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

太皇太后所料果然中了。

朱祁镇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宫中事务。

仅仅是二十衙门的主官看清楚了,将各衙门的职权也分清楚了。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关心这些事情了。

主要是李时勉的功课太近了。

李时勉为人师表,刚直严肃,对朱祁镇的教育非常上心。而且对朱祁镇的进度,只需问上几句,就能清楚明白。

每天布置的功课,几乎是量身定做。

让朱祁镇没有多余的时间,而且他还在了解朝政。

朝政固然没有他插手的余地,但是他也不能连朝廷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吧。

“想要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就一定要换掉李时勉。”朱祁镇心中暗道:“但是怎么换掉?”

王振倒是有不少骚主意。但是被朱祁镇一一否定。

王振的主要太过阴毒了。

李时勉并没有犯什么错,也称得上是一个好官,又是太皇太后亲点的。即便不给李时勉面子,也要给太皇太后面子。

朱祁镇忽然想起张忠,暗道:“张忠分明是一个有想法的。”就传令张忠入宫,将这一件事情给他说了。说道:“李师很好,但是而今却不是朕所需要的。你有没有办法,让李师退了讲官。”

张忠咳嗽两声。

张忠虽然身上挂着乾清宫侍卫统领,但是他平日不在乾清宫当值,真正当值的是石璟与张大川。

两人的身手都是相当不错的。

张忠虽然是挂名,但是他却有随时进宫的权力。

朱祁镇有时候也常常与张忠聊聊。

这位少国公是真有见识,天下掌故,如掌观文,不管是朱祁镇问到什么地方,都能应答如流。

只是身子骨太差了。

如果让他天天来宫中,非要了他的命不可。

要知道,紫禁城是相当大的,明朝可没有什么紫禁城骑马特权,张忠必须入宫之后走进来。

要走好几里,对张忠来说,太耗身体了。

朱祁镇只能三五日见张忠一次。

张忠不负朱祁镇的期望,几乎是立即说道:“陛下想让李大人无罪而免讲官,却不大可能,但是用九龙治水之计。”

朱祁镇听了,眼睛一亮,说道:“九龙治水?果然好计。”

九条龙一起治水,反而没有人管了。

想免了李时勉有些麻烦,但是多提拔几个人当讲官,却是容易多了。而且朱祁镇也知道,为帝王师是不知道多少读书人的期望。

这一件事情,只需顺水推舟就行了。

朱祁镇想了想,还有些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说道:“卿可以为朕办此事吗?”

张忠说道:“微臣遵命。只是这事情想要顺其自然,却需要一些时日。”

朱祁镇微微一笑道:“无所谓。”一时间情绪却有些低落,说道:“李师其实不错。只是却不是朕想要学的。”

张忠回到英国公府中。

躺在床上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

这一段时间,他虽然不常入宫,但是并没有闲着。他的书房之中,好几张大桌子拼接在一切,无数本书籍的翻开,上面一处处用朱砂标记出来,用镇纸压着。

还有数根绳子横过空中,上面一个个夹子,夹着一张张写满文章的纸张。

都是张忠的笔记。

张忠当初在乾清宫献策之后,后来也慢慢明白了朱祁镇的心思。

不过,他并不在乎。

如果在此之前,他所想的不过是一个想法而已,但是他而今却要将这个想法整理成文章。

每当他感受到身体的虚弱,就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他不知道还有几年可活,但是文章千古事。如果能留下一篇千古不朽之作,他这一辈子也算没有白活。

只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

在文章之上,他其实天赋不大。而且大明前期的文坛,也是相当沉寂。即便是当时所谓的大家,也未必能在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当代名声显赫的文臣,大多留下的是政绩,而不是文章。

不过,他却看出一个机会。

当今陛下,英明早慧。胸有丘壑。虽然极力隐藏,但是想要纳南洋为疆土的意思,却表露出来了。

既然如此,他就准备写一篇《南洋策》,梳理南洋历史,如何占领南洋,归为本土等问题。

这文章也就张忠能写。

张辅毕竟还活着,他久在安南,对南洋的情况自然也不会不了解。在战略上可以指点他,而张忠虽然身体弱,但是从小读书,在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意见写成一篇不破的文章。

就如贾谊的《治安策》,等。

如果能主导大明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战略。他即便死了,也甘心了。

不过,而今这一件事情,要先放放。

张忠思考片刻,说道:“派人持父亲名刺,请王英王学士过府一叙。”

张辅与文人墨客素来交好。张忠与他们也有交游。自然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最好。

王英就是张忠的切入点。

王英是谁?

王英就是当今文坛大家。作为翰林学士,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清贵之极,可以说从太宗皇帝以来,朝廷重要的圣旨制书,都是王英起草的。

据传乃是王导之后。

从小丧父,由母亲养大。当时穷困之极,难以为继的时候,有人劝他母亲将家中藏书卖掉。但是他母亲坚持不肯,竭力将他养大。

王英乃永乐二年进士。常伴太宗左右。有名的逸事,就是太宗皇帝北伐,过李陵城,掘一碑,左右都不认识,唯有王英看得懂。

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将王英,与太祖朝的宋濂,刘三吾。太宗朝的解缙,胡广相比,要他再接再厉,误让先人。

可见王英名声之盛。

张忠选择王英,固然是因为王英声明之盛,乃是争夺讲官的人选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英脾气与李时勉不同。

李时勉就好像是一块石头,又臭又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圆滑变通。

但是王英能侍奉太宗皇帝,这么难伺候的皇帝,也从来没有重大过失,可见他圆滑之处。

当然了,并非说王英就不如李时勉了,在文章学问之上,王英恐怕在李时勉之上。只是太皇太后觉得李时勉品行冠于当世,可谓之铮臣。

是本朝的魏征。

皇帝身边要有正人君子,受其熏陶,这比学一些之乎者也重要。

当日,王英赴宴,却见接待他的不是张辅,却是张忠,心中却好奇起来。因为这张少国公,因为身体原因,常常深居简出。

鲜少见人。

更不要说请人过府一叙了。

王英微笑的眉头慢慢的变得平直了,眼神也庄重起来,神光内敛,目光之中好像有什么东西隐藏。说道:“可是宫中有不肖之辈,威胁陛下?”

张忠说道:“有太皇太后在,自然是没有的。只是国子监祭酒李大人,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小侄知道他想启沃圣心,小侄恐怕适得其反?”

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七十章 诸子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八十四章 陈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