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谁为社稷

灯火烛影下一双手缓缓伸展开。

这是一双老人的手,枯瘦苍白,暗褐色的斑点落在褶皱之间。

“这双手,曾经拉得动硬弓,握得住缰绳。”老人说,“现在,这双手掌控着萧国百万人的生死,若是不小心抖一抖,万千人命赴黄泉。”

他的声音很平静,无悲无喜无骄无躁。

“所以父亲的手得稳。”老者身旁的男子展开一封卷宗,道。

“我想知道我是否老去。”老人的目光似乎平静,似乎空茫,他眺向窗外,眼眸中映着满天星辰。

这是一个很好的夜晚。

却有许多人无法安眠,因为焦虑,甚至是恐惧。

帝都九百里外,随山潜龙关的鏖战仍在继续,死者的尸骸足以堵塞河川。

有多少人死不瞑目,就有多少人睁眼惶恐以待天明。

卫之铭,后世被追谥为宣庄公的两朝权臣,在清安十六年这一年终于手揽了朝野全部的大权,再无人压制。

这算是临危受命,因为他面对的是萧国前所未有的危难,整个国家的担子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这也算是趁乱夺位,谢愔死后留下的权利缺失因外敌入侵而不得不被迅速填补,原本就被破坏的平衡既然无力维持,索性彻底打破,用最短的时间赢得了朝臣拥护天子授命,原本还妄图和他争斗的人都不得不暂退,因为外敌当前。北宫之内的那对孤儿寡母无力去面对夷人的刀剑,只能将整个国家都交付给卫之铭。

灯烛暗去,不甘的挣扎几下后渐渐微弱,老人的面容淹没在阴翳中。

“父亲心中不老,纵使耄耋亦当壮年,父亲心生衰败,情思三千亦是华发。”男子用剪去多余烛芯,于是火光瞬间再度跃起,照亮这对父子的面容。

老人挑了挑眉,“其实我未尝不想老去,含饴弄孙、江头垂钓何等肆意。可惜——”他垂眼,喟叹,“偏偏我姓卫,偏偏我在这样一个。生来命如此,再无话可说。”

男子灯下静静的查阅京中粮储,也是许久无言。

“我只是有时候觉得,有些对不起你。”卫之铭看着自己的儿子。

“父亲这是什么话。”卫昉放下卷宗,笑容悠长宁和,“儿子也姓卫。”

卫之铭看着自己的独子,许久沉默后轻轻一叹,“我有时回想,若明素还活着,愿不愿见到你如今这幅为案牍劳形的模样。”

卫昉怔神,最后他垂下眼睫道:“父亲看一下我方才算出来的数吧,如今帝都的储粮大概只剩这么多了,然后各郡的粮储统计在这——”

卫之铭接过去却并没有看,“如我估料不错,太仓令的余粮已不足八十万石。不说粮储,只怕连国家帑藏都已不足。蜀地富庶,于是世代帝王公卿挥霍无度——就如同天险稳固一般,有些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蜀地的人们可以理所当然的耽于安逸。阿昉,你只告诉我,距潜龙关最近的奉陶郡粮储多少?”

“粟十万石,麦万石,稻万石,菽千石而已。”

“传令,以奉陶之粮供给前线。”

“父亲是要速战速决?”

“以萧国当今之势,并不宜长久作战,久战伤民,不如——”卫之铭的眉心用力攒起,终是下了决心,“阿昉,以禁军五万精兵,会合棘水、随阴、宁武、庆阴、泰定五郡兵力共击越夷,你以为有几分把握?”

卫昉锁眉深思,很长一段时间不曾言语,案头烛火明暗不定,一室森冷。

“父亲心中已有答案了。”卫昉最终答道:“不论几成的把握,父亲都会选择全力一击,背水一战。”他抬眸与老人对视,他的眼睛生得与卫之铭并不像,不如卫之铭狭长幽深精明暗藏,年少时他的眼眸被人笑说是勾魂摄魄艳如桃花,而今他早已非少年,一双眸子也不比少年时风.流,平和安宁的像是初冬时凉凉的湖泊,“都说家国、家国,可在父亲心中,国的分量终究要重于家。”

“我卫家依靠北军控制帝都慑服朝堂,若是将北军调往战场,只怕与我们不利。”卫之铭自然清楚他方才决定中的利与害,“可大敌当前,没有藏私的余地。”

卫昉点头,眉目笼着愁云,“父亲说的没错,大敌当前——这是个无解的难题呐。”他长叹。

“阿昉,我有没有和你说过卫氏一族的发家起源?”老人枯瘦的手轻拍卫昉肩头。

卫昉愕然,接着有些恍惚,“从前长姊曾与我说过……”接着他朝卫之铭揖身,“愿闻父亲教诲。”

卫之铭抄手发了一会呆,像是没有听见卫昉的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卫氏以武起家,若溯源而上,最初的显赫距今有两三百年了。那时九州还有同一个国号“宣”,我卫家先祖是追随宣太祖征战天下的功臣。自太祖一朝被封万户侯,之后数代显贵。那时卫氏一族的人丁比而今还要广,分支遍布北方诸郡——可是后来你知道为何卫氏一族南迁至蜀地,在这逼仄一角苟延残喘么?蜀中诚然是闲散安逸的好地方,可是男儿生于天地,至死不见天下之广,实在是恨事。而我卫家的儿郎,已有数代不曾离开过巴蜀了。”

“儿知道。”卫昉垂眉敛目,“是因为宣朝愍帝时的‘胡祸’,朔北胡人大举入侵,都城被破,士族大量逃亡,或西避入蜀中,或迁往江南。后来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迁往客乡的士族便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你说是六合一统好,还是四分五裂好?”

