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

第一百零五章理财圣手

王直微微捻须,说道:“周忱是一个能臣,这一点,不仅仅朝廷之上谁都知道,否则也不会让他在江南巡抚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年,细细想来,却是宣德五年,临危受命之后,就没有挪过位置了。”

朱祁镇说道:“临危受命?”

“正是。”王直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回忆的神态,说道:“臣记得,宣德年间免去江南钱粮大概有一千一百万石之多。”

“我朝每年赋税才多少,不过二千多万石,但是各处钱粮具有去处,每年能够结余二三百万石粮食,就算是好年成了,在永乐年间,更有入不敷出之态,江南钱粮才朝廷根基所在,连续数次,征收不力,不得不面去欠粮,当时可以说是朝野震动。”

“宣宗皇帝,多次召大臣密对,商议的就是如果处置江南钱粮。”

“当时东里公力劝宣宗皇帝,启用周忱。”

“周忱受命之后,奔驰数千里,青衣葛布一驴而已。遍访江南,结果官场算时间,都知道新任巡抚要到了,却不知道在何处。他自己换了官袍,独身登门,满座皆惊,却不知道新任巡抚已经到了大半个月了。”

“周忱当时的上奏,臣还记得一二,‘有重负之名,无征输之实,’‘重负则-民逃,苏州民户逃亡过半,人地为空。’”

“面对江南的情况,他一方面请陛下免钱粮,另外一方面却是实行平米,折纳两法。”

“所谓平米,却是将加耗列入正项之中,太祖皇帝与民休息,大明赋税不重,即便是江南重赋,但江南百姓最苦之处,非是纳粮,而是运粮,特别是北京迁都之后,江南之粮千里迢迢运到京师,足以让百姓破家破产。他与平江伯陈瑄商议,改民-运为官运,百姓只需到江阴纳粮即可,并且将这种路上的消耗,称之为耗米,加在正项之上。”

朱祁镇一听,顿时皱眉,心中暗道:“这不是加税,百姓怎么能乐意?”

朱祁镇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也是了解升斗小民是一个什么心态,你做的再好,但是关于钱的问题上,只要加了一毫,他们都能怨声载道。

怎么可能,一边加税,一边让百姓称赞。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直似乎看出了朱祁镇的心思,说道:“陛下有所不知,江南民间苦于运,而今加征耗米,各家就不用出丁了,百姓自然乐意,而且周忱加征耗米,也是有分寸的。官田少加,于民田多加,有意均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怎么回事?我记得朝廷在江南有好几十万顷官田,难道官田赋税重于民田?”

朱祁镇对此还是很清楚的,太祖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将前朝官田,也就是宋元官田,还有张士诚家族的田地都列为官田。

但是官田征收与民田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是朝廷多收了一分地租而已,但是普通百姓佃种别人家的田,也是要收地租的。不过是将地租交给朝廷而已。

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征了。

王直说道:“陛下,江南官田早就不是开国之初了,而今不知道转手了多少次了,佃种官田的百姓,不仅仅要交官府的赋税,地租之外,还要给地主交分子。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朱祁镇一听,心中暗骂道:“二房东这种事情,在古代也有。”

本来在国初的时候,就是百姓直接从朝廷这里租官田,而今官田早就不清楚了,只是官田上的地租也名存实亡,成为土地另外一种附加税而已。

朱祁镇用脚趾头想,这里面一定有不知道有多少交易。

为什么朝廷几十万顷的官田,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朱祁镇本来想问,但是一看王直低头垂目,默默的捏着自己的胡子,不言不语。

朱祁镇心中一愣,心中暗道:“果然是‘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而今江南官田,果不可问。”

汉光武帝派人度田,结果就出现这个结果,河南就是京畿,南阳乃是帝乡,各种权贵盘根错节,自然不是不可问的。

而今江南官田的问题也如此。

年代久远,发展到现在的情况,并非一日两日的情况,参与进去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查未必能查清楚,但是能查清楚又如何?他们没有少纳半点钱粮,不过是苦了百姓而已。

而且有些人已经死了,怎么处置?真要血洗江南不成。

朱祁镇叹息一声,不再问了。

王直见朱祁镇平静下来,继续说道:“而且这耗米之用,不在官府,而是设济农仓,但凡乡里之用,皆从中出。则百姓虽然出了耗米,但是徭役减轻了不少,他们自然乐意了。”

朱祁镇听了之后,脑中忽然冒出一丝火花,说道:“你的意思,这耗米之处,可以代役?”

王直说道:“不能完全代替,但是耗米之用,多在军需物料,驿马传夫,荒年赈济,修建河道,等等。”

朱祁镇一时间暗叹道:“民生多艰。”朱祁镇怎么不明白,这所谓的等等,大多都是没有名目的负担。

说实话,如果真正进入国家正税的赋税,其实并不算太多,但是就怕那种没名没分的杂项,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就是要交的钱。

周忱名义上加了一项赋税,就是耗米。但是实际上是减了不知道多少没有名目的苛捐杂税。

周忱为什么会被江南百姓称为青天,朱祁镇也算是明白了。

王直继续说道:“平米之法,正税在官,加耗在民,可谓官民两便。”

朱祁镇微微一皱眉,说道:“等等,你说加耗在民,这济农仓是谁主持的?”

王直说道:“是地方官负责。”

朱祁镇心中不知道再想些什么,微微愣神片刻,说道:“先生继续说折纳吧。”

王直说道:“折纳之事,其实并不是周忱开创的,只是周忱手中才大规模推行,在太祖的时候,就有赋税折银,但是总体来说,数量不多。”

“但是江南米粮本意是供应京师百官俸禄,但是迁都之后,将米粮从江南运到京师,粮食消耗太多了,这才推行折银之法,将官田米粮折成现银,送往京师,如此一来,百姓负担就降低多了。而京师百官俸禄,也可以直接用银了。”

“而且周忱在江南所推行的,也比仅仅是折银,也有折布,可以让百姓少交钱粮,便于运输,公私两便,特别是在松江,松江布甲天下。各种折纳之中,百姓所折的米价,总是比当地米价要高一点。如此百姓就轻松多了。”

朱祁镇起身踱步,喃喃的说道:“平米,折纳。”

这四个字,让朱祁镇想了很多。

将一切赋税折银,这是什么?是一条鞭法。

免除力役,交纳钱粮,这是什么?这是摊丁入亩。

这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财政政策,甚至要写在历史教科书之中的,但是而今看来,周忱的所做所为都有了苗头。

不管是因为周忱到底是怎么想的。朱祁镇对周忱的看法,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心中暗道:“却不知道周忱是不是朕的王安石?”

王直说道:“陛下,臣刚刚说过周忱名声不好,陛下大概以为周大人得罪豪强了?但是如果单单是如此,臣也不会在陛下面前出此言。”

朱祁镇说道:“这周忱却是做了什么事情,让先生如此看不惯?”

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