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

第一百四十六章回天之力

军户民户这很容易明白的。

但是附郭户却是朱祁镇的私货。

不是大明没有附郭户,而是并不是太重视。所谓的附郭户大多是指住在城市之中的人。用现代话就是城市户口。

是大明各种繁杂户口之中,很小的一个名头。

甚至附郭户有民户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住在城市之中的民户而已。

不过,在大明虽然有不少大城市,比如北京,南京,苏州。

但是大部分府县,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农村而已。这也是太祖皇帝所规划出来的。整个大明都是一个大农村。

各地府县从来是一个消费单位,而不是生产单位,真正生产单位都是在农村之中。

当然这并不是没有特例。

最大的特例,就是以北京为中心,已经拥有了十几万工匠工人的少府。另外一个特例就是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绸生产中心,已经正在形成以松江为中心的棉布生产中心。

这两个地方虽然没有一个以少府领导的核心,但是细细算来各地专司生产纺织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苏州成为超越大明南北两京的繁华之地。

这就是原因。

附郭户这个户种,就是朱祁镇为了安置在工商业人口的。

当然了,到底要做出怎么样的限制,朱祁镇一时间还没有想好,要不要保留这些人拥有土地的权力。

毕竟大明商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赚了钱,从来不是想着扩大生产,研究技术,而是回家买地,转化为士绅。

朱祁镇觉得要不要从法律上禁止这种现象了。

当然了,而今朱祁镇还没有想好,这个政策仅仅是一个轮廓。但是这附郭户下面,有太多太多的手段可以用了。

除却京察,改卫为县,清丈土地重编黄册之外,李贤还写了最后一个事情,那就是重新编练役法。除却改卫为县之外,其实都大明祖制的遗意。

太祖皇帝定天下之后,对役法上主动思想,从来是均役。如果一切按照大明本来的样子,每一个大明人十年才服役一次,一次服役数个月而已。

一辈子服役才几次而已,十几岁之前不成丁,不服役,六十岁之后,是老年也不服役。

但是现实不能如太祖皇帝所想。

黄册崩坏,让差役征伐没有了标准,而且大明皇帝,各级官员很多时候征发无度,让各地的役法都成为一片乱麻。

根本理不清楚。

这也是大明百姓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周忱在江南的时候的改革,就是加税而免役,却让江南百姓称为青天,世世代代怀念,就知道大明底层的根本矛盾是什么了。

李贤这四条,虽然不多,但都是有的放矢。是当今要刷新政治必然要做的事情。

但是与朱祁镇所预想的政治改革,却差了不知道多少。

因为李贤即便做的再好,不过是将大明回到洪武年间而已,但是朱祁镇想要的不是一个洪武大明,而是一个现代大明。

朱祁镇说道:“李先生,这都是当务之急,朕会记在心中的。”

李信立即能品读出朱祁镇的潜台词,仅仅是会记在心中而已。

李贤说道:“陛下,欲成大事,首在得人,陛下欲征瓦刺,也是先得孟,杨,石,郭诸将而后行之。”

“陛下欲变法度,却不知道陛下得何人而为之?”

朱祁镇心中顿时一愣,默默思索起来。

李贤前半生大多吏部,对百官的思想太明白不过了,说道:“陛下,臣敢说,行臣之策,其中艰难之处,比比皆是,但是却有一些大臣会拥护,比如王骥,王文,何文渊,耿九畴,此等是清节敢言之臣。”

“即便如此,臣也将京察大计在前,行大事在后。”

“不知道陛下所得何人,能为此事?”

朱祁镇暗道:“丘浚是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丘浚是有几分大器晚成,他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虽然不算年轻了,但是他的能力资历,决计不可能坐稳首辅之位,更不可能领袖群臣,将变法大计推行下去。

朱祁镇无数想法真要说出来,大明朝廷之上,敢于追随他的大臣,不过几个人而已,朱祁镇细细想来,无非是刘定之,徐有贞,等如是几个人。

要么是朱祁镇一手栽培,牵连太深,要么是功名中人。并不在乎什么清议。

朱祁镇心中暗道:“莫忘记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法度本身立意在很多方面都是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都有问题,但是真正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却是王安石用人的问题。再加上党争分歧。

徐有贞这样大臣,估计朱祁镇想要做什么,他都会支持。

但是他做事朱祁镇真放心吗?

徐有贞在朝鲜怎么做,朱祁镇都不会在乎,毕竟朝鲜新定,就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酷吏,同时,朱祁镇内心深处,也不将朝鲜百姓当成大明百姓。

但是朱祁镇不能不将大明内地的百姓不当成大明百姓。

朱祁镇自诩对李贤也不错了,李贤是正统之后,才崛起的朝臣,并非宣德年间留下来的老臣,李贤都如此反对,朱祁镇不由的慎重起来。

最少培养出一批人手之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朱祁镇说道:“李先生的意思,朕明白了,容朕细思。”

“陛下,丘浚乃是一等一的人才。”李贤听出了朱祁镇语气之中软化之意,立即乘热打铁说道:“他日必为栋梁,但是陛下欲用他之才,还请爱护一二。”

朱祁镇微微一愣,说道:“住如何说起?”

李贤说道:“陛下今日召之回京,不是让他陷入高阳伯的境地之中?”

朱祁镇顿时醒悟,暗道:“的确如此。”

如果丘浚回来,按朱祁镇的意思办,放出变法的风声,那么丘浚定然是众的之矢,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明枪暗箭,都打向丘浚。

就是朱祁镇有意庇护,也未必能够保全。

就好像是两军交战,先锋之将,固然有人能从开始打到最后,但是更多第一波冲上去的将士,都会成为,两军交战的炮灰。

是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

而变法就是一场大仗。甚至是一场比与瓦刺大战更漫长的战事。朱祁镇一辈子都未必能打完这一仗。

因为思想上的战争,比真刀真枪的战争更漫长。

朱祁镇此刻才真正明白了一点,瓦刺大败,也先死亡,这样的胜利,好像去了朱祁镇心头一块大石头。

让朱祁镇此刻有些轻飘飘的了。

朱祁镇反省了自己轻敌的问题。立即觉得李贤的建议不错。

为什么?

因为,朱祁镇很多改革都是要建立在李贤很多改革之后, 就好像是清丈土地,重新编写黄册。

这有相对靠谱的数据基础之上,朱祁镇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不过,他虽然愿意退上一步,有些事情还是要准备起来,比如丘浚的职务问题。在朱祁镇变法之中,丘浚自然或许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为核心人物了。

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十六章 海漕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