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里外

[番外]

承奉二十七年的残冬,刘太宰送我来到祥光宫,躬身对我说:“太子还这么小,少师要好好教他。 ”

寻常百姓家里七八岁的男孩都已经帮忙做工了,我默默地想。

宿雨落在阶上,老人撑着伞走下丹墀,身影佝偻。

我站在漆红的立柱前,脚下七重白玉石阶迤逦铺开,宫灯在微渺的天光里如同星子闪烁。远处传来五更晨钟,此刻官员们正鱼贯入朝,而我恐怕此生都不能再上昭元殿了。立冬后陆惠妃逝,今上将我从少詹事擢成了少师,断了我上朝参政的路。

本朝律令,太子之师不得在前朝行动。历来宫中为皇子们请的都是乞过骸骨的当世名家,既有从政的经验,授起课来也没有约束,二十三岁的新少师,风头无两,前途堪忧。

有人告诉我,等东朝登基,说不定有机会再入翰林院,但我不指望他的恩惠。

我实在不大喜欢这孩子。譬如说今日是我上课的第三日,这个时辰了,他竟然还没到书房。

我绕过屏风,命人摆放了满满一桌糕点,边看书边等人。

陛下不知为何将东宫里的大部分事务都交予我,似乎对我颇为信任。太师老迈休息在家,太傅被东朝作弄得生了场大病,其他作先生的人都避之不及。

也罢,御赐的鞭子中看不中用,今日须得换个竹板。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我望向一旁的水漏,辰时二刻,很好。

外间响起了宫女的叫唤:“殿下!”

我在椅上耐心等了一会儿,心中掐着数,数到五,书房的门“吱呀”开了条缝。

敞开的门口多了个男孩儿,素白衣衫懒懒散散地披在身上,他琢玉般精致的脸颊在寒风中冻得有些红,一双眼分外不羁地瞧着我。

大汉境内约莫只此一个未到十岁不梳垂髫的孩子,不愧是固执乖戾闻名天下、被太后和今上宠坏了的东朝。禁中只此一名皇子,篦头房形同虚设,留发入囊的纻纱都给省了。

他发丝凌乱,显然是刚从榻上起来,昂首走过来时步子倒还稳健,若无其事地开口:

“先生早安。”

我依照惯例朝他倾身一拜,直起腰,笑着回他:“殿下早安,用过早膳了么?”

他的眼神触到桌上十几样花色各异的点心,亮了一瞬:“先生有心了。”

我点点头,“多谢殿下夸奖。”随即吩咐他身后的宫女:“拿绳子来,要结实的。”

宫女是雍宁宫的老宫人,嗫嚅道:

“大人……”

我高声对屋子里的人道:“把那扇屏风架子搬来,横梁拴上绳子,快些准备好!”

太子拈着栗子糕的手一僵,点心骨碌碌掉到了地毯上。

“捡起来。”

他盯着桌角,巍然不动。

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不错,待会儿也要这样。” 说罢自己捡起掉落的糕点,放在漱盂里。

那边内侍的动作很迅速,不一会儿就煞有介事地摆弄好了工具,请示道:

“大人,您看是这样吗?”

架子足有十二三尺高,原本安在上面绣工精巧的屏风因被太子拿剑划破,索性拆了下来。一根麻绳绕过横梁打了个硕大的结,绳头垂下来恰好及腰,就差个东西系上去。

太子往后退了几步,睁着水雾迷濛的大眼睛,突然扬着稚嫩的嗓子下令:

“谁敢动孤!孤要是少了一根头发,尔等都别想活着出去!”

底下四五个人皆震住了,立刻跪倒在地,大宫女皱眉劝道:“殿下说得是什么话……”

“小小年纪就口出恶言,与那些市井泼皮有何区别?来人,给本官绑他上去!”

