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粮食战争》出版

在这次曝光中遭受损失的不只是奶站和乳业公司,同时还有大量养殖奶牛的奶农,奶站和乳业公司倒闭纯属活该,而奶农的话,大多数人还是无辜的,同时由于数量较大,如果处理不好,肯定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然后这份责任就又落到了完达山等乳业公司头上,既然是你们搞出来的事情,那么就由你们来收尾吧,必须把这些奶农稳住,不能让他们破产。

对此,李耒早有准备,其实想让散养奶农生产的牛奶达到国家收购标准并不难,只需要给奶牛喂养更好的牧草和饲料就可以了,当然这需要奶农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他们却不一定能拿出这笔钱来。

这时候,李耒之前的布局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小额农业贷款服务迅速铺向各大奶源产地,民生还有信合联合给这些奶牛养殖户发放贷款,让他们有钱去购买惠农生产的奶牛专用饲料,从而提高牛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惠农接手奶站之后,也会提高原奶收购价格,让他们依旧有利可图。

而安农保险公司现在也已经正式成立,他们可以给奶牛养殖户提供保险服务,让他们安心地去办理贷款,就算养殖过程中出了意外,也有保险赔付作为保底,不至于让他们倾家荡产。

这就是金融配套的好处了,既然是市场经济,那就该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以减少养殖户的风险,让他们放心大胆地饲养奶牛。

但这些都是过度手段,国内的奶牛养殖业依旧需要完成从散养到集约化养殖的进化,这样才能保证牛奶的产量和质量,这种零散的养殖模式迟早都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不改变这种模式,中国人就没办法喝上足够多的好奶。

但是集约化养殖并不代表这些奶农就得失业,所以李耒也推出了相应的服务,完达山可以给奶农提供培训,教授他们如何联合起来成立奶牛合作社,把几家、十几家的奶牛合到一起进行养殖,集合众人之力就能承担建设奶牛养殖场的成本,同时投入的钱多了,也能赚取更多利润。

想想看,你们养的奶牛变多了,养殖方法更加科学,那么是不是就能生产更多、质量更高的牛奶?卖到更多的钱?这笔账一点儿也不难算,大多数奶农也愿意扩大生产规模,就是缺乏资金和技术。

技术完全不用发愁,完达山的培训队伍每天都会在草原上给他们上课,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随时为他们解决问题,还不用奶农们出培训费,等奶牛养殖场建成了,生产出牛奶之后卖给完达山就行了。

这同样是乳业公司和奶牛养殖户的合作,却跟之前有本质的区别,之前那些乳业公司什么管过技术方面的事情?就知道问奶农要牛奶;现在完达山提供技术支持,可以保证他们生产的牛奶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同时还会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不至于像之前一样,等三聚氰胺都开始泛滥了,乳业公司才后知后觉,甚至到最后都没有发现。

至于资金的问题依旧由金融配套体系来解决,完达山帮他们制定商业计划书,然后奶农们拿着计划书去找民生和信合争取农业贷款,银行看过计划书后,以他们的草场和奶牛为抵押,为他们发放贷款,让他们有钱可以去购买设备,建起更好更科学的奶牛养殖场。

同时还会缴纳保险金,从安农农业保险公司这里购买保险服务,这样就算有个万一,遇到疫病、雪灾等问题,也能拿到保险公司的赔付,依靠这些保险金,来年他们依旧可以东山再起,继续养殖奶牛赚钱。

如果有奶农不愿意继续从事养殖行业,打算去干点别的也行,他们可以选择把草场和奶牛卖给完达山,然后完达山自己来养这些奶牛;也可以将草场和奶牛租给完达山,以实物的形式入股,每年年底的时候领分红就对了。

这两种方式各有好处,第一种能够一次性拿到不少钱,他们可以拿着这笔钱去做生意或者干点别的;第二种则是细水长流,不用操心就能得到稳定的收入,最后总得加起来或许比第一种还要多。

奶站这种模式会被逐渐淘汰,一来多了中间环节影响乳业公司的利润,二来也无法保证原奶的质量,所以最终肯定会变成奶农和乳业公式直接对接;但是有许多在牛奶上赚了钱的老板依旧不甘心放弃这一行业。

李耒也给他们准备了出路,他们可以合伙搞养殖场,这些人有资金、在地方上也有影响力,三五个人合伙就能撑起一家养殖场来,而完达山和惠农同样可以给他们提供从奶牛牛犊、养殖场设计到饲料供应、饲养指导再到牛奶收购的全套服务,只要他们最后把牛奶卖给完达山就行。