“自然是六合一统好。”

”话是如此。“卫之铭眯起眸子,掩不住的沧桑怅然,“据说当年胡人南下时,北方的士族不是无法抗击胡人,只是因彼此猜忌,都不肯出力勤王,于是眼睁睁的看着都城破,君王丧,然后胡人的弯刀指向了自己——”

“着实令人欷歔。”卫昉感慨。

“我翻阅先祖札记,字字浸血,读来毛骨悚然,那时战乱的残忍,实在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句都无力概括。”卫之铭危坐,瘦削的脊背笔直,眼眸一瞬不瞬地透过窗望着天穹,“既为朝臣,既受民奉养,我便不忍宣朝末年的乱世再重临萧国。”

“儿知道。”卫昉颔首。

忽闻窗外有纷乱的脚步声,接着是僮仆叩门,虽焦灼却依旧恭谨。

“何事?”卫昉拔高了嗓音问。

“司隶校尉……怕是不好了。”仆人哀然道。

司隶校尉卫之锋,是太傅卫之铭的同胞弟弟。

太傅府的车马被匆匆备好,在午夜驶向了司隶校尉府。

司隶校尉此官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并称为“三独坐”之官,足见在朝中的至关紧要。卫之锋拜司隶校尉之职已有二十余年,可他如今已经老了,过了花甲之岁,满头的白发,一身多病,终于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了榻上没能再起来。

卫之铭看到自己弟弟时,昔日威风沉稳的司隶校尉已只剩最后一口气吊着。

老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总是分外感伤。卫之铭坐在卫之锋榻前,垂涕无言。

“阿兄,我这是要去了……”卫之锋的眼睛早就不大看得清了,牵着卫之铭的衣袖喃喃。

与卫之铭同辈的人走得已经不剩几人,卫之铭悲从心起,抚摸着胞弟的手背,“且安心去。”

“我不安心呐,阿兄——”奄奄一息的卫之锋忽然悲戚道:“祸起之时,我不能护子孙无虞,不能与兄长共事,这叫我怎能瞑目?”

卫之铭看了眼榻前跪着的晚辈,含泪宽慰道:“儿孙并非庸碌之徒,不会叫你地底失望的。”

“可是眼下危难之时,我实在、实在不敢闭眼啊——”卫之锋失明的眼中划出一行浑浊的泪,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哀泣,人哭着降生,亦将垂泪离去,“阿兄将如何应对眼前之劫?”

卫之铭俯到卫之锋耳畔,将自己心中布局低声说了。

“卫家的百代荣辱,便仰仗阿兄了——”卫之锋攥住兄长的手,濒死之人忽然有了很大的力气,却又渐渐松开了手。

他真的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蓦然,他想起了什么,干枯的嘴唇翕合几下,但在无人听清之时,他便断了气。

死在这时的卫之锋何其幸运,至少他可以体面的合眼。

шшш⊕TтkΛ n⊕¢ ○

只可惜,没有人读懂他的弥留之言——阿兄,小心帝都……

第七十一章 烟火冷第七十八章 隔墙听花第五十章 殇欢颜第十八章 卫氏第三十八章 凤命第八十二章 磷火暗光长夜等银霜(八)长夜等银霜(三)第三十三章 弄权第十三章 宁夜第九章 手足第六十六章 访亲故第八十六章 红罗揽月第一百一十五章 祸之暗藏长夜等银霜(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灰飞烟灭第七十章 有别时第三十三章 弄权第四十六章 慕英豪第一百一十九章 垂死挣扎(下)长夜等银霜(六)第十三章 宁夜第五十章 殇欢颜长夜等银霜(九)第五十三章 夜露薄第八十一章 此情无望第七十八章 隔墙听花第三十九章 春花明第九十章 夜半私语第四十章 醉桃笑第五章 表亲第一百一十六章 掖庭罪奴第二十三章 择路第十九章 雅士第八章 考学第五十八章 骋快意第四十八章 人世悲第五十二章 哀人事第七章 局势第九十四章 从此茕茕第七十六章 上林飞羽第七十章 有别时第二十二章 牡丹第二十二章 牡丹第六十一章 会卿意第四十九章 佳人意第九十一章 莫恨前路第七十九章 望而不见第八十章 依水蒹葭第九十二章 莫恨流光第七十三章 两重塔第十章 狡童第三十二章 姑侄第九十九章 天降之罚第七十五章 语谶言第六十三章 知姻缘长夜等银霜(八)第九章 手足第六十五章 出宫门第十四章 琴学第八十五章 哀哉无常第九十九章 天降之罚第三十九章 春花明第二十四章 嬉课第二十七章 选妃第十二章 顽劣第一百零九章 宫闱重重第一百零三章 献俘错言第六十六章 访亲故长夜等银霜(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血泪之思第八十三章 谁为罪人第九十三章 谁为社稷长夜等银霜(十一)第八十二章 磷火暗光第一章 丧去第一百零一章 经年遗恨第四十章 醉桃笑第二十四章 嬉课第一百零九章 宫闱重重第八十七章 安家假郎第一百零六章 人世险恶第七十五章 语谶言第三章 赵王第五十章 殇欢颜长夜等银霜(八)第五十八章 骋快意长夜等银霜(十)长夜等银霜(七)第八十三章 谁为罪人第二十七章 选妃第二十九章 宫门第一百一十六章 掖庭罪奴第七十二章 千金诺第七十二章 千金诺第九章 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