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改变从不经意间开始

林子轩的这本《高堡奇人》和原着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本的那本小说结构较为松散,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不强,有时候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为了让小说的情节更为紧凑,他结合美剧《高堡奇人》的剧情做出了改动,电视剧想要吸引观众就需要有出色的情节。

原着的作者是美国人,在书中对美国人的描写较为正面和积极。

写作的重点在于探讨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林子轩则侧重描写了美国人在德国和日本统治下的麻木和自卑。

经过二十多年被殖民的生活,美国人习惯了被日本人统治,产生了奴化倾向。

反抗者只是少数,大部分美国人以为日本人服务为荣,替日本人监视和残害自己的同胞。

这就是林子轩版本的《高堡奇人》,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哀。

他借用了鲁讯的风格,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展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科尔看的浑身发冷,他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么冷酷的世界。

美国人要学习日本文化,要奴颜婢膝的对待日本人,日本人可以随意枪杀美国人,把尸体丢在乱葬岗里。

他觉得写这本小说的作者要么心理变态,要么就是有被害妄想症。

一般人谁会想到这种故事情节,只是从科幻小说的角度而言,这种背景设定还真是出人意料,新意十足。

书稿有十几万字,今天怕是看不完了,他准备带回家继续看。

这可是以前没有的事情,对于新人作家的书稿,他能够忍着看到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

下班之后,科尔没有去华尔街附近的酒吧打听金融市场的消息,而是直接返回家里,匆匆吃了晚饭,躺在床上继续看小说。

这一看就到了午夜时分。

他看完小说,也弄明白了故事中的一些要点,比如那盘电影胶片。

这本小说中存在两个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而在电影胶片中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了。

是什么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科尔回忆了一下书中的情节。

似乎是因为1933年美国当选的罗斯福总统被枪杀了,然后美国一直没有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过来,实行了保守的孤立主义政策,没有和欧洲大陆结盟,导致欧洲大陆沦陷。

他不认识这位未来的罗斯福总统,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可能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包括丘吉尔和希特勒他都没有印象。

此时的希特勒刚刚出狱,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丘吉尔被任命为英国的财政大臣,只是这家伙带兵打仗还行,对金融是一窍不通,成为了英国金融界的笑柄。

科尔只是美国的一名普通人,并不热心政治。

而且,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信息交流滞后,不像后世看看电视新闻,或者到网上搜搜就能知道各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情。

所以,他以为这只是一本具有创意的科幻小说。

他决定明天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主编,小说的文笔虽然不怎么样,或者说比较差,但就凭着这个设定也有出版的机会。

文笔的话可以修改,创新值得鼓励。

他放下书稿,关上灯,躺在床上,准备休息。

但小说中的情节一直在他脑子里打转,一想起未来那种恐怖的氛围,他就毛骨悚然。

科尔起身,来到窗前,望着窗外纽约市的万家灯火,回想着书中这座城市被德国人统治的画面,处处都是冒着黑烟的焚烧炉。

纳粹德国为了使人类的后代更为健康,把所有身患疾病的人都统统处死。

他们还对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施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那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科尔如此想到。

第二天,科尔来到出版社,为《高堡奇人》这部小说写了评语。

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词,他甚至认为这本小说因为成功描写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从而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

主编看到科尔的评语,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他了解科尔这个人,科尔的阅读兴趣和市场一向是背道而驰,也就是说科尔看重的书稿都是小众图书,受众面不广。

何况科幻小说更是小众中的小众,经典那里有那么容易写出来。

主编从科尔的介绍中大概了解了书籍的内容,写了未来世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美国,这种设定不容易被美国读者接受。

谁愿意看自己的国家被人占领啊,读者又没有受虐倾向。

看来科尔还是一如既往的看重这种没有市场潜力的图书,或许他并不适合出版行业。

主编随手把书稿和评语丢进垃圾桶里,拿出科尔前几天递交的辞职信,在上面签了名字。

科尔没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高堡奇人》失去了一次被出版的机会。

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在出版社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只是为那本书的作者感到惋惜,希望其他出版社能有人看好那本书。

科尔离开了出版社,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金融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成功过,也失败过,最终赚取了数百万美元,成就了财富神话。

1929年,成为富翁的他在午夜梦回时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那本科幻小说。

据说这一年美国经济会陷入大萧条。

科尔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把资金撤出了金融市场,从而在股市大崩盘之前脱身而出。

经历了这次的劫后重生,他已经分不清那本书中的记载是巧合还是预言了。

这时候,他把目光转到了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身上,如果那本书写的是真的,那么这位罗斯福先生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

要不要赌一把呢?

在金融市场中浮沉多年,科尔深知投资的重要性,有什么比投资未来总统更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呢,就算书中写的是假的,也值得冒险一次。

此时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寻求州长连任,科尔带着全部资产全力支持罗斯福。

在经济陷入大萧条的美国,科尔成为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最大助力,两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三年后,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科尔被媒体称为美国总统最信赖的那个人。

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三百六十五章这一刻,他是焦点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绝长大的霍尔顿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一百七十九章 关东大地震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三十四章 被差评的《笑傲江湖》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第十四章 通俗小说周刊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五十四章 断更引发的大猜想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第七章 新派武侠小说第二百七十六章 随便挑第三章 大预言家第一次庭审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第十四章 通俗小说周刊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第八十一章 文坛琐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四章 阴差阳错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三百六十八章 世界级的骂战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国容不下的泰戈尔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过才知道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第一百八十九章 上头条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二百四十三章 战争与和平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学之我见》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三百四十二章 文坛新势力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个英雄的诞生第四十二章 符合时代的节拍第三百四十五章 别具一格的证婚词第二百三十八章 首先把故事讲明白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第一百一十五章 跟风第四十六章 包罗《万象》第八十八章 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红色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写与不写之间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宁观潮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势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你从悲剧的角度来看第六十五章 敲门砖和交学费第三章 大预言家第二百四十三章 战争与和平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三百四十六章 白首同心在眼前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绯闻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兰西岁月第二百九十五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十一章 一场通俗小说之间的内斗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五十六章 《乱世佳人》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五十二章 电影行业的暴利第三百零五章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九十三章 猴戏第七十章 一场来自南方的旋风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第三百零五章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七十五章 从《死水》到《荒原》第一百一十章 红袖添香夜读书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个英雄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