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没有硝烟的战场
(故事发生在:1993年,河北省晋州市某中学)
初春的清晨,温度还没有完全回升,空气中迷漫着丝丝的凉意。
清晨五点,整个校园还被黑暗和寂静所笼罩。
肖雅从梦中醒来,眼开双眼,四周漆黑一片,却已经是睡意全无。
静悄悄地摸索着起床,在黑暗中把被子简单地折叠好。从床下拿出自己的脸盒、毛巾、香皂及牙具,来到宿舍前的自来水池处洗漱,自来水是冰凉的,还有一丝凉风吹来,就感觉到有点刺骨的寒冷,却也因这冰凉的刺激而使头脑更加清醒了一些。
简单地梳妆完毕,的确可以算得上再简单不过了,只是将保温乳液在脸上胡乱的涂抹一下,将披肩直发梳理一下,就大功告成了。素面朝天的肖雅是从不化妆的,虽然生长在农村却天生丽质,使她的皮肤永远都是那样的洁白细腻,眉毛也是又黑又弯。
把生活用品放回原处,穿上外套,轻轻地关上宿舍门,在黑暗中欢快地踏上了通往教学楼的小路。只所以轻轻的,是不想惊动了尚在睡梦中的其它同学。临近高考了,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甚少,再加上心理压力超大,使她们目前的睡眠严重不足。
常常是在晚上十一二点过后,甚至是凌晨一两点,还常有三三两两的同学结伴回到寝室,而且是大有人在呢!虽然,学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规定,老师们在每晚也都轮岗检查,但师长们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总是能网开一面、一路绿灯,从不做过多的干涉和限制。
十年的寒窗苦读啊,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自然是要争分夺秒地做最后的冲刺!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师长,应该比谁都更深刻地了解孩子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所以,他们除了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关爱之外,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了。
深夜归来的莘莘学子,在微弱、柔和的月光下,便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午夜风景线。
肖雅不喜欢在晚上挑灯夜战,学习了一天下来,大脑基本上都处于半停顿状态了,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外习题,想着迷茫未知的明天,就一点的精神和兴趣也提不起来。
又不甘心在时间上输给别人,用老师的话说“现在不努力,以后要后悔的可是你们自己啊!”想想也有道理,即使是真的与大学无缘,还是要争分夺秒地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最后的学习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思虑再三,她决定每天比其它同学早起一两个小时,来弥补时间上的差距。
每天清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穿过清清静静校园小路,一个人独占若大的一个教室,四周清清静静的,心情也格外的轻松起来,为这难得的,一个人独处的乐趣!
丰衣足食的八十年代都市男女,可能很难想象到,在农村的中学,可以容纳下二、三十个人的集体宿舍是多么的壮观吧?
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简陋!不对,应该是一个词。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大屋子,是一排又一排左右相连的平房,也有可能是早些年曾用过的教室。宿舍内除了中间留有一条过道外,两面完全是床,一张挨一张的上下铺,而且是三个人合睡两张床板。地面是水泥的,无论怎么打扫,也还是有无穷无尽的尘土。墙面已经看不出原有的白色,到底是有多久没刷了也没有人知道,同学们为了整洁,都贴上报纸。一盏从房顶中间吊下来的灯,一张破旧的桌子,便是全部的家当了。个人用品,除了床上用品和衣服之外,全都放在床下的箱子里。
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或电扇。一般在寒冷时,多加一床棉被或是两个人睡一起来取暖;炎热时,可以开着窗户吹吹自然风,好在男女生宿舍是分开的,不必担心春光外泄。另外老鼠也会时常光顾,时不时地增加一些生活趣事。
但是,这些从小到大一直在农村生长的孩子们,都没觉得艰难和困苦,有书可以读对他们而言就已经非常的满足了。
比环境更难想象到的,是农村中学每年高考的升学率。
肖雅所在的中学,每年有五到六个应届班,每班有五到六十个学生,每年能圆大学梦的也就十来个,平均每个班有两个左右。当然,还有补读班,每年每个班能有十来个金榜题名的。
高考之后,大多数同学的命运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路是回家,像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是到村子附近的工厂做临时工,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最后不得不走的一条路;还有一条是复读,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非得混出个人样来不可,这需要有极度顽强的个人毅力,还有父母在资金和信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高考前夕,学生的状态也分为几种。
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同学,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做最后的冲刺,独木桥怎么了?独木桥也得去拼、去闯啊,何况自己还是有拼搏的资本嘛。
排名落后,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的同学,都会自动放弃。升学率都摆在那儿了,反正是没有任何的希望了,还是自由自在的呼吸,尽情地享受一下最后的校园风光吧。当然,他们也都还有一定的公德心,不会破坏学习环境与气氛,不会影响到他人。
还有一部分,很少的一部分,毅力坚强者,明知今年没希望,但决定来年或后年一直复读的,也在日复一日地努力,今天多学一些,明年说不定还能走个好学校呢。
人常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但是,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战争的结果。
却可以完完全全,左右一个农村孩子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