我从书架的盒子里拿出今上赐下的软鞭,这玩意放在东宫三年,没人用过一次,这时很顺利地堵上了内侍的嘴。 尊师重教之风经历几朝,在今上治下达到极盛,是个难得的好处。

下人们面面相觑,最终在恼火的东朝和宽仁的今上之间做出了选择。两个身强力壮的宦官一左一右抱起想逃的太子,眨眼间将人吊在了梁上,绑住双脚胳膊,头朝下。

“都出去,把门带上。”我转头对掌事宫女道:“嬷嬷放心,我有分寸。”

她福身带着众人退出书房,只留下我与太子大眼瞪小眼。

带孩子是个辛苦的活,不仅要靠脑子,还费体力,我记得幼时母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抽一顿,简单省事。

“伸手。”

他咬着牙,披散的黑发遮住了眼睛,小小的身板像条离水的鱼,不停地挣扎,说什么也不把手拿出来。

鞭子在空中甩出阴森森的呼啸,太子极为愤恨地瞪视着我,双目几欲喷出火来,想必从没被人这么对待过。

“孤今日回去必——”

我猛地抽在他背上,太子痛得闭起眼闷哼。因尚在孝中,他弃了表以紫貂袖端的五色云裳,只单穿一袭薄薄的素棉褂,抵不得打。

“芯都是软的,伤不到人,殿下怎么这般娇气?”

他慢腾腾地伸出手,拳头松开,压抑着呜咽:“只准打手!”

恭敬不如从命,我刚放下鞭子,他又格外紧张地叫道:“不许用别的!”

话音刚落,竹板就敲了下去,极清脆的“啪”地一声,我估计他快哭了。

然而他始终没有掉眼泪,三板子下去,手掌肿得老高。

“我要回去告诉婆婆!就算父亲不喜欢我,还有太后喜欢……”

他越说越低,最后眼眶都红了,颤抖着嘴唇说不出话。

我一手掏出怀里的字条,展开放在他眼前晃了晃,“看清楚,这可是太后的字?”

——着令少师教诲云沂,必不使如太师太傅一般体弱多病。东朝托于介玉,老妇心安。

他僵住了,“婆婆什么时候给你的!”

我不答,“殿下还有什么靠山,现在全都摊出来吧。”

这短短几个字是我托人去长青宫请的,太后是个明智的人,知道自从惠妃去世太子就性情大变,需要有人将他的性子拗过来。我既领了陛下的差事,虽不情愿,也要尽尽师长的责任。

他哑着声音孤注一掷:“父亲……”

我拉开抽屉,双手捧起谕旨,“陛下的指令就放在这里,殿下随时可以瞻仰。”

他犹如被一盆冷水倾了满头,脸庞失了血色,“果然……”

一滴眼泪砸在了地毯上。

片刻后,他忽然冷冷道:“还有皇后,先生有本事,必能拿到皇后殿下的亲笔!”

我叹了口气,从另一个抽屉里找出张银绢制的懿旨,“太子殿下从没在意过书房,连房里有什么都不知道。”

太子放弃了挣扎,孤零零的身影吊在书桌前,乌发倒垂,面容憔悴。

我安然坐到椅上,分了个碟子出来,夹了块云片糕送入口中,笑吟吟地凝视着他:

“殿下可知这三样东西为何拿到手如此之易?”

他埋在领子里,衣襟渐渐濡湿了一大片,发间露出迷茫的黑眸,眼角带着水光。

“太后之所以给臣这张字条,是出于对殿下的爱护之情。一面给予臣对殿下严苛的权力,另一面则是个警告,要臣时时刻刻想到她,让她安心。殿下以后要学会用这种方式给大臣们下旨,很少有直说的时候。言辞要亲蔼温和,情绪要灌输其中,碰到个别像臣这样的人,便要区别对待。”

他忘记了流泪,沉默地听着,泪珠滑落在前额,很是滑稽。

我举起一方小镜子,对着他照了照,他急忙避过眼,耳朵泛红。

“以后再让臣看到殿下哭,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衣衫不整形容不端,谁能看出殿下是个储君?”

他恨恨道:“你想笑就笑出来!”

“陛下之所以给臣谕旨,乃是因为他对殿下抱有歉疚。”

太子蓦然怒道:“陛下歉疚什么?他若歉疚,就不会叫你来当我先生!”