现代化养殖场是重资产行业,就算以完达山的体量肯定也没办法全部依靠自己的养殖场来供应原奶,所以和其它企业合作也是必然的事情,引入新的资金才能加快中国奶牛养殖集约化的进度,而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他们跟完达山、惠农合作同样也有好处,首先建设现代化养殖场肯定需要牛犊以及各种设备,他们自己去买先别说能不能买得到,就算可以也拿不到如此优惠的价格,毕竟大批量的采购和小批量购买价格肯定不一样。

完达山有自己的育种中心,给合作企业的牛犊价格肯定比给其它企业的便宜;同时他们作为国内最大的采购商,购买设备也能拿到最优惠的价格,把这些提供给合作企业,就能大大降低他们的成本。

技术支持就更不用说了,如今完达山在这一块绝对是全国第一,能拿到全国第一的技术,他们就偷着乐吧!最后还不用为销路发愁,他们生产出来多少原奶,只要合格,完达山就会收多少,而且不存在押着钱不给的现象,把养殖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完达山既然已经出招,光明、YL等企业肯定也得跟上,于是很快便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搞集约化养殖场的风潮,YL资金实力雄厚,他们的动作之大仅次于完达山,光明这时候又拉胯了,大股东依旧不舍得花钱搞奶源建设,气得王佳芬又跟他们拍了桌子。

大股东也生气啊,现在光明最重要的是赶紧解决跟法国达能的股权之争,你为什么就一直给我们添乱呢?于是他们忘记了王佳芬过去为光明崛起所做的贡献,开始考虑要不要给光明换个掌门人了。

李耒得知消息后,也趁机推了一把,加强了在酸奶领域的竞争,试图以此让光明和达能的裂痕扩大。

光明和达能的合作已经有十年时间了,1992年的时候,达能便进入上海开始和光明合作,之后光明全面接手了达能的酸奶业务,达能也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酸奶卖遍了华南、华东,借助光明的帮助,达能摆脱了在中国市场连续九年的亏损,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但是在此期间,双方也产生了诸多矛盾,比如双方合资的鲜奶厂建成后,达能却把约定好的鲜奶设备换成了常温奶设备,导致光明销量大跌;其后达能和光明又因为酸奶的定价问题、酸奶厂的管理权问题产生了多次分歧。

王佳芬在这时候做出了和达能分道扬镳的决定,但是此时正逢光明筹备上市的关键时期,要上市就得有小股东、就得有有经验的人帮助,这时候达能便以此为借口说服了大股东,他们不仅没有被赶走,还成了光明的小股东。

原本这两家企业的合作还能持续几年时间,但是因为完达山的突然崛起,尤其是完达山也在酸奶业务投入了大量资源,威胁到了光明酸奶领域第一的地位,于是达能和光明的矛盾愈发突出。

达能的负责人觉得自己是国际巨头,所以态度很强势,认为达能有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制度,酸奶业务得听自己的;而王佳芬的态度同样强势,你们是跨国企业确实不假,但你们的人光做PPT就能拿高薪,缺乏对国内市场的尊重和了解,把业务交给你们管理,肯定会搞得一团糟。

双方争执不下,关系几近破裂,最终两败俱伤,达能中止了和光明和合作,把手上的股份全部转让,而王佳芬在达能离开后也很快辞去了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职位,离开了光明。

李耒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飞去上海和王佳芬见面,然后谈起了光明新掌门人上任后的种种举措,“把你的矩阵管理结构改成条线式管理结构确实有一定进步之处,起码地方上自主权变大了,可以根据市场做出更快反应!”

“不过这些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不解决奶源的问题,没有掌握足够多的高质量奶源,光明的现在恐怕就是最辉煌的时候了,今后只会慢慢衰落!”李耒连连摇头,新掌门上来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削弱老掌门的影响力这很正常,但是也得知道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光明这栋大厦现在根基都不稳了,你还只顾着做些在窗户上雕花的事情,这怕是不行吧?

