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

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

胆子朱祁镇并不满意。

如果不是朱祁镇不想破会自己制定的规则,他现在就想将丘浚纳入内阁之中。

要知道在永乐年间,内阁的作用还不大,这样的升迁也是常有的。

而今虽然不好这样做,但是朱祁镇也决计让丘聚火箭一般的提升,数年之后,内阁之中必有一席之地。

如此一来,就不能按部就班的升迁。

否则寻常官员到内阁大学士,非一二十年不可。丘浚或许能等,朱祁镇却等不了了。

李贤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

御史乃是七品,但是是位卑权重,一般来说都是要高迁的。朱祁镇虽然想给他一个高位,但是也觉得不好。

好一阵子说道:“一大府知府吧。”

李贤听了,暗暗叫苦。

一个大府知府乃是一个五品官,很多三甲进士一辈子的顶点就是这个位置。丘浚不过出仕数年就到了。

即便是李贤也是一步步从主事爬上来的。

但是李贤也明白,轻重缓急。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朱祁镇而今的心思给按下来,区区丘浚之事都是小节。而且李贤也专门关注过丘浚的能力与文章。

总体来说,就能力而言,一府知府,丘浚也当得起的。

只是李贤却觉得不舒服,他大半辈子都是在吏部,朱祁镇登基以来,一直讲究成法,也就是官员什么功劳,升迁什么官?每一任该有什么样的升迁或者贬责。

都是有一定之规的。

丘浚完全超出了规则。

李贤心中一动,说道:“陛下臣以为拔苗助长,非栽培人才之法。三边总督于公上书,陛下可曾看过?”

朱祁镇问道:“你说的那一封奏疏?”

李贤说道:“乃是收揽流民,开垦兰县黄河两岸的土地,引黄河水灌溉之事。”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知道的。”

黄河下游是完全不能引黄河水灌溉的,但是在黄河上游就不一样了,兰州,宁夏一段,是完全能利用黄河水灌溉的。

于谦驻地就在兰县,也就是后世的兰州,能兼顾甘肃,宁夏,西宁三面。于谦的奏疏之中,明显以兰县为西北的中枢建设的意思。

朱祁镇自然是准了的。

李贤说道:“而今于公驻兰县,兼顾数面,又以兰县为根基,今后兰县还是一县,就不大好了,臣以为将来兰县为兰州,甚至为兰州府,也是必然之事。”

“不如调丘浚为兰县知县,即可令他朝夕听于公调教,将来也好安排。”

朱祁镇顿时明白。

如果在数年之内,兰县从兰州变成了兰州府,那么丘浚这个兰州知县也可以顺利从知县到了知府,成为五品官,而且并不突兀,看履历也很齐全。不会被看做幸进。

而且李贤也是有一些私心的。

李贤与于谦虽然见面不多,但是对于谦的能力与人品也是相当佩服的,既然皇帝认准了丘浚,就让他在于谦身边调教。

想来如果真是奸邪小人,于谦也是容不得他的。

如果真是可堪造就之才,将来的事情,也是要他们来做的。

朱祁镇顿时觉得很满意,一任数年,丘浚就从知府任上升迁,成为某地布政使,只要能立下功劳,升到巡抚,从而入京,担任某部尚书,从而入阁,想来也不过十年间的事情了。

十年看似很漫长。

但是十一二年间,从白衣到内阁大学士,也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朱祁镇说道:“好。就这样吧。”随即朱祁镇将手中的奏疏递给范弘,让范弘还给了李贤,说道:“这还太粗糙了,有一点还没有说明,那就是水利。民以食为天,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必须修缮水利,这一点你加上去吧。”

李贤打消了朱祁镇侥幸心理,让朱祁镇冷静下来了。

朱祁镇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时间表,决定按部就班的一点一点的来。很多之前没有做的事情,就要安排上了。

水利就是最重要的一项。

李贤心中暗暗叫苦,说道:“臣明白。”

李贤未必不知道水利的重要性,只是而今各地兴修水利的欲望很低。百官之中都是如此。

原因是什么?

其实朱祁镇当年埋下的种子已经暗暗生根发芽了。

大明掌控水利的官员,在高层大多都是进士出身,但是具体到执行方面都是水利学院出身的。甚至有不少水利学院出身的官员,已经坐稳了知县,知府的正印官了。

而且如果各地专司水利的同知,县丞,更是水利学院出身官员的标配。

大明就那么多官员,别人多了,他们就少了。

朱祁镇对中枢侍郎以下,地方巡抚以下的官员都不怎么管,故而他并没有感受到这股暗流。但是李贤就不一样了。

他是从吏部升上来的,对下面的人事安排很是敏感。

虽然这种排斥,还没有成为潮流,但是已经很明显了。

河北水利如此成功,在正统十四年之后,各地水灾不少,但是各地很多都是要赈济,却没有人说要要兴建水利。

除却于谦之外。

因为他们都发现,一旦修建水利。他们的官位都会被抢走。每一次修建水利大工,都会有一批水利学院出身的官员高升。

水利学院那边是对修建水利最狂热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甚至有人想修建一条从海西到龙城的大运河。

如此一来内地的物资就能畅通无阻的运入龙城之中。其中更是很多地方借助天然河道,从地图上看工程量并不大。

不要小看,中国人想要当官的决心。

特别是在很多水利学院出身的官员,发现修建水利是他们的终南捷径之后,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专研水利工程技术。

李贤慎重考虑之后,想要压一压。

毕竟李贤也是进士出身,对这种杂流进取,没有太多看法,也承认这些人是有一定用处的。只是在他看来,地方正印官,还是因为是科举正途出身才行。

但是皇帝就已经这么说了,他又能说些什么啊?他立即行礼说道:“臣明白。”

wωw ⊕Tтká n ⊕C O

朱祁镇令范弘送走了李贤,脸色微微阴沉,说道:“昨天陈循回道内阁之后,可与李贤接触过吗?”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还没有注意到,但是李贤的准备太充足了。立即让朱祁镇明白,李贤是有备而来。

李贤既然是有备而来,那么谁告诉李贤的,就显而易见了。

范弘立即说道:“首辅见了李先生一面。李先生就告假回家了。”

朱祁镇微微皱眉,心中暗道:“陈循是什么意思?”

朱祁镇用陈循,从来是因为陈循听话。陈循从来没有阳奉阴违过,交代下去的事情,也能一一办好。

而今却让朱祁镇感到诧异之极,他并没有从其中看出来陈循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

这个时候,外面有一个太监说道:“陛下,首辅大人求见。”

陈循说道:“陛下,老臣已经年过花甲,近些年来感到精力不济,百病缠身,恐怕误了国家大事,臣乞骸骨,请陛下恩准老臣还乡。”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四十章 舆情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十六章 经筵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