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

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

正统十九年,十月底。

汛期算是彻底过去了。

不管是淮河与黄河,今年最后一拨汹涌的洪水,总算是没有弄出什么大动静出来。

于谦这才有机会回到京师述职。

于谦一到京师,朱祁镇立即下令于谦越次觐见。

当朱祁镇再见到于谦的时候,心中不由的感慨于谦已经老了。

当时年富力强,正是当打之年的于谦,而今已经年近六十,两鬓斑白,行动之间,已经见了老态。

虽然依旧双目如电,炯炯有神。

当时当初那为三十多岁,意气风发的于谦相比,却依旧衰弱了许多。

任你多了不起的英雄豪杰,都逃不过岁月的消磨。

朱祁镇与于谦坐定,说道:“先生辛苦了。”

于谦说道:“老臣不敢当,老臣居有华屋,行有侍从,食朝廷之俸禄,何苦之有,唯怜江淮百姓,年年必遇洪水,衣食性命尽赴洪涛之中,笔墨难言其辛苦之万一。”

朱祁镇自然能听得出来于谦隐藏的劝谏之意。

随着朱祁镇威望越来越盛,大部分臣子已经不敢直来直去的劝谏了,都是含蓄的表明。

朱祁镇心中感叹:“于谦心中大抵不反对对瓦刺用兵,但是他估计觉得,内重而外轻,不应该在国内大灾连连的时候,出兵于外。”

只是朱祁镇也是无奈。

谁知道那些年会风调雨顺?

朱祁镇只能岔开话题,说道:“先生在江淮之间,正是江淮百姓之福。”

于谦说道:“不然,臣在淮安,凤阳一带视察水利,赖陛下天纵英明,河淮分离,别立会通河沟通南北,借生民之困,方才有今日的局面,否则这几年江淮之间的洪水,为害只会更广,百姓只会更苦。”

之前黄河,淮河,运河三者之间,互相牵连,形成一套十分复杂的水系系统,彼此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朱祁镇宁肯花大力气,甚至消耗他的战争储备,也要营造黄河新河。因为只有将黄河分解出这个复杂的水系之后,淮河与运河之间的关系才能相对单纯,才能有修缮的可能

否则即便花费亿万,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须知就大自然本身而言,大部分河流都有来回改道的本能,想想就知道,如果河流不改道,大部分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是怎么来的?

将河流限制在河道之中,这本身就是违背河流天性的。

所以,随着河流下游过度开发,洪水之患是必然产生的。

即便如此,与大自然的作用相比,人的寿命太短了,所以真正打造出固若金汤的河堤,也是能支撑百年以上的。

但是黄河,淮河,运河纠缠在一起,其中泥沙堆积的速度,是自然演化的好几倍,不管怎么修建,也不过支撑几十年,甚至更短,年年修,年年溃。

非不用力,实际上扭曲自然天性。

即便因为黄河上的用度,影响了很多事情,朱祁镇也不后悔。

朱祁镇说道:“这都是先生为政之德。”

于谦说道:“无陛下,臣又能有何作为?唯有陛下仁心,方是社稷之福。只是陛下清理河北水利,整顿黄河新河道,为何不除恶务尽?”

“天下何处水害最大?无非黄河?无非凤阳?”

“凤阳又是帝乡,陛下岂能坐视父老乡亲,受水灾之苦而不顾?”

“臣观洪泽湖,已经是地上悬湖,威胁祖陵,陛下宁不思之?”

朱祁镇一时间也无言以对。

不管是作为皇帝,而是作为普通人,自己家的祖坟总是要看护的,于谦拿这个说事,让朱祁镇实在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

于谦继续说道:“臣知道而今朝廷用度紧张,但是只要陛下答应,臣不用京师一钱,就疏通好淮河,建立好洪泽湖堤坝。”

朱祁镇一听顿时来的兴趣。

而今淮河入海是从黄河故道而过,但是这故道本就是地上悬河,所以淮河水入海太缓。最好的办法就是开通一条淮河入海渠道。

只是这与黄河不一样。

黄河新道,乃是黄河自己冲出来的。

夺了好几条大小河道的故道,故而于谦只需沿着河道修建堤坝就行了。

而淮河却硬生生挖出一条入海通道。

这一段河道并不算太长,但是土方量却要远远超过黄河新河的大堤。其中花费更不用说了。毕竟如果淮河入海河道不畅,将来还要出事,这条河道必须宽,也必须深。

花费就太大了。

再加上洪泽湖的问题。

洪泽湖就是,淮河河水不能入海,而流入了洪泽湖,泥沙淤积之下,洪泽湖也是一个地上悬湖。高过附近的地面。

大明祖陵首当其冲。

开通淮河入海通道,与建立起洪泽湖堤坝,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个治标,一个治本。

其中花费也很大。

虽然朱祁镇最近战略重点在北伐之上,但是朱祁镇对国内很大工程,并非没有评估过的,还有荆州的千里长堤,浙江的海堤,还有云南巡抚曹鼐提出的滇池治理计划,说能为云南开出新田数万顷。

等等。都是朱祁镇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朱祁镇很好奇,于谦是从哪里弄出这么多钱的。

要知道,于谦这个河道总督权力,大归大。

运河,黄河,淮河治理,以及漕运,都归于谦管,但是河道总督每年得到的经费是有限的。于谦是从什么地方弄来钱?

朱祁镇问道:“先生准备怎么办?”

于谦说道:“臣准备做两件事情,整顿河道上的钞关,而今陛下多属意海运,再加上河北粮食丰收,如果不是因为北方用兵,北方的粮食足够用了。”

“故而漕粮数量减少,而今每年不过两百万石。”

“会通河疏浚之后,南北船只来往不断。”

“然国家治理运河,花费亿万之数,沿途河关,却中饱私囊,上缴朝廷少之又少。更有无数官员,士绅,皆功名夹带货物,斯文扫地。海关每年能为朝廷纳税数百万两,臣以为河关每年在百万之数。臣请将运河七关,从户部转到河道总督治下,臣用河道之税,治理河道。”

“此其一也。”

“沿海土地,虽然单薄,但并非寸草不生,先前多属于盐场,采芦苇所用,而今盐场多用于晒盐法,不再需要芦苇,而因为中原多灾,流民渐起,臣以为当令流民在此屯田,所出田产,计入治河经费之中,待工程一毕,划为郡县则可。”

“有此两者,虽有不足,但足以兴工,臣请久任河道,十年之内,必竟全功。请陛下念江淮百姓之苦,广开恩泽之门。”

朱祁镇听了,心中感叹。于谦筹划这一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了。

说起来容易,但是其中很多事情非亲身考察,不能得其究竟。就比如说运河各关,每年收入不过十万两而已。

这还是在周忱将钞关税给折银了,否则之前收的都是擦屁股都显硬的宝钞。

从十万两到百万两,其中固然有漕运多走海运,已经达到每年四百万石的数目。总计而今,比宣德年间,每年多出两百万。

运河也多出了运输空间,也让运河商业气氛大增。

朱祁镇以为海运大兴,运河就会衰落下来,但是事实证明,朱祁镇想差了。

总体来说,整个大明都呈现出一种运输方式限制了运输量,海运固然兴旺,但是总体运输量来说,依旧达不到南北交流的上限。

就好像并不会因为开通一条高铁,让高速没有人用一样。

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十六章 经筵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章 断事官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