我置若未闻:“所以才会命臣治治殿下的脾气,让殿下能够修身养性,日后成为一个好国君。殿下不愿臣作老师,臣又何尝愿意。”

他惊诧至极:“这话你也敢说!”

“皇后之所以给臣懿旨,殿下可知原因?”

他蹙起秀气的眉,冷笑道:“她难不成不是为了顺着陛下?”

上贡的茶色味清醇,我饮了半盏润嗓,“殿下再过几年就要加元服了,还这么不上心。试问殿下明白皇后现今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什么吗?”

太子全身一颤,低声说:“先生是陛下的孤臣,所以才对我说这些?”

“朝中最大的党派以元相为首,皇后是元氏的嫡长女,风望会因她代行严母之职、关心储君学业而水涨船高。殿下得记住,人不能永远顺着别人而活,想要的声誉,威望,还有权力,都要自己去挣。”

我顿了顿,“殿下还是太小了,不过终有一日会懂的。”

金丝枣糕香糯可口,我慢条斯理地吃下三块,“殿下饿了么?先复习昨日的课,之后再用早膳。”

他昨日在书房里只坐了两个时辰,上课时绝不东张西望,却神游太虚,压根听不进讲解。我让他背韩非的五蠹,文章很长,他一字不漏地全背了下来,煞有介事地抑扬顿挫,背到最后嗓子都哑了。

我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用《问田》里的观点,以这句话为要义,口头作一篇三百字的策论。既然你背的这么熟练,意思都应该理解了。”

他愣住,“我……”

“《问田》是臣第一天为殿下讲的文章,两天就忘了?”

他躲过我的注视,小声嘀咕了几个字。

“大声说话。”

他勉强道:“会背,先生让我想想。”

等了许久他也没作出来,我把碟子里的食物解决完毕,拎着竹板走到他面前,他乖乖地伸出白净的左手,闭着眼等罚。

我蹲下身,用凉凉的板子触到掌心,他瑟缩了一下。

“殿下会背,却不懂文章的意思,所以才需要从头默诵一遍,当场弄明白了再做策论。是这样吗?”

“是。”他干净利落地回答。

我很早就听说东朝过目不忘,几天下来发现他仅是将字形印在脑中,等要用时如看书一般翻出来应付。那背五蠹时跌宕起落的语调,是他拿来糊弄我的。

我收回竹板,将一块枣糕塞到他手里,走回书架随手抽出本书。

“明日把策论交给臣。今天开始上《外戚世家》,殿下要好好听课。”

宫外又开始落下零星的雨丝,飘进窗里,染得屋里寒气渐生。我拉上帘子,点亮灯烛,把火盆挪到屏风架子后面。

他的脸上有了些暖意,别扭道:“我不冷。”

“臣冷。”

午膳前我终于解开他脚上的绳子,内侍的手法很好,拴得牢又没有阻碍血脉,只留下几道印子。他坐在地上缓了缓,嫌弃地看着自己的衣物,我去拉他,他才拽着我的衣袖慢慢立起。

太子取过镜子,给自己束了发。他生了副好皮相,这么一打理,有点毁。

我善意地提醒:“待会儿付都知来了,问殿下的头发怎么回事,殿下怎么回?”

太子神采奕奕地转过来,“先生也觉得好看么?”

他脑后有一绺发丝不听话地翘着,根本没束上去。我忍了几次还是没忍住,合上书道:

“过来。”

他不情不愿地从镜前挪开,我揪下他的发冠,飞快地重新束了一次。真是作孽。

刚弄完门外就响起了询问:“卞公,某等可以进来收拾吗?已到午时二刻了。”

宫人们捧着大漆盒鱼贯而入,樊七打着头,眼尖地瞟见桌上的金鞭,“少师今日上课可还顺利?”

