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舆情

第四十章舆情

这也是黎思诚为什么冒的与大明开战的风险,也要寸步不让的原因。

因为对于任何坐在升龙城之中的人,北方前线,是没有让步的空间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广西前线的重要性,又是降低了不知道多少。

北京距离前线有多远?近乎横穿了整个中国才能达到,前线到北京传递一次消息,就要大半个月。

其次就是广西前线后面乃是钱粮重地吗?

不是,如果是钱粮重地,如何会分给土司?

这些土地在大明眼中,根本就是偏远鸡肋之地。

大明在广西而今驻军超过了十万,但是要知道在大藤峡之前,全省虽然有十几个卫所,但是总数也不到十万,真正堪战的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即便让朱祁镇来选,广西全部驻军也不该超过五万。

毕竟是次要方向的次要战略重地。

大明而今的主要战略方向依旧是西北,而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大明的战略重点,而与云南相比,广西又是次要的。

毕竟云南与中原只有贵州驿道相连,一旦出了问题,很容易丢失整个云南。但是广西却不一样了。

广西有广东支撑。

即便有所挫败,也能很快还以颜色。

所以广西是次要的次要。

这就说明,在大明体量上大明虽然对安南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具体在广西这一点上,安南反而有主动权。

如果朝廷步步退让,那么就是助长了安南的嚣张气焰,恐怕到那个时候,求边境安堵都不可能了。

杨洪看了李贤一眼,说道:“首辅所言,固然不错,但是传出去,却要群情激奋的。却不之地下一期明报纰漏之后,天下人如何看我们这些内阁大臣。”

报纸出现不过一年时间,却深深的镶嵌进入大明的政治生活之中,言官们的权力似乎受到一些限制。

毕竟之前言官的主要是劝谏,报纸分担了他们一些权力。

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言官加上报纸,乃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于是大量言官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在明报之上了,一瞬间明报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

这对文官大佬们来说,也是新的体验,新的游戏玩法。

李贤提前感受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对言官们似乎失去了控制了。或者说不能说失去了控制了。

而是控制不如之前那么紧密了。

虽然还没有到明后期,言官与首辅之间,近乎冰火不同炉的局面,但是李贤也不得不花费一些事情,面对明报上面各种意见。

当然了,很多意见未必是对着李贤却的,有些声音是或明或暗的抨击皇帝一些政策。

但是这些事情,也是要李贤来处理的。

毕竟没有人会指名道姓说皇帝,作为内阁首辅自然要为皇帝承担下来一下。

这就是内阁首辅的双重性质,在百官面前是皇权的延伸,在皇帝面前却是百官的代表,做得好了,就是内外和顺,政通人和。

做的不好了,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而李贤觉得,他似乎要走向后者了。

一方面是皇帝奇思妙想,离经叛道。另外一方面报纸让很多隐藏在政务奏疏之中的事情,公开化,透明化。如此一来,李贤也少了很多左右腾挪,缝合弥补的空间。

就今日这一件事情。

大部分底层文官不会理解李贤所想到,一二三点苦心,只会看见我大明开国以来,攻不克战不胜,虽然有所小败,但是很快就挽回局面了。

军功远迈汉唐,唯有安南小国,不自量力,夜郎自大,屡屡犯境。朝廷不思大军惩戒,反而屡屡退让,定然是有奸邪在朝。

而这个奸邪是谁?

就不言自明了。

李贤的位置也不好过,他在朱祁镇面前做出很多维护士大夫集团利益的举动,但是百官是看不见的,能看见都是皇帝很多举措,李贤并不能阻止,也就是不能匡扶皇帝。

对于,这种引报纸而引发的舆论风潮。朱祁镇也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朝廷做事本来就不可能偷偷摸摸的,很多重要奏疏都会登在明报之上,对整个天下吹风。

而且朱祁镇也相信,他要做的事业,不管是被多少人诋毁与反对。总就是一件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是可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天下品点的事情,是可以放在历史之中,任后人评说的事情。

虽然因为而今的政治原因,朱祁镇不愿意撕破脸,并不是说朱祁镇就会一直将自己的政治观点隐藏起来。

总有一日大白于天下。

而明报之上,看似轰轰烈烈,你方上罢我登台,但是真正幕后黑手,就是商辂,是朱祁镇。

这一切都在朱祁镇的控制之中。

商辂在朱祁镇要求之下,保持持平的态度,近乎没有态度,只要文章合格谁都能登上明报,以至于管理员权限不用,让很多人以为没有管理员权限了。

只是面对舆论对而今安南之战的反噬,朱祁镇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了。

这是一个命题,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朱祁镇只能先放放。

朱祁镇说道:“首辅以为如何?”

李贤的脸色有一些惨淡,说道:“臣无异议。”

朱祁镇说道:“好,既然如此,这一件事情就此定下来了,与安南怎么谈,首辅你安排礼部负责,同时也要联系占城,老挝等国,分安南之兵。”

“是。”李贤说道。

朱祁镇的目光看向刘定之说道:“五百万。”

刘定之说道:“陛下,户部倒是有,只是钦天监预测今天的天气不同往常,恐有大灾,请陛下三思。”

朱祁镇说道:“这一件事情,让钦天监来见朕。”

说实话,朱祁镇并不是太相信钦天监的判断。因为钦天监在很多时候,用各种危言耸听的异象来解释灾异。

但是朱祁镇作为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如何会信?

去年算得上中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没有减少多少,虽然也减免了不少地方钱粮,但是朝廷税入的总数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部分就是从各地新丈量出来的土地,以及卫所土地划给了地方之后,增多的赋税抵消了。

这也是未来会一直增长的税入。

直到朱祁镇完成对全国的清丈,已经对卫所的裁撤,到时候每年能有多少万石粮食,却是朱祁镇不敢轻易判断的数字。

所以户部还是有钱的,五百万两的军费,虽然多,但是总体上还是能掏出来的。

朱祁镇对杨洪说道:“广西与云南的兵力够吗?”

朱祁镇说道:“那就催催。”他微微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海运水师负担朝廷漕粮,也不能一直在南方,而且海运水师而今也不单单承担漕粮运输,其他的事情也很多的,以朕之意,是否设立北洋水师总领海西,海东,日本,辽东,山东,江苏,各省水师,并肩负起海运转运之任。”

“另外设南洋水师,总领浙江,福建,广东,南洋卫,旧港宣慰司等地,负责南洋事务。”

这个想法,朱祁镇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起来所谓的南北洋水师,其实对海运水师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是改一个名字而已,但是南洋水师却是另外的事情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序章 我, 朱祁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