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

第一百三十八章瓦刺退兵

也有人说了,正统年间以来,九边似乎没有太平静过。这和平有些假。

并非如此,九边虽然时有战事,但是不过千人以下,甚至数百人的战斗,这样的战事放在大明战略层面根本算不了什么。

最少没有数万规模入寇,更没有大量百姓死伤。

这对边境百姓来说,就可以说是太平日子了。

成国公心中也承受很大政治压力。

是的,朱祁镇给成国公放权了。

与瓦刺是战是和,成国公而今可以一言可决。

但是这种权力对成国公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因为做决策的是他,如果开战之后,打得不好,不是一场大胜,那么成国公就可以想象,后面的御史言官,怎么用唾沫星子将他给埋了。

这不仅仅关系到他朱勇一人的生死,还关系到成国公满门的成败。

张辅劝导他的话,他更是听在眼里。

伴君如伴虎,皇帝这东西,爱之能举之上天,恨之能按之入地。而今成国公府越是风光,朱勇心中不安就越发深重。

所以,朱勇更加不敢犯错。

“报,大将军,瓦刺退兵了。”朱勇正想的时候,有一人来报,朱勇立即打凉棚看过去,却见只有一支两千多人的车队留了下来,其他大军,就好像是退潮一般,片刻之间就退了下去。

朱勇心中微微一叹,暗道:“如此也好。”

朱勇也就按瓦刺也先的说辞层层上报了。

等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朱祁镇却没有在宫中,而在武学之中。

经过数年的积累,武学学员素质已经达到了刘永诚认可的程度。而且朱祁镇在瓦刺大军临近的时候。也要宣明皇帝尚武之意。

朱祁镇就来到了武学之中,再次汇集武学所有学士,御前比试,决出前三名来。

前线消息到朱祁镇手中的时候,正是朱祁镇看下面比试的时候,他看了看手中的情报,心中有一阵冷笑。

他很清楚,他的生日乃是十一月,而今还有大半年时间。瓦刺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也好。”朱祁镇心中暗道。

虽然这种自欺欺人的感觉,让朱祁镇很是不舒服,但是如果考虑朝廷现状,朱祁镇也只能忍下这一口气,不去多想了。

毕竟今日大旱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数年前连续三年的河北大旱,这一次大旱覆盖范围特别广,从北京到湖广。北方也就罢了。

北方大旱朱祁镇其实也都习惯了。

春旱已经成为每年都要发生的事情。而这一次波及到湖广,却是一件大事了。

毕竟大明主要的粮食产区,正在向湖广转移,江南虽然是赋税重地在,北京粮饷多从江南而来,但是江南百姓更喜欢种植经济作物,而并非稻米。

朱祁镇看周忱的履历的时候,就发现周忱组织过百姓从湖广集中购米,到江阴交赋税。这个政策让很多百姓称便。

但是朱祁镇虽然是皇帝,但是在经济层面,他也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的减少,湖广粮食生产的增加,是不是让湖广成为大明粮食最重要的产地?

朱祁镇根本无法做出判断。

但是粮食生产向长江上游转移,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一来,湖广大旱,就是让朱祁镇想不重视都不行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祁镇心中并不想与瓦刺打仗。这局面虽然很难看,仅仅是有一张遮羞布,但是朱祁镇也只能认了。

朱祁镇看过这奏疏,随手递给范弘,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一般。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每当看见武学的学子,朕心中就安心许多了,大明有如此忠勇之士,又何愁瓦刺?”

刘永诚恭恭敬敬的说道:“陛下谬赞。”

朱祁镇说道:“保定侯。”

孟瑛立即出列说道:“臣在。”

朱祁镇说道:“你觉得这些学生如何?”

保定侯孟瑛看见了其中还有几个孟家子弟,说道:“回禀陛下,以臣之见,都是好苗子。将来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材。”

而今大明武学,其实还是一座贵族学校,凡是能在这里上学的,最少带着一个世袭百户官职。要么就是有祖上的恩荫,与皇家沾亲带故的。

保定侯孟瑛的子弟都在这里,他岂能说什么坏话。自然是捡好的说。

不过平心而论,说这些人将来有多了不起都是有些虚言,但是大部分学员放出去当一个百户,却也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将来,就要看他们运道了。

战场上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就如同孟瑛,少年的时候,协助父亲打赢保定之战,不仅仅让父亲一战成名,也让他自己成为将门虎子。那个时候,张辅还没有崭露头角。

但是几十年后,他却只能在张辅背后亦步亦趋。

仅仅是张辅的能力强过他吗?

只能说人生的际遇,实在难言的紧,眼前这些学生,现在都能算合格,真正出众玉与否,岂是现在能看的清楚的。

朱祁镇说道:“武学乃是英国公组建,刘公公负责,不过朝中事务,朕一刻也离不得英国公,刘公公也好护卫大内,不能久任武学,这武学保定侯愿意挑起这个担子吗?”

保定侯岂能说不愿意,他立即说道:“陛下,有命臣岂敢不从。”

朱祁镇点点头,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了。

朱祁镇虽然将成国公府宠上了天,但是瓦刺临边,也大大刺激了朱祁镇心中的危机感,他始终不能完全信任成国公。

他需要能制衡成国公的棋子。

这么多年,朱祁镇慢慢思忖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一直将英国公当做军中最大的山头,当时或许是对,但是在正统十二年的今天,却有些不对了。

原因很简单,人走茶凉。

英国公张辅在内阁十几年了,也就是说英国公张辅脱离与军队的直接管理有十几年了。

这十几年下来,都是成国公与英国公合作,一个在京营掌管兵马,一个在中枢掌管枢密。看上去合作亲密无间,几为一体。

但是成国公与英国公真是一家人吗?

朱祁镇不相信。

所以,他要制衡成国公,要从两边下手,一是离间英国公府与成国公府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一件事情要徐徐为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对于英国公这样的老狐狸。更是急不得,一旦被英国公窥破了。反而不好收场。

在这一件事情,朱祁镇的原则就是宁肯不下手,也不能惹得一身腥。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推保定侯上位。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一直在做。

保定侯在南征之后,虽然一直在京营之中,但并不是说,保定侯就没有升职了,而今的保定侯已经是京营三大营之一神机营的主将了。几十万京营人马,保定侯麾下将领,最少能掌控三分之一。

但是朱祁镇依旧觉得不够,要让保定侯掌管武学。扩散他的影响力。

将武学派系与保定侯南征系的人马深度绑定,用来抗衡成国公府势力。

所以,朱祁镇这一句话,看是随随便便的人事安排,却不知道后面死了多少脑细胞。

也有人觉得如此,保定侯岂不是坐大了。

朱祁镇并不在乎这一点,应该保定侯年纪在这里放着。保定侯孟瑛,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都是靖难二代。

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

孟瑛也是六十出头的人了。即便朱祁镇拼命放权,孟瑛代替了这成国公的位置,他又能掌控几年啊?

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