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

第一百零四章桂西余声

黄震大喜过望,说道:“多谢大人。”

韩雍心中暗道:“便宜他了。”

在杀前任知府全家上面,黄震也不是完全无辜的人。但是韩雍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如果除恶务尽,恐怕引起恐慌了。

而且而今也不是时候,如果没有大藤峡,韩雍说不定就在思明府改土归流了。现在只能放一方放了。

韩雍为了让黄震反水,也下了大筹码了。

这个筹码不是别的,就是思明府知府之位。

黄震才会这么下力气卖命。

黄宏一切所为,变成了可恨年年压金线,却为他人做嫁衣。

韩雍转过头看向黄宏说道:“您现在还有什么话要说?”

黄宏说道:“大人技高一筹,我无话可说。”

韩雍说道:“既然如此,你的话就到刑部说去吧。”他立即安排锦衣卫押送黄宏赴京,而且是走水路,不走陆路,先去广东钦州府,直接出海。

就是怕黄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而黄家的势力再强盛,也到不了海上。

不要看韩雍从头到尾,镇定自若,好像什么都不担心一般,其实,这一件事情其中的凶险却不少。

说不定韩雍就将自己的小命给丢在这里了。

随即韩雍重申朝廷之令,让黄氏置换处于一些领地,归于太平府治下,扩大了太平府的地盘。随即要岑,黄等姓抽调狼兵,听他指挥。

这些土司都见识过韩雍反手之间,就将黄宏这个人拿下来,自然是凛然听命不敢有丝毫怠慢。

韩雍在思明府滞留几日,这才回梧州。

而梧州就是两个总督府的治所所在。

等他回到梧州的时候,毛忠已经到了。

韩雍连忙迎接说道:“老将军果然神速。”

毛忠本来没有那么急的,但是他听到毛锐传过来的信,知道韩雍要带着毛锐做如此危险的事情,更不要说,一旦失败了,说不定整个广西的局面就要崩盘。

毕竟是黄氏起兵,整个桂西一片烽烟。

毛忠不管是为公为私,都只能快马加鞭了。

毛忠说道:“不敢当,大人妙手拿下逆贼,才是一等一的手段,在下佩服之极。”

韩雍说道:“不知道将军带了多少人马来?”

毛锐说道:“末将带了一万滇兵,都是精锐,足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好。”韩雍说道:“如此一来,我无忧也。”

韩雍立即下令征调广东水师,准备以广西兵与土司狼兵守住各个山口,而韩雍带着毛忠,以水陆夹击的方式,打通大藤峡。

只是这一个大行动,不管是水师从下游调上来,以及种种准备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最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

所以,而今还在计划之中。

韩雍将自己的计划,写进奏折之后,飞马报京师不提。

朱祁镇在京师接到韩雍的奏报,与锦衣卫报上来的情况一对比,心中暗道:“韩雍果然虎胆。”

虽然在朱祁镇看来,韩雍做事有些太冒失了,想的不够全面。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成功了,这就足够了。

因为胜利者不受指责。

韩雍的胜利对朱祁镇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毕竟调回柳溥,任用韩雍的决定是朱祁镇自己做出来的。

对于韩雍的进攻计划,朱祁镇只是确定两广府库足够支撑战争所需,也就不大在意了。

毕竟,朱祁镇在北京实在有些鞭长莫及,上一次决断就有些轻率,朱祁镇反应过之后,对两广的事情,就看结果,只要没有出现大问题,朱祁镇都让两广地方自己做决定。

他仅仅是支持而已。

朱祁镇处理了两广的事情,翻开大宁的奏疏,他忽然愣住了,反复看来好几遍,才确定没有看错。

一时间大喜过望,起身徘徊不已。

却是端木瑞上奏,大宁,开平,东胜三处,感陛下隆恩,愿意献出五万匹马。

五万匹马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虽然这些战马或许并不全是战马的,但也足够给大明骑兵打一计强心剂了。

更让朱祁镇高兴的是,一是蒙古人归心,二来就是漠南蒙古今后的战马源源不断的到来,大明缺马的状况,大概会消失的。

不过,端木瑞也说明了,这五万匹已经漠南各部落的极限了,今后两三年,估计不会到这个数字了,但是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三年之后,朝廷每年从漠南蒙古征召的马匹,要超过五万匹。

要知道在万历年间,边关马市的数目也就是这个数字。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归功于青贮的推行,这个冬天,冻死的牲口并不算多,比起之间,多则一半,少则三分之一的巨大损失,这一个冬天折损,已经很少了。

如果没有青贮思量,这五万匹马,大概有一半以上,都会被冻死的。

这也是蒙古人为什么要送马的原因。

大明一直缺的东西,一个是钱,一个马,钱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马的事情却已经解决了大半,

朱祁镇感觉,他面对对瓦刺的全面胜利,又近了一步

朱祁镇冷静下来,一边写了手谕给兵部,太仆寺,让他们做好接受这一大批战马的准备,随即又给户部下旨,令户部准备粮食,铁锅等物质,与蒙古人交换。

在未来等蒙古人在草原上都定居了,朱祁镇估计也要收税,这税不要其他的就要战马,但是而今却还不是什么时候。

蒙古人才归附一年多,就大举横征暴敛,不是该做的事情。

虽然蒙古人要送的,但是朱祁镇也不可能白要。最少不需要而今就白要。此刻正是用人之际,将领战场之上,说不定还要用到这些蒙古人,正是要推食解衣的时候,朱祁镇也不吝啬一些财物。

毕竟铁锅这东西,少府能产,粮食这东西虽然也值钱,但是太仓存粮每年都没有少于一千万石,也不差蒙古人那几十万石。

所以朱祁镇出手相当大方。

他随即又调阅了大宁,开平,东胜三卫的情况,大宁,开平还好说一点,大宁开平都是有城池的。虽然这城池荒废残破了不少,但是架子还在。总是要省事不少。

但是东胜卫这里,却不行了。

这里也有废城,但是那与开平,大宁的废城完全不一样的,开平,大宁城池,要么是本朝建造的,要么是前朝建造的。

而东胜卫这里的城池,却是辽代的城池,早就破烂不堪,除却选址之外,根本没有一点可利用的地方。

倒是有一座白塔,经过数百年不倒,看上去有些灵异。

李文上书之中,决定靠着白塔修建城池。为了防御瓦刺,准备先修建一座小城池,然后再扩大。先让大军有立足之地,然后再说其他。

至于城池所在地方周遭形式,也以图样的形式呈到了朱祁镇这里。

朱祁镇觉得东胜卫的位置,大概在后世内蒙古呼和浩特左右,但是几十年后,这里会有一座草原上有名的城池。

那就是归化城。

看样子,东胜卫城一旦修建好了。那么归化城就永远不会出现了。

不过,朱祁镇也看得出来,东胜卫这里比开平大宁显得有些单薄,一来是城池的单薄,二来就是后援支持的单薄,大宁与开平的后勤线上,本来就有大大小小的城堡,是太宗北伐的时候留下的遗址。只需稍稍修缮,大抵还能用,毕竟才是三十年间的建筑。

古代建筑比现代建筑结实多了。

但是东胜卫却有一点悬远了。

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五章 新内阁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八十章 西宁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