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

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制度的问题。

显然国初的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了,周忱的全面折银的改革在这一件事情上,反而起了反效果。

所以,这制度一定要改革的。具体怎么改,朱祁镇并不在意,毕竟刘定之敢提出来,就一定有腹稿了。

朱祁镇只需听刘定之怎么说,与朝中大臣商议自然会有一个结果。

朱祁镇从来知道,在指导思想上,朱祁镇的想法或许有先进的一面,但是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具体的章程,十个朱祁镇也比不上内阁这些官僚们。

朱祁镇最担心就是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走私了。

首先,朱祁镇担心查禁走私的问题。这么多年走私没有被查禁,显然在边境处,就形成一个集团了。朱祁镇很担心,当地守军都参与其中了。

这个担心,一点也不多余,就好像是九边走私的情形一样,朱祁镇即便严厉查处之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大多都是各地卫所。

其次,就是能形成这么大的规模,如果说他们在朝廷之上没有一两个奥援,朱祁镇都不大相信,但是这个奥援是谁?

是军方的,是文官的?

找不出这一根线来,朱祁镇就不好处置。

朱祁镇倒不是真要将这个后台给除以极刑,毕竟这么多年的情弊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误,而是代代相传的。

朱祁镇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正错误,并不是为了杀人,当然了,如果这个幕后奥援的力量不足与朱祁镇达成平衡,朱祁镇不介意顺势杀人抄家。

只是朱祁镇的战场在京师,找出这个人,或收编,或干掉,但是陕西延边的事情,却不是朱祁镇能够够得着的,他必须要一个德高望重,手腕强硬,能得朱祁镇信任的大臣坐镇才行。

这个人,该是谁?

朱祁镇心中默默盘算着自己的夹带。与刚刚登基的时候不一样,此刻的朱祁镇夹带里面已经有足够的人手了。

朱祁镇心中闪过不知道多少念头,起身踱步,说道:“如此一来茶马司恐怕不堪用,这法度要变,卿有什么想法吗?”

刘定之说道:“为政务简,这是周文忠之遗意,臣以为既然川陕官茶都已经折银,不如放茶户归民,臣在福建见过灶顶之苦,在京师也见识过匠户之苦,臣以为能缓上一分便是一分。”

朱祁镇轻轻一叹,说道:“我知道。只是你想让川陕官茶一用东南之成法?”

太祖皇帝在大明户制上,虽然为百姓好,想让百姓世世代代子承父业,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小农经济体制。

但是问题却是不可能的。

灶丁,匠户,矿顶,茶户,其他各种户籍限制,乃至于贱民,实在是大明体制之中的一大弊端。

只是碍于太祖皇帝的声望,朱祁镇也不敢公开说什么,不过是悄悄的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户籍一律日放为民户。

朱祁镇希望有一天能够让大明百姓在户籍之上,只有军户与民户的区别,其他区别都不会有了。

毕竟卫所制度在边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可能尽废。

刘定之说道:“商人逐利,犹如水之就下也,茶马贸易,实在是利源,臣欲以海关制度,在西北开关,任凭百姓皆可来之,只要纳税即可,朝廷也可用关税直接购买马匹,转运京师,为朝廷所用。”

“只是其中有两个问题,臣尚且存疑。”

“茶马司品级太低,不足以震慑宵小,臣以为当如盐法,派出茶马御史,监察诸府,不得于番人私通,只是臣在京师,对于千里之外,情形如何,不能遥制,这巡茶御史,非精明强干之人,不能用之。”

“其次,臣担心西番情形,而今金牌早已不行,各部对我大明未必不是心怀观望之意,并与瓦刺有联系。其中情弊,臣一时间难以计算明白。”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茶马御史,自然要好好斟酌人选。不过第二个担心,却大可不必,如果西番与瓦刺相通,而今我朝又与开市,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刘定之眼睛一亮,说道:“陛下的意思是?他们反而会在瓦刺与朝廷之间中立,转运物资。”

朱祁镇说道:“不错。”

刘定之说道:“只是如此一来,朝廷封锁瓦刺用意,岂不是落空了?”

朱祁镇叹息一声,反省道:“以而今的情形来看,是朕太过天真了,与瓦刺贸易,利弊兼有之,与瓦刺在九边贸易,我是断断不许的,但是如果在西宁,瓦刺千里转运,我也没有什么意见。”

在九边任何一个边塞开一个口子,朱祁镇都不会同意。

毕竟他或许见惯了一边打生打死,一边将自己国家生产的武器卖给对方,这种秀底线的行为。所以不能将武器卖给祖国的敌人,就不是好的军火商。

但是对下面士卒不好交代。

让大明将士死在大明造的武器手中,是一件很伤士气,也伤军心的事情。

但是朱祁镇不得不承认,大明需要瓦刺的战马。

在西宁贸易,就免除这一点了。毕竟这不是朝廷专卖给瓦刺的,二来拉长瓦刺后勤线,瓦刺即便是买到了朝廷的物资,也会先向西转运到哈密,绕过甘肃,再运输到漠北。

这样长的道路,限制了瓦刺交易数量。

而且这里的交易品主要是茶马盐粮食,连铁都不多。大明需要的只是战马而已。如果用这些东西,能换到战马。

简直是再好不好了。

打归打,有时候留一个透气孔,还是很有必要的。

刘定之说道:“圣明无过陛下。”

朱祁镇也不知道刘定之是真没有想明白这些道路,还是在拍马屁。或者是这些事情,他不好劝谏,只能拐弯抹角让朱祁镇自己领悟。

朱祁镇并不是太在意这一点,他说道:“这一件事情,你下去之后,细细推敲一下,内阁内部商议一下,再呈给朕。”

刘定之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说道:“记住,陈循毕竟是首辅。”

刘定之额头微微见汗,说道:“臣,明白。”

虽然陈循是内阁首辅,但是大明的内阁首辅毕竟不是宰相,很多时候,他们掌控权力,是靠威望手腕,而不是政治地位。

大明六部尚书,侍郎,内阁大臣,五军都督府,各省总督,巡抚。都察院。地方总兵官,乃至镇守太监。

这些人的奏疏,一般是不通过内阁,直接到朱祁镇手中,朱祁镇看过之后,再转到内阁去的。

特别是内阁大臣,有密奏权,能够不通过司礼监直接到朱祁镇手中。

所以,某些内阁大臣如果与皇帝关系亲密,是能绕过首辅的。将首辅架空为纸篓。却是可以的。

朱祁镇不知道刘定之有没有这个心思。但是他却要提醒刘定之。

原因很简单,大明朝廷之上有一个正常的秩序,本身就是朱祁镇的权威所在。

如果陈循真不能胜任的话,朱祁镇也不会留陈循多长时间,但是在此之前,内阁首辅应该有内阁首辅的权威。

这是朱祁镇所建立的大明体制所赋予的。

只是陈循混到这份上了,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不够。只是换相是一件大事,朱祁镇不愿意轻易换,特别是在大战的时候。

朱祁镇说道:“明白就好。”随即朱祁镇让刘定之离开了。

此刻他心中默默想着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河道总督于谦。

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