄王乃是太后亲子,一旦有一个万一。可就万劫不复了。”

朱祁镇一听,顿时冷汗淋漓。

忽然从床上翻身坐起来,露出洁白的里衣来。

胡皇后废立之事,当时朱祁镇刚刚出生,但是他也听宫中老人说过。他的母亲孙皇后,本是走了太后母亲,彭城伯夫人的路子送进太子宫中,打小被当做当时的世子妃,也就是父皇的妃子来培养的。

宣宗皇帝与孙氏也很恩爱。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当宣宗皇帝成亲的时候,太宗皇帝朱棣又指了一个世子妃,也就是胡皇后。

当时太后还去见文宗皇帝说情,但是文宗皇帝却说已经晚了,已经昭告天下了,天家之事,如何能出尔反尔,故而孙氏就只是做了妃子。

不过,宣宗皇帝对孙氏非常好。

在之前,贵妃是没有宝册的,但是宣宗皇帝为孙氏开了先例,太后也觉得对不住孙氏,这些也都应允了,却不想宣宗皇帝与孙氏想要废后。胡皇后入宫以来,贤良淑德,得到了仁宗皇帝,太后,乃至宫中上下的敬佩。

从来没有过错。如何能说废就废。

只是木已成舟,太后即便后来知道,事情原委,又能怎么样啊?难不成再废一次后?只是如此一来,太后对孙氏就相当看不入眼。将宫中乱象都归为孙氏身上。

虽然孙氏已经是皇后,但是在太后面前,从来不受待见。

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八章 断事官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五十二章 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