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

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

当然了,并不是说,古代百姓想要识字的渴望,但是在生存之前,都要退而求其次。

于谦说道:“陛下,即便是大举兴学,有一件事情也警惕张元吴昊之流。”

朱祁镇心中一动,顿时明白了。

虽然教育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人生识字烦恼始。人读书越多想法越多,很多号称怀才不遇,其实真有才假有才不知道,真不遇假不遇,也不知道。但是真不安分却也是真的。

归根结底是一个供需关系的问题。

朝廷每年要的官员,从进士,举人,监生之中出,也没有多少名额分给别人了。而今科举很多地方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如果再大兴教育,却是更多人参加进入这个游戏之中。

这些人固然被科举制度所笼络其间,甚至科举制度更重要的是禁锢人才。

这也是儒家政策之中矛盾之处,一面说的教化,一面有实行愚民政策,虽然每一任地方官都会兴学,但是更多是一种作秀。

古代识字人口,更多是因为社会发展,有了许多必须识字才能做的工作,比如账房,说书,出版,比如而今出现的报纸与编辑。

这才激起了识字人口的增多。

不过,这都不能改变朱祁镇的决心。

朱祁镇说道:“这些朕都知道,不过总有办法解决的。总不能因噎废食。”

朱祁镇不改变本意,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教育这一件事情,从来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甚至可以说,中国能在后世快速崛起,其实与中国古代崇尚文化的底蕴有直接关系。似乎没有那一个国家如中国这样热爱学习,热爱培训班。为教育投入多少本钱都没有问题

而今即便有不安分的,朱祁镇也有信心将他们一个个给摁下去。

第二,为了将来的工业化,需要太多太多的识字岗位了。

所以,这样的担忧并不成问题。而且朱祁镇还准备,有这种危机感来倒推一些政策的推进。第三,就是朱祁镇给理学一等人的甜枣。

说明朱祁镇之前在辟雍之会上所言并没有问题,理学依旧是大明的思想核心,不过从之前的绝对,变成了其中之一而已。

好安抚这些人,让他们与朝廷合作。

而且兴办教育,对士大夫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就会很多岗位出来,有更多人的能够当官了。

如此,也算是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

只是怎么办教育,朱祁镇心中自有打算。

于谦见改变不了朱祁镇的意见,立即说道:“陛下英明,只是陛下准备怎么兴学?”

朱祁镇说道:“朕这些年来,设立了很多学堂,但是各学堂招生其中弊端重重,朕深恨之。朕有意设大,中,小三学堂。朕准备将京师各个学院,整顿为政务大学堂,水利大学堂,讲武大学堂,再加上曲阜大学堂四座大学堂,这四个大学毕业的时候,朝廷各部派人去学堂之中招纳吏员。今后自有这四个大学堂之中出来的学生,才能直接进入京师六部为吏员,将来提拔为官员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进去年资。”

这些学堂招生何至于黑幕重重,简直是根本没有一丝正大光明。

这根子还在朱祁镇这边。

朱祁镇为了充足招生人数。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放宽了要求,是一个人基本识字,就能入学。但是随着这几个学校的行情见好。

慢慢的六部吏员还是有少府一些吏员,都从这些学校收纳人员的时候,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进去。

比如连于谦也觉得于冕在水利学堂,算是一条出路,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但是名额是有限,如此就自发形成了推荐制度。

要看谁的面子大,谁的后台硬,才能入学。

这一点,朱祁镇自然看不惯了。

只是有些朱祁镇看不惯的事情,什么时候发做就是时机拿捏的问题了。

朱祁镇说道:“至于中学,就是为大学堂预备生员,只有中学毕业的资格,才能考取大学堂,朕有意在天下各行省,两京六都司,都设一座中学,令有司编写一部通用教材。只有他们在各省毕业之后,并考中各大学之后,才能进入各大学学习,天下之间一视同仁。绝无偏见。”

“至于小学,朕不准备办,授权各省办,让有司出一分中学考核标准,只有考核过了,才能进中学。”

“先生以为如何?”朱祁镇问道。

朱祁镇这个框架自然是从后世直接搬过来的。这里面也有朱祁镇隐藏的一个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用这个教育体系来代替科举。

只有的利益集团才能战胜另外一个利益集团。科举考试之中的同年,师生,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

能有多少感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益相关。

但是这些大学之中的同学,真要同窗数年。感情要比同年好多了。

当这些基于学校产生的新官僚出来之后,他们会喜欢士大夫这个旧官僚体系的人吗?

呵呵。朱祁镇并不知道,甚至在朱祁镇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见这一幕了,但是并不妨碍他种下种子。

只是于谦却是问题多多。

于谦说道:“陛下,准备些令哪个衙门管理?”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令礼部管辖,让商辂转任礼部尚书,专门负责这一件事情。因为这些人出来仅仅是为吏,。大抵少部分才能为官,故而各中学小学的教材,都要偏实用,而其注重算学。”

“不,应该是以算学为重。”

于谦虽然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并不是于谦没有政治敏感度。

而是于谦很难将这些人从士大夫集团之中划出来。

无他,这些家各学堂真正能够进去的,都是各士绅家族,毕竟天高皇帝远,很多偏远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京师还有这些学校,就好像于谦一样,于谦的儿子于冕就是水利学院毕业的。

但是于谦会觉得于冕是自己的敌人吗?

太搞笑了。

而且这些吏员掌控的,都是下面的基层岗位,可以说进士们一进官场,就是这些人拼命大半辈子的终点。

很多吏员一辈子能混一个官职致仕就不错了。

于谦又能看重他们的威胁。

他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镇一直想做,但是一直做的很有节奏的废除吏有封建的制度,将胥吏纳入国家体制之中。

毕竟,眼前的事情很明显,这么多中学生大学生,岂不是最好的代替吏员的人选。

这些年,顺天府两个附郭县都改革了成功,再加上六部衙门之中的所有吏员都慢慢换成了个学远出身的。

形成了一套吏员考试制度。

这已经形成一个范氏了。于谦本心并不反对推行这个制度,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官场风气还是不错。

毕竟朱祁镇这些年一直操心,一次又一次的京察,将一批批人扫下来。但是大明距离百姓最近的一层,并不是官员,而是胥吏。

胥吏没有收入,他们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从下面收刮油水,他们一家都要去喝西北风去。

这样情况之下,胥吏之中风气能够好了才怪。

只是,一个字钱的问题。

为什么朝廷不为胥吏发工资,无非一个钱字。天下官员不过两万多,但是天下胥吏大几十万都有。

都发工资,并且加强管理,不管财政压力,还是管理压力都非常之大的。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十五章 礼乐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九十章 贝琳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二章 大武学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