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

第三十四章黎思诚

这一夜,升龙又是一场血夜。

升龙城之中,喊杀之声,持续了一夜。

而王豫在驿站大堂之中,默默读了一夜书,倒是真没有一个来驿站,而守护驿站的安南士卒也好像全部失踪了一番。

只是这一夜之间,安南已经易主了。

安南皇宫之中,丁列与阮炽两位大臣带着各自的家丁,踩着鲜血走进了大和殿。

没有写错,就是太和殿。

安南在很多制度上学习明代制度,而且北京紫禁城由大量安南工匠参与其中,所以安南皇宫在形式上与明代皇宫非常相像。

只是此刻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尸横遍野,一片鲜血淋漓。

黎宜山披头散发手持长剑,看着两个大臣以及身后的甲士,他身边已经没有两三个护卫了。

此刻的犹如疯癫,说道:“孤乃大越天子,尔等岂敢,尔等岂敢-----”

两个大臣轻蔑一声,一挥手就有大批人手,将黎宜山给拿下来,黎宜山自然会有自杀的机会,但是他仅仅是提剑,却终究没有干脆利落的抹脖子。

这一点点的迟疑,就让他失去了自杀的机会。

“国不可一日无君,嘉王人品贵重,雅量高远,总以王天下。乃是新君不二人选。”丁列说道。

阮炽听了丁列如此说,眼睛之中一丝精光闪过,似乎明白了什么,说道:“丁公所言极是。”

两个大佬达成共识之后。

自然派人去请嘉王也就是黎思诚。

黎思诚自然没有答应,如此三请,黎思诚终于答应了。

大事在即,一切从简。

故而黎思诚以明年为光顺元年。夺会宜山王一切封赏,以太宗之子故,免死,流放。当然了宜山王并没有过了光顺元年,也就是大明正统二十五年。

随即数日之内,黎思诚封赏功臣,激励忠诚,召见外臣,重启恩科,不过数十日之内,就将安南内外给稳定下来了。

历史上宜山王篡位了二百八十多天,而今却不到二百天。

黎思诚忙着内外事务,没有心思管大明使者,将王豫晾了几十天。

不过,却不能再晾了。

无他,因为正旦朝要来了。

安南一切制度几乎动从明朝抄过来了。

故而在他登基之后,第一个正旦大朝,决计会办,而且要办得好,大明使臣自然是不可能或缺的。

对黎思诚来说明人的威胁,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麻烦。

故而,他处理的很有智慧。

他召见王豫说道:“小国不幸,些许家丑让上国见笑了。听闻使者是册封叛逆而来,而今叛逆已经失位,就请使臣回一趟北京吧。向陛下汇报这里的情况。求陛下重新册封。”

“当然了,小国不是不懂规矩。”

黎思诚将一个大臣叫过来。

这个使臣名叫阮升,乃是大臣阮炽的亲族,同样也是安南青年才俊,后起之秀。

阮家在安南是大族,历史代替黎朝而立的就是阮家。

王豫见此人,也是相貌堂堂,知书达理,一看就是饱读诗书的。两人彼此见礼之后。黎思诚说道:“小王新立,正是要派使臣朝见大皇帝的时候,这就是小王的使臣,就请贵使与他一并去北京吧。”

“还请贵使在北京美言几句,小王自然感激不尽。”

随即又有两封礼单请王豫过目。

一封礼单自然是朝贺大皇帝的,王豫没有细看,却也看出来,其中各种名贵的东西不少,所有东西加起来,少数有数万两白银之多。

至于另外一分贺礼却是给王豫自己的,上面都是金银细软,也有小万两银子之用。

王豫自然不敢拿。

其实出使外国,各国有馈赠,几乎上是明规则了。

毕竟出国这个差事在北京是一个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去,同时又不能派一些歪瓜劣枣去,毕竟是代表一国威严。

所以,对使臣在外面有一些外快,礼部乃至内阁都是默许的。、

甚至有些时候,还是风雅事。

但是王豫却知道,什么能收什么不能收。

最少而今安南的钱,是万万不能收的。

只是黎思诚看似客气,但是何曾给过王豫说话的机会,不待王豫说完话,就将王豫打发出去了,让阮升与他并去北京。

对于王豫来的使命,似乎连问一问的意思都没有。

黎思诚见王豫仅仅是处理明朝威胁的一个手段而已。

因为明朝与安南体量在哪里放着。所以在明面上,黎朝上下,都是恭敬非常的的,但是私下里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几乎在黎思诚召见过王豫之后。就召见黎朝的文武大臣。

黎思诚虽然有手腕,但是毕竟才十八岁,而今反对宜山王的老臣,在朝廷之上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黎思诚对这些老臣半夜是客客气气的,黎思诚说道:“而今明寇大军在云南,广西,传言有三十万大军之多,不过孤从来不信,明寇大军一直在北,在南方各地不过一些老弱病残而已,纵然有百万之众,也不过是为我朝送军械来的。”

此言一出,黎朝文武轰然大笑。

似乎四十年前那一场战场,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信心。这种信心即便是现代让他们面对明朝的大军,或许有一些忌惮的,但是决计没有害怕的情绪。

黎思诚微微一顿,说道:“不过,明寇依旧是大国,本朝不能与之相比,但是越是如此,本朝就越不能示弱。今日明寇要两州,明日再要两州,那么北方天险,非我朝所有了,明寇就能长驱直入升龙城下。”

“历代先祖之经营,就要毁到我们手中。”

“孤宁死,也不敢让寸土。”

这一句话,却能将气氛一下子转向严肃了。

一时间黎朝文武大臣纷纷出列说道:“臣等愿意追随大王死战。”

黎朝立国之基,就是后黎朝太祖对明朝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一场胜利,就没有后黎朝的诞生。

也就没有这么多依附后黎朝大臣们。

所以,在抗击大明上,后黎朝内外从来没有那么多杂音,即便是有一些杂音,他们担心的也从来不是该不该打,而是能不能打的过。

黎思诚见状,也就安心了不少。

作为刚刚登基的大王,外有大明的外患,内有权臣做坐大的内忧,他心中反复思量,如何坐稳这个位置,也有过很多想法的。

有一天他可以确定,那就是他对外决计不能有半点妥协。

后黎朝不管是民间与官场,太多太多的利益者都是四十年前那一场战争的受益者,他有一丝退让,立即被上上下下唾弃。

即便身为安南国王,他也要顺应民意。

既然对大明不能退让,只能借机掌控这一股力量,成为主张强硬对待大明的主导者,自然能够将很多人吸引在他的身边。

他的政治权威就变大了。

不过,其中分寸,却要拿捏精当。

既要强硬的对待大明要求土地的做法,又不能与的大明撕破脸。既要斗争,要要讲究方法。

不过不管黎思诚怎么做,但是大国之间的对抗,都是需要实力的。

所以黎四诚立即下达了扩军的命令。

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十一章 孙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七十章 诸子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四章 陈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