太子朗声笑道:“付都知,先生刚刚说孤背不完课业就要挨打,但孤倒让他失望了。”

樊七松了口气,“殿下自小聪慧,劳烦少师了。”

他命人全都出去,门甫一关上,他就坐到桌旁,眸子亮晶晶地望着我,等我先动筷子。饿着肚子还被刁难了一整个早晨,这时被磨得没了气性,端着碗下手如飞。

他吃的虽快却很斯文,眉眼安静,白玉似的两腮微动,像只听话的小动物。我家里没有别的孩子,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夹菜,自己也很有胃口。

午休时太子破天荒没有回寝宫,就待在书斋的纱橱里小睡。宫人们打扫了屋子,我独自在纸上写写画画,思考如何接下午的课。

历来华族子弟进国子监读书,禁中设有上书房供皇子上学,太子则在东宫专门受业。陛下只得一个儿子,上书房无人,寥寥几个老师还是太少,怕是以后要让他入辟雍。

我在翰林院做编修时曾耳闻议论,说今上不再纳妃,无意再添皇子,东朝是出生即立的。要不是爱极他,怎会只有他一个孩子,连公主都不曾有?

可他的生母惠妃,确是数月前在冷宫里郁郁而终的。

未时一到,我到碧纱橱里将他从榻上拖下来,他睡眼惺忪,晕晕乎乎地拉着我的袍子。

……殿下昨夜又没怎么睡。我想起樊七的话。

卯正入申正出,没一会儿就下学了,今日必须把书给他灌进脑子里。

*

翌日,太子没有迟到,照例屏退下人跪坐在我对面。

天色尚早,我就着灯火细细看他写的策论,他一脸满不在乎,悄悄扬起的嘴角却暴露了心情。我要求他写三百字,他写了足有一千,甚是得意,只等着我夸奖。

我把纸还给他,“现在重写。几百字就能说清,为何非要写满一千?等你长个几岁再去铺陈用典罢,画蛇添足,东施效颦。”

太子气愤道:“我昨晚写了一个半时辰!”

“现在殿下再写一遍,用不到一炷香。”

他阴着脸拿过纸笔,刷刷地落笔。

“顺便练练字。”我拿了只小碗放在他手腕上,“写隶书,太傅应该教过你,不要用复杂的字词。”

他胸口起伏,小碗差点翻下去,我凉凉地提醒道:“错一个字就重写。”

经过昨天的教训,他晓得趋利避害,遂沉下心来一笔一划地地慢慢写。

写着写着就慢了下来,看到他发红的眼角和黯淡的目神,很容易察觉他心不在焉。

第48章 原谅第112章 诱骗第31章 禁区第60章 顺风第41章 冒犯第87章 厚颜第172章 传国第73章 父债第6章 人知好色第7章 十九郎第164章 一地鸡毛第77章 桃木枝第27章 自救第174章 腾云驾雾第86章 良宵第68章 败家第50章 群魔第101章 美女第61章 春社第67章 偶遇第102章 心有余第113章 搜身第97章 缠绵第95章 长草第172章 传国第163章 丢人第65章 图第75章 放肆第128章 落花第90章 排山第156章 用兵第10章 聘金第23章 胖婶第119章 狩猎第71章 裁衣第95章 长草第113章 搜身第176章 家丑第169章 顺水推舟第45章 韬光第141章 仲子第10章 聘金第108章 风情第100章 登基第21章 刀笔第21章 刀笔第145章 绝婚第6章 人知好色第62章 偷第118章 木已成舟第71章 裁衣第107章 爱妃第157章 离经第118章 木已成舟第97章 缠绵第131章 纳采第140章 皇后第27章 自救第165章 九连环第132章 丑八怪第66章 话梅第128章 落花第64章 悍第70章 飞第130章 里外第22章 俗套第163章 丢人第69章 失魂第46章 中山狼第16章 文盲第135章 暗度第2章 亲人第15章 账本第78章 有女第94章 蜜糖第45章 韬光第69章 失魂第123章 好大第117章 这样那样第126章 火中取栗第90章 排山第51章 英雄第92章 苍天饶过第35章 素纱第29章 君子第1章 使君第144章 捉尖第134章 虎背第78章 有女第93章 灌药第157章 离经第29章 君子第103章 迷离第116章 更衣第94章 蜜糖第23章 胖婶第135章 暗度第159章 黄雀第148章 抱腹第83章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