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三)

赵元昌嗯了一声,皱着眉思考对策。

这一个月来,他能感觉到有些将校没有尽力,基本上能歼灭的变成了击溃,能击溃的可以成建制撤离。

所谓的歼灭、击溃,只是战前的预定目标,战场上瞬息万变,只要能满足战略要求就好了,具体的战术成果只能随缘。

如果是失期、溃败这样的错误,他把负责的将领论罪处斩都没人敢说不合理;但只是这种小小的不足,他还真拿那些人没办法。

甚至于以后真要处理某些人,这件事都没办法拿出来当理由,毕竟“没有尽力”只是他的感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

最多就是记在心里,有机会就不用这些人。当然,在此之前需要把他们在中枢的领头羊打掉。

想到这里,赵元昌突然开悟了。

既然有一群人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索性就不在强求获胜。

现在的情况是,周国占据了武平节度三州之地,一边想要攻略武安节度,一边在岳、复、安等州出兵袭扰宋国武昌节度。

宋国呢,武昌这边一直想要突破荆江口直逼江陵。而且鄂州也可以自唐年县出兵,有一条小道可以沿着汨罗江经过岳州昌江县,或是溯汨罗江北上偷袭岳阳,或是继续往西南攻长沙府。袁州方向则是自萍乡出兵,沿漉水顺流而下,攻下醴陵后被拦在渌口戍。

至于沈国,北边的武平节度已经被周国收入囊中,中间的武安节度南北受敌,岌岌可危。而南边的静江节度,非但没有北上救援,反而发兵攻取永州、道州。

可以想见,这一次想要全须全尾地吞下三湘之地是不可能了。那么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在一群人拖后腿的情况下保住武平节度,同时阻止宋国夺取长沙府。

只要长沙府和岳州保住,自袁州而出的宋兵就很难在湘地立足,通过漉水出兵能得一个出其不意的好处,但用来支援后勤的话,耗费太甚,划不来。

当年东吴争荆州,也是先得了长沙,再南下桂阳、零陵的。

赵元昌目光逐渐坚定起来,虽然没能一战灭国,但开疆拓土也是大胜,即便这个胜利来得再怎么容易,也没办法忽视。

“则平。”他看向赵普。

赵普立马耷眉拱手:“臣在!”

“粮草就交给你了,你得给我看好咯!”

“官家放心!”

待赵普离开,赵元昌又让人去叫潘美。

现在他能信任的也就是潘美这等身后没有家族,且目前尚未走到高层的新生代将领。这一战后,赵元昌就要靠这些人来把那些老人挤下台了。

洛阳宫枢密院,陈佑走进王朴所在的书厅。

“王相公。”

正在奋笔疾书的王朴听到声音抬起头来,见是陈佑,便放下手中毛笔:“原来是将明啊,现在来找我,可是有事不决?”

现在的洛阳,除了皇宫内的太后、皇后,地位最高的就是他们二人。至于一同迁到洛阳来的平章军国重事郑志康,暂且先把他忽略掉。

看起来位高权重,实际上如履薄冰。皇帝亲征带走了中枢大半官员,但全国各地的军政文书依然是汇总到洛阳来,两位留守的作用就是将适合自己解决的事情解决了,不适合自己解决的事情快马送到行在所次处。

官家在前线忙着考虑战略战术,你不能什么事都推给官家,但也不能什么都不让官家知晓,其中度的把握,经常会让两人讨论许久。

“这倒不是。”陈佑坐到一侧的椅子上,“那个董成林不是到了有一段时间了吗,也熟悉枢府事务了,我觉得是时候给他分一些任务了。”

当初下调令的时候,王朴是知道的,倒是陈佑看到董成林被吏部某郎中带着来到枢府时,着实被惊到了。

王朴沉吟一阵,点头道:“确实该如此,将明你可是有什么建议?”

“嗯。”陈佑点点头,“我觉得让董成林负责内间房和杂务房比较好,他新来,毕竟资历浅薄,先负责枢府庶务也正合适。想来王相公也看过他的履历,这般人才也不能说就叫他干杂活,内间房监察天下兵事,也方便他以后调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这其实都是借口。

见到董成林之后,陈佑就去信汴梁询问冯道,大概能知道董成林被调来是干什么的。

枢密院迁到洛阳之后,陈佑也查了枢府的一些文书,虽然还是不知道在周山抓到的那个人来自何处,但却知道了吴峦之所以会清楚周山书院的情况,是因为内间房在太子卫率府安排了细作。

按道理,陈佑一没谋逆,二没太过于得罪吴峦,吴峦也不可能没事干就盯着陈佑。这么一想,立刻就能猜到,十有八九是内间房主事梅松用此事邀功的!

陈佑的这番猜测,虽然过程错了,但结论是正确的——梅松确实背弃了他。

当初陈佑前往锦官,两人联络过几次后就断了联系。人各有志,陈佑也不强求。

但猜到问题是出在梅松身上,还是让陈佑心中块垒难消。

正好董成林来了,为了方便董成林发现某些危害社稷的勾当,让他负责内间房正合适。陈佑也能借助董成林将梅松踢枢密院,说不得还能再次把手伸进他心心念念的内间房。

果然没。听了陈佑的建议之后,王朴只是略一思忖就点头道:“就如将明之言,还要劳烦将明去通知了。”

由于政事堂相公参政都被赵元昌带走了,两人分工之后,王朴负责政事堂这边,陈佑负责枢密院那边,枢密院有职事调整的确应该是陈佑去说。

陈佑应了下来,正要告辞,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外间房探得北燕似乎在争嗣,我觉得若是还要留着北燕的话,或许应该选择支持某个人。”

这一次,王朴考虑的时间有些长了。

他好一会儿才做出决定:“先让外间房查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若真是争嗣,我们上奏官家,看官家怎么说。”

陈佑提到这事只是心血来潮,见王朴这么说,也没有坚持,点头应下之后就告退了。

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九)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耻在心中第五百章 局势有变使者来(一)第四百九章 大局动荡私心意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五)第三十五章快马兼程赴归州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犹不慌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六)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变故起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五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三)第一百章消息不断时机逝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六)第三十三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三)第三百四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八)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结果定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有些话,不吐不快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七)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二)第六十五章套路从来得人心第一百四章终拜师庭院问对第四百一十七章 关内之地乱将起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四)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阴私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四)第四十六章法不长远心意躁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三)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与贼臣不两立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二百八十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一)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七)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一)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乱国第一百章消息不断时机逝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荡该如何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六)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战事轻政争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谏赞明君第五百一章 韩熙载出使求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八)第五百八十四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 (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斗角汴京城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舍我其谁第四百五十二章 将往淮南保皇子第三十章收殓遗骸空余悲第三十一章归州之行当谨慎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五)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六十二章留守监国风将起(一)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为重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八)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七百二十一章 谁可妄自言忠义(二)第七百十三章 农事从来不简单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六)第五百三十一章 内举贤德不避亲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三)第六百七十二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与贼臣不两立第九十章长平故计死士出第三百三十四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九)第四百三十三章 风雨来袭水龙吟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枣交相加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二)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蓦然回首阑珊处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