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

文华殿之中,气氛似乎与往常一般。

李时勉站在朱祁镇的面前,为朱祁镇一点一点讲解孟子精义。甚至连太祖皇帝删去的文字,也不避讳。

似乎想以微言大义,感化朱祁镇。

朱祁镇认真听讲。不敢用一丝走神。一来,李时勉为人很严肃,但是讲课之上,还是有些水平的。最少朱祁镇能听得进去。绝非后人所想迂腐不堪,教条不已。

恰恰相反,真正在儒学之上下足功夫的人,有自己见解的人,反而不教条。凡是将一些教条奉为天条,不可越雷池一步,反而是半桶水。

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是这样的。

二来,一对一教学的时候,哪里有朱祁镇走神的余地。李时勉手中太皇太后所赐的戒尺,可不是用来摆样子的。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也是李时勉最后一课。

明天,就是王直过来教授春秋。

朱祁镇觉得暗中阴了一把李时勉,心中有些不安。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上午时分。

窗外照射来的阳光越来越短,已然到了窗户外面了。

古人都有一个本领,那就是看看天光,就能大概估计是什么时辰了。李时勉微微瞄了一眼,说道:“时候到了,陛下今天就到这里吧。”

朱祁镇连忙起身,说道:“谢过先生。”

李时勉说道:“陛下,今日是我最后一次教授陛下,老臣有一言,还请陛下听之。”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陛下之聪慧,实乃天纵,老臣教授学生数十年,从没有见过早慧如陛下者,然有一得必有一失。”

“臣唯愿陛下以不聪明为要。”

朱祁镇说道:“不聪明?”

朱祁镇有些不明白。

李时勉说道:“守业之难,不在机巧,而在人心。陛下秉先圣之仁义之心,行事纵有一过,为臣下所乘,终不失大业。然生轻天下之心,以为天下聚在算计之中,纵有百成,终有反噬,还请陛下明鉴。”

朱祁镇听了,脸色微红。

他觉得李时勉定然是知道这背后有他的推动。随即又暗暗品味这一句话。觉得李时勉不会单单如此说。

只是连忙说道:“学生知道了。”

李时勉退后几步,向朱祁镇行一礼,只是满头白头似乎一下子闯进了朱祁镇的眼帘。朱祁镇心中一酸。连忙上前扶住李时勉说道:“朕有些小算计,李师不要怪我。”

李时勉说道:“陛下毕竟年幼,臣也心急了。只是为君之道,还是以光明正大为要。”

朱祁镇说道:“我知道了。”

李时勉再行一礼说道:“老臣告退。”

朱祁镇目送李时勉走了,心中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概因李时勉这样的人,朱祁镇在后世从来没有见过。

李时勉是真正的儒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在奉先圣之言。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朱祁镇甚至有一种自惭形愧之感。

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以人为鉴。

不敢说李时勉就是道德完人,但是在后世,朱祁镇实在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不畏强权,数次劝谏太宗,仁宗两位皇帝,几死。

言行合一,坦坦荡荡。似乎一言就能看穿肺腑心肠,绝不会失信之余。

朱祁镇也知道,李时勉其实没有私心的。

只所以层层加码让朱祁镇学习,不过是觉得朱祁镇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

后世都鄙视那种坚信道德标准的人,觉得那些人是傻子。但是真正有这样的人在面前的时候,才知道震撼。

不过,朱祁镇也相信,如李时勉这样的人,在大明朝也会太多的。

第二日,替换李时勉的讲官就来了。

就是王直。

让朱祁镇第一看到的就是汪直的大胡子。

不,这个时代说是美髯。

王直与李时勉不同,他为人处世,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果说李时勉第一印象,就是让严肃起来。

似乎,在李时勉面前任何一点失礼的行为,都会应该。

但是在王直面前,却让人不由的放松起来,生出亲近之感。

他讲的是春秋。

却不仅仅讲春秋,每讲春秋一则故事,就旁征博引,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排列出来,然后以圣人的评价解读。

这样做会如何,不这样会如何。细细分析其中微言大义。

朱祁镇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意控制。

他又一点担心,如果在王直面前表现太多,王直也与李时勉一般加快进度,怎么办。

但是很快,朱祁镇就将这个心思放在一边了。

因为他发觉,王直与其是讲春秋,其实却更像是讲史,每一句微言大义都能让他延伸出十几个类似,但是做法不同,有不同结果的故事。

这个说的故事,并非给小孩子讲的故事,而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最少有正式记载的事件。

一时间朱祁镇听得津津有味。

说实话,朱祁镇固然有后世人的思维,但是对中国历史谈不上精通。

与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相比,就可以说不精通了。

除非后世历史系的学生,不然学过那几本历史教科书,仅仅是常识而已。甚至说严重一点,因为描述历史的角度不同。

你甚至觉得,你读了一个假历史。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能忍得住,但是后来听得入神,忍不住发问,对历史细节,以及种种观点不同。

王直含笑解释清楚。

就这样不知不觉居然到了中午。要到了下课时间了。

王直送走了朱祁镇之后。

嘴角挂着起一丝苦笑,说道:“这是什么事情?”

王直与王英齐名。也是永乐二年的进士,与王英是同年,两人关系很好。王英弹劾李时勉,为了避嫌,这讲官的职务,他不上。却推荐了王直。

王直对此也是又惊又喜的。

毕竟为皇帝当老师,其中的诱惑太大了。不说别的,而今政坛大佬都是仁宗皇帝潜邸出身的。

只是杨士奇唯恐王直重蹈李时勉的覆辙,在王直上奏题本的时候,他特地召见了王直,给他讲明白了。

皇帝尚在幼冲,要感化为主,要让皇帝感受到圣学的魅力。而不是强来。在功课上也不要太严,只需让皇帝知晓大义就行了。

甚至还给皇帝学习进度,做出的规定。春秋一经,最少要让皇帝学上一年。

他当时也觉得没有问题。

不过真正教授陛下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所在。

陛下真不是一般人。

很多事情,几乎不用多言,就能领会。给陛下准备的教学进度,不过半个时辰左右都讲完了。

所以王直临时改变了内容,将课程偏向讲史的方向。

这才将剩下的时间给熬过去。

此刻,他才知道了李时勉为什么讲课这么快了。

并非不在意小皇帝身体,而是按着皇帝的接受程度来的。

一时间他想起李时勉被换下背后是不是有其他问题了。不过,他常在吏部,自然知道朝廷之中种种猫腻。

索性他得了最大的实惠,与皇帝结下师徒名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追究了。

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