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主导权

第十四章 主导权

什刹海乃是北京避暑胜地。

此刻却有一种不胜烦躁之意,无数鸣蝉拼命的嘶吼着,宣告他们最后的生涯。

什刹海一处凉亭之中,三根钓竿深入水中,上面的浮标上下拉动,显然下面已经有鱼上钩了。但是垂钓的人,却没有注意到。

李贤,王文,刘球三个人。静静坐着。凉亭之中没有人,但是外围却有锦衣卫层层保护。

这是朱祁镇对内阁成员的待遇。

也就说,内阁大员出入都有锦衣卫负责保护。

当然了,这些大臣也知道,这些贴身护卫依仗之中,也有皇帝眼线。

但是那又如何?总不能推辞皇帝厚爱吧。

就好像朱祁镇知道大臣私下聚会一般,大臣们也没有想过瞒着皇帝。所以他们所谓的密谈,也不算太秘密。

刘球实在忍不住了,说道:“徐有贞这个小人,他不知道规劝圣上,还做出此等事来?”

刘球带着几分怒不可遏。

却是因为徐有贞的文章,实在是无懈可击,如果真有漏洞,刘球早就将这文章喷一团渣滓了。

真因为无法辩驳,才刘球那么生气。

如果皇帝没有其他心思,修《大明会典》的并没有什么事情。但是皇帝的心思,或许别人不知道,内阁这些人与皇帝几乎朝夕相处,皇帝的心思,他们几个人都能猜得出来。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想皇帝的心思得逞。

如果说,徐有贞没有猜出皇帝的意思,他们才不相信的,而徐有贞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却没有文官觉悟,反而去迎合皇帝。

每一个文官大佬都明白一件事情,祖制是什么?或者说他们真在乎祖制吗?

不在乎。

说起来,破坏祖制的行为文官做的也是不亦乐乎。

就好像这一件事情的开端,不就是皇帝想用祖制来裁定官员,而文官不答应而已。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本质上,就是他们背叛祖制。

文官之所以这么推崇祖制,并非祖制真有什么万年不易之理,而是用他来限制君权。

从文官角度来说,限制君权是他们面对的万古不易的问题。

在汉唐用来限制君权的是天意。只是在大明,用来限制君权,就是祖制了。

比起制度上的一些问题,皇帝的权力不受限制。才是最大的问题。

一个皇帝胡作非为,能给天下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前代已经有不知道多少皇帝做出了示范。

所以皇帝的权力必须有能限制。

但是具体该怎么限制?对于各个皇帝有不同的办法。

但是朱祁镇这里,却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就权力而言,击破瓦刺之后,朱祁镇的权力边界无限延伸。

甚至要超过仁宗宣宗皇帝,直追太宗皇帝。

想要超越太宗皇帝或许不可能,毕竟朱祁镇不可能比得上,从生死之中杀出来的太宗皇帝。但是问题是,即便比不上太宗皇帝,就已经让百官胆寒了。

看看太宗皇帝对文官做了什么事情?

有多少大臣,都在诏狱里面待过,还有解缙的死亡更是如此。

而且他们也知道,当今陛下登基之后,对文官集团并不能算得上友好,别的不说,单单从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争就可以看出来。

在朱祁镇登基之前,兵部几乎将五军都督府给架空了。

但是这一切有利于兵部的变化,从当今陛下亲政以来,这种变化就停止。而今五军都督府重振。正统勋贵再次立起来,虽然比起之前开国勋贵与靖难勋贵,要差了许多,但是正统勋贵之中,也是有一些很多文官都不港轻视的大佬,孟瑛,杨洪,石亨,郭登等人,看起来在政治上老老实实的。

但是能打仗的老虎,与不能打仗的花猫,还是不一样的。

而这样皇帝又打破了祖制的限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种未知他们实在惶恐。毕竟皇帝多离经叛道之举。

他们所做所为,并不是为了与皇帝作对,而是要将大明国策维持在正常的轨道之中。

洪武年间,武贵文贱的局面再也不能回来。

而徐有贞也是进士出身,也算是士大夫集团一员,如此背叛士大夫集团,在刘球看来,说他是小人,还是轻了。

李贤说道:“两位前辈,而今看来,这《大明会典》是不可能不修了,下面的关键就在于让谁修。”

王文心领神会说道:“如果大事,非重臣不可,而称得上重臣的,无非,曹公,于公几位,而这几位都是从道不从君,纵然当今陛下有万般手段,也不可能让他们屈服。”

刘球沉吟一会儿,说道:“如果这都不行的,我辞去大学士一职,去翰林院修书也不是不行。”

朱祁镇登基二十多年了,当初老臣凋零的差不多了。

李贤说道:“刘前辈的心意,晚辈能够体会,只是以晚辈之见,咱们这位陛下,不是一个硬来的人。”

如此说罢,刘球与王文都点头。

这一点,朱祁镇并表现出来的风度,让他们也没有什么话说。

虽然朱祁镇有很多奇思妙想,让他们这些老臣吃不消,但是大多数时候,朱祁镇都愿意按照游戏规则来办事。不会因为群臣有些地方冒犯,而打击报复。

王文忍不住感叹,说道:“抑庵公可惜了。这一件事情要不要与其他人通通气。”

抑庵公就是王直,如果王直还在,其实王直才是修大典最好的人选。

李贤摇摇头说道:“还是不要了。”

内阁之中分工也渐渐形成了,而今内阁之中,李贤总理大政,杨洪与罗通两人负责改卫为县的事情,甚至刘定之也参与进去一部分。

除此之外,刘定之还负责各地钱粮,以及赈灾事务。至于丈量田地,却是由刘球与王永和负责。

王文主要管的就是京察与吏治。

说起来,内阁大学士的分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却首辅总领朝政不变之外,其他事情彼此管辖的事务也是有牵连摩擦的。

就好像是刘定之主管钱粮,但是其他内阁大学士都不能过问了?也行的。在职权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插手别人的权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态度。

李贤能在内阁之中迅速站稳脚跟,就是迎合了王文与刘球的政治态度,在内阁之中三人抱团,再加上其他摇摆不定,还有李贤的首辅地位,就有占据了上风。

毕竟杨洪从来不参和文官的事情,刘定之是陛下的死忠。罗通也有几分桀骜不驯,王永和似乎与他负责的工部事情差不多,沉默寡言。

想将这些人牵头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人。

不过李贤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却不是不容易将人拉过来,而是担心内阁抱团,反而让陛下有一种被逼宫的错觉。

总之,李贤秉承中庸之道,一方面反对朱祁镇太过激进的做法,另外一方面他也不行太过激进的反对。

能将事情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悄然无声的过去了,就最好不过。

三人在什刹海的沟通,很快就反应在明报之上了。

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七章 议政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