“哎,我也跟领导说过很多次了,我们已经比完达山慢了一步,不能再比YL、三元他们慢了,要不然别说争第一了,恐怕连第二集团的位置都保不住!”这已经成了王佳芬的心结,她明明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但因为股东们的掣肘却做不了,这实在是太难受了。

“是啊,现在我们完达山的确稍微领先了一点儿,但也没领先太多,光明如果肯砸钱未必没有追上的机会!可惜现在YL、三元甚至新希望乳业都在到处寻找合适的草场砸重金建设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光明还是没什么动静;等再过几年光明相通的时候,恐怕好草场早就被人瓜分完了,他们就算拿钱也没办法建起能和完达山、YL相提并论的优质奶源基地!”

“乳业竞争的时代已经变了,开始从过去的营销之争变为现在的质量之争,光明不改变过去的想法”李耒摇摇头,一边为光明感到遗憾,一边为完达山感到高兴,王佳芬今年才五十岁,正是企业管理者最黄金的年龄,把她拉到完达山,起码十年之内,完达山都不用为掌舵人的问题发愁。

同时他也颇感欣慰,原历史中,乳业的营销之战还要持续很多年,从2001到2008这个中国乳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公司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营销上,完全忽视了质量,然后这座沙子堆起来的巨塔在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而轰然倒塌。

现在自己提前引爆了这枚炸弹,同时将乳业竞争从营销之争转为质量之争,今后中国乳业的发展肯定会更加健康。

聊了一会儿,李耒再次向王佳芬发出邀请,王佳芬有些犹豫,她确实想去完达山,做了这么多年乳业,她还是想在这个领域多做一些事情的,但是前脚刚离开光明,后脚就去完达山,似乎有点不厚道吧?

李耒给出了自己准备好的方案,他之前联合其它乳业公司在中国乳业协会下面成立了一个中国乳业战略研究院,主要负责宏观方面的研究,王佳芬可以先去研究院待一段时间,静心思考中国乳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她离开光明的事情淡下去之后再来完达山上班。

这次王佳芬爽快的答应了,并且口头承诺,明年就会去完达山担任总经理一职,李耒苦寻多年的乳业掌门人终于找到了。

而就在王佳芬离开上海,前去京城的中国乳业战略研究院上班的时候,李耒之前下的一步闲棋也到已经落在了棋盘上,经过一年多的预热,《粮食战争》一书终于要发售了。

第409章 奶牛育种第432章 循环产业链第83章 民猪第410章 地沟油和假酒第60章 BOT模式第186章 亚运捐款第220章 本山第254章 好人有好报第345章 靓女先嫁第434章 小准备第263章 大扫货第434章 小准备第127章 程序员史玉柱第11章 黄曲霉毒素第276章 痛并快乐着第454章 标准之争第187章 又见老牟子第308章 下岗第86章 群策群力第448章 未来的农业和互联网第317章 核心技术第209章 倒春寒第327章 豪门恩怨第458章 行业震动第187章 又见老牟子第405章 十二字原则第111章 画饼第177章 我出钱给你拍第378章 大丰收第381章 复合肥第449章 健力宝扛不住了第387章 订单式农业第46章 外包第393章 站稳脚跟第317章 核心技术第246章 入股鲁花第233章 忽悠第82章 阶层跃迁第249章 一夜成名第254章 好人有好报第314章 马站第309章 民族品牌大溃败第246章 入股鲁花第211章 巨人起步第274章 食品安全第452章 对赌协议第95章 提亲第332章 入股民生第349章 民生开业第205章 山梨酸钾第158章 小型拖拉机第198章 钢材第166章 《丑陋的中国人》第148章 数量遗传学和分子育种第279章 中原盼盼队第483章 新投资项目第136章 废铁价第2章 你还是太年轻啊第478章 下一代们第438章 香蕉战争第437章 时间紧迫第132章 扩张版图第8章 又一位大佬第34章 孙成平第115章 美国农业革命第447章 西湖论剑第337章 工业化生产第208章 纷纷乱乱第352章 五百强第52章 大客户第49章 抢购第156章 买一送一第332章 入股民生第259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第241章 大哥大第250章 托卡耶夫第106章 体制内的好处第434章 小准备第324章 合作第215章 达沃斯第403章 洪水来了第2章 你还是太年轻啊第65章 这是给你的第152章 父子双院士第365章 百万亩椰林第456章 焦点访谈第430章 奶源之战第397章 孙大午第73章 不良少年收容中心第75章 卷起来第334章 民生副董第209章 倒春寒第46章 外包第329章 接踵而至第52章 大客户第361章 别尿老板地盘上第387章 订单式农业第219章 东北第409章 奶牛育种第183章